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石油战 1.0
2015-09-10
石油在俄罗斯历史上扮演重要角色,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兴衰有着直接关联。俄石油工业在沙俄时代形成工业化生产,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崛起,“石油热”曾令俄国经济复苏。19世纪末,为争夺石油出口的国际市场,美俄两国石油商掀起全球价格战。
19世纪60年代,俄国开始蹒跚推进工业化,亟需人工照明光源,像首都彼得堡地近北极,冬季白昼一天只有6小时。1862年,首批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煤油进入彼得堡市场,立即受到各阶层热捧,煤油灯迅速取代当地人用了几百年的牛脂灯。垄断世界石油供应的美国标准石油公司驻彼得堡代表给老板洛克菲勒写信说:“预料在未来几年内,俄国将被我们提供的煤油所淹没,这一模式将在世界各地轮番上演。”
可是美国人的乐观没有考虑到俄罗斯帝国的遥远边疆——里海西岸的重镇巴库,那里从13世纪起就以渗出油苗著称,曾被波斯的祆教徒奉为圣地。19世纪初,并入俄国的巴库出现小规模的石油作坊,到1829年时已有82座人工油井,但产量极少。直到俄国政府在19世纪70年代正式废除国家垄断制度,向私企和外资开放,宣告该国石油产业的“第一春”到来。
说到“俄国石油运动”的弄潮儿,就不能不提来自瑞典的诺贝尔家族。后来创办诺贝尔奖的阿尔弗雷德,当时在巴黎经营炸药公司,他的二哥路德维希为俄国开办兵工厂,大哥罗伯特则为弟弟们张罗生意。1873年3月,路德维希盘下一笔为俄军生产步枪的买卖,制造枪托需要木材,于是安排大哥罗伯特去高加索采购结实的胡桃木原料。罗伯特到了巴库后,被那里的石油狂热所感染,于是自作主张,把用于买胡桃木的2.5万卢布买下一家小型炼油厂。1876年,首批由诺贝尔工厂提供的照明煤油进入彼得堡市场,价格比美国货低了30%。同年,路德维希在哥哥的竭力邀请下来到巴库,他仔细研究后,接受了哥哥的合伙建议,将炼油厂升级为囊括整个石油产业链的兄弟公司。
由诺贝尔兄弟创建的一体化石油联合企业很快主宰了俄国的石油贸易。1874年,俄国原油产量是60万桶,10年后达到1080万桶,相当于美国产量的1/3,其中一半的产量来自诺贝尔兄弟公司,路德维希曾得意地对其股东说:“美国煤油已经被彻底逐出俄国市场。”而随着产量激增,俄国市场实在无法消化巴库的石油产品,如何进入国外市场,成为俄国政府和石油公司的新目标。1877年,俄国通过战争夺取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黑海港口巴统,诺贝尔兄弟公司鼓动俄国政府修建一条从巴库经高加索山区到巴统港的铁路,实现就近向欧洲和亚洲市场售油。
1883年巴库-巴统铁路通车,诺贝尔兄弟的石油基础设施与罗思柴尔德家族的金融网络联合,几乎一夜之间让巴统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油港,他们还在巴统建起储油库和销售设备,为俄国石油打开通向世界市场的大门。在1888-1891年的全球照明用油的出口贸易额中,美国所占份额从78%降到71%,俄国所占的份额从22%升到29%,俄国政府也因“石油财富”在19世纪最后10年里实现财政收支基本平衡。
面对俄国石油的销售攻势,美国人千方百计加以阻挠。1885年11月,洛克菲勒打出“价格牌”,先是指令欧洲代理商低价兜售成品煤油,紧接着又雇佣大批文痞,在欧洲许多国家发起谣言攻势,称俄国煤油的质量和安全性都存在问题。标准石油公司还收买意大利、巴尔干等地黑帮,破坏俄国公司的石油设施。
1893年,标准石油公司、罗思柴尔德家族、诺贝尔兄弟公司三巨头商定,由标准石油公司掌握85%的世界石油市场控制权,剩下的由罗思柴尔德家族和诺贝尔兄弟公司支配。可是由于美俄两国中小竞争者反对,再加上标准石油公司中途利用巴库流行霍乱之机,违背协议蚕食俄国石油市场,导致协议流产。美俄石油商人1894年又展开一波全球价格战,结果全都“赔本赚吆喝”。1895年3月14日,三巨头签订所谓补充联盟协定,商定美国人占世界石油贸易量的75%,俄国人占25%,但是这个协定从未实施过,原因是俄国政府反对被这一协议所束缚。
以石油为代表的俄国工业经济在19世纪下半叶取得显著发展,但相关历史档案显示,20世纪初,俄国石油产业到了“盛极而衰”的关头。从石油产量来说,巴库油田在19世纪最后10年里维持着惊人的产量,连片的石油喷井让人印象深刻。这些喷井有许多诨号,如“奶妈”“金色市场”“魔鬼市场”等,有一口名叫“友谊”的喷井每天能喷出4.3万桶,连续喷了5个月,可是俄国人没能好好储存和提炼这些“黑色黄金”,许多不能短期卖掉的石油被生生浪费了。进入20世纪,许多老油田的枯竭速度超出投资者预期,经营成本急剧上升,雪上加霜的是,俄国政府为填补国库亏空,盲目提高国内运费价格,结果进一步推高俄国石油产品在国际上的价格,原来的价格优势丧失殆尽。
1903年,有俄国官员向该国财政大臣汇报,尼古拉二世的统治已然失败,尤其是俄国石油的发源地高加索,那里的生活和劳动环境极为悲惨,“在巴库油田和巴统码头,工人一天要劳动14个小时,外加强迫加班两小时,仇恨的情绪每天都在滋长”。据俄罗斯《绝密》杂志透露,20世纪初,巴库油田简直变成“俄国革命的温床”,在工人聚居的街道里,布尔什维克赢得大量支持者,在棚户区的地下,暗藏着革命者的秘密印刷点,列宁主办的革命报纸《火星报》就在那里翻印。无数革命宣传品沿着四通八达的石油运输线流散到俄国各地。
因为革命思想深入人心,以巴库为代表的高加索产油区频繁爆发工人示威和暴动。1904年12月起,巴库石油工人举行总罢工,政府官员想出最愚蠢的一招——挑动民族矛盾,他们向切尔克斯人、鞑靼人、车臣人等山民提供武器,怂恿他们去攻击作为罢工骨干的亚美尼亚、波兰、乌克兰籍工人。巴库陷入血雨腥风之中,剧烈的动荡让俄国石油产业陷入瘫痪,大量石油设施化为火海。
俄国石油工业在一战爆发前10年间持续滑坡,1904-1913年,俄国石油出口在世界市场上所占的份额从31%下降到9%,而国家经济也因“黑色黄金”持续贬值而一落千丈。(来源: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