为了爱,小心“艾”
2015-09-10王海燕
王海燕
时至今日,性传播比率升高明显,已占总感染人数的90%以上,并且以男男性行为(MSM)传播为主,感染人群的成分分布于社会各界,这就是我们所担心的——艾滋病已从特殊人群过度到了普通人群。
今年12月1日是第27个“艾滋病世界日”。自我国1985年发现第一例艾滋病感染者以来,艾滋病的防控工作也随之走过了30年的历史。在这30年里,政府行政部门、防治部门及各类社会组织,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做了大量工作。政府投入了很大的资金,在不断汲取世界各国经验和教训同时,根据我国的国情,在输供血、经脉吸毒、母婴阻断等艾滋病感染的人群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时至今日,防控艾滋病的形势仍不容乐观。艾滋病的感染人数不断攀升,到目前为止,经国家确认的艾滋病感染者/艾滋病人已近50万人,而且近两年以10%的速度增长。即便如此,我国的实际感染人数也和现报告人数相差甚远。性传播比率升高明显,已占总感染人数的90%以上,并且以男男性行为(MSM)传播为主,年龄段从十几岁至八、九十岁不断向两头延伸;感染人群的成分分布于社会各界,这就是我们所担心的——艾滋病已从特殊人群过度到了普通人群。
在我国的艾滋病防控现状中,近年来因男男性行为感染艾滋病的情况非常严峻,有些地区已达感染人数的80%以上。有数据报告,未成年男性和耄耋之年男性老人都有感染病例发生。特别应该引起社会各界重视的是,在学校(包括中学、大学)的男男性行为现象突出。因此,“关爱男性健康,让每个人从自身做起,远离艾滋病”应该是当前我国各级行政部门、防控部门及各类社会组织面对的一个现实而又严峻课题。
男男性行为什么比异性行为更易感染艾滋病呢?
其实,不论是同性或异性之间性接触,都会因性行为一方是艾滋病毒携带者而导致艾滋病的感染传播。因艾滋病感染者的粘膜、精液或阴道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的艾滋病毒,在性交活动(阴交,肛交,口交)时,由于动作的摩擦,很容易造成局部粘膜的破损,特别是男男性活动时,肛交很容易使直肠粘膜破损而受艾滋病毒的侵袭。艾滋病毒在酸性环境中是极其脆弱的,很容易死亡;而在碱性环境中艾滋病毒易存活并能大量复制。人体的直肠环境为碱性,性活动时局部粘膜即便只有微小的破溃,艾滋病毒也会侵入并很快传播入血。这就是男男性行为易感艾滋病的一个重要因素。据调查统计,男男性行为感染艾滋病的几率比男女性行为感染艾滋病的几率高10~30倍。
导致男男性行为艾滋病感染率上升的原因是什么呢?
无疑,男男性行为艾滋病的传播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和社会原因。无论是在对同性恋持开放态度的西方还是较保守的东方,同性恋一般都不会为社会多数人所理解,这就造成了同性性行为者多在地下和隐匿的状态进行。在我国,这类人群有以下特点:一是性伴侣不固定,二是性交场所随意性大,三是一般不带安全套。加之社会的歧视,他们往往在结交同性朋友的同时也交往异性朋友,以掩盖同性性取向。还有的同性性行为者迫于社会家庭压力,同时组建了传统家庭,结婚生子。这就造成了艾滋病更大范围的传播。市场经济带来的多元文化共生共存,使多年与性相关的亚文化从禁锢转向开放,甚至有了发展空间;在电脑和互联网普及条件下,网上传播性开放的信息多,而缺乏对感染性病艾滋病的广泛宣教,校园内的性教育和防控性病艾滋病的宣教尤其欠缺。城市化人口流动性大也是男男性行为群体艾滋病感染率上升又一重要原因。
控制男性感染,关爱男性健康
首先,在性取向方面,需要社会对于同性恋给于理解。70年代以前,国际精神病学界普遍把同性恋当成精神疾病或性变态。2001年,中华精神学会《中华精神障碍诊断与分类标准》(CCMD-3)指出,同性恋在自我和谐时不再界定为心理障碍。
其次,我国应该根据男男感染人群的成分进行分析,充分重视农村的留守儿童和老人、进城务工的男性聚集团体、学校成年或未成年学生,将他们纳入艾滋病重点咨询和关爱的对象。出台由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相关政策和策略,消除社会对他们的歧视,给予他们心理支持和预防艾滋病知识的普及教育。实施有效的防控办法,比如性教育写进教科书,到长期工作生活在性别单一的团体中去宣讲预防性病艾滋病知识,并对这些人群扩大艾滋病毒的检测等。
2014年10月,联合国艾滋病计划署(UNAIDS)将下一阶段的艾滋病防治目标定为三个90%:2020年90%艾滋病感染者确认为HIV阳性,2020年90%的确认阳性感染者接受持续的抗病毒治疗,2020年抗病毒治疗者达到病毒抑制。如实现这一目标,意味着2030年艾滋病作为一种传染病流行的历史将终结。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应该加倍努力,全方位立体防控,把关爱男性健康纳入到防治性病艾滋病工作的实际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