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改革思维继续破除计划思维

2015-09-10杨英杰

中国新闻周刊 2015年13期
关键词:计划经济计划改革

杨英杰

近日,习近平强调,必须从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深刻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地位和重要作用,拿出勇气和魄力,自觉运用改革思维谋划和推动工作,不断提高领导、谋划、推动、落实改革的能力和水平,切实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

1978年以来的中国,经济体量快速增长,国家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日益彰显,无不得益于改革的深入。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问题倒逼改革,不进则退;改革如若不成,危机相继而至。

中国当代改革历史进程其实质,就是不断用改革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唯有时刻以改革思维解决现实问题特别是广大人民提出的问题,国家才能够不断前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金融体制、财税体制、资本市场、户籍制度、教育医疗等等的改革,无一不是回应人民所呼。

经济新常态所带来的挑战不可谓不大,经济下行持续、房地产市场疲软、金融系统坏账上升、地方债务风险加剧,一系列问题伴随着新常态不期而至。如何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当下来看,重点还是应该放在改革上。要从改革要动力、从制度要红利。

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在哪里?很简单,人民的吁求就是问题所在,就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所在,就是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正如习近平所说,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简政放权、政府负面清单管理等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所带来的“万众创新”“草根创业”之局面蓬蓬勃勃,无不彰显中国改革的动力在民间。

习近平之所以强调改革思维,之所以强调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就是要破除陈旧的计划思维。一直以来,计划经济的影响可谓根深蒂固,计划思维左右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忽视甚至蔑视个人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中的巨大作用,继而设置各种制度约束个人的选择。破除计划思维,就是要破除各种阻碍个人选择自由实现的障碍;强调改革思维,就是要强调为保障个人选择自由创造条件。

在经济学的发展历史上,关于个人选择的自由问题, 20世纪20年代曾有过争论。奥地利学派主要代表人物米塞斯认为,一旦废除了私有制和市场,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不可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因为它缺乏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形成的“货币价格”这一最基本的计算尺度。反对者认为,社会主义中央计划机关可以通过“试错法”找到正确的均衡价格,从而实现经济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均衡;还有反对者认为,计划经济正是通过理性的社会计划创造出一种秩序,来取代市场的无政府状态,从而显示出其优越性的。

后来的历史发展(20世纪30年代苏联农业集体化悲剧及后来计划经济的崩溃、国家的分崩离析,中国由计划经济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证明,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是历史的必然,历史的必然后面则是经济学的基本理念。这一理念就是经济的发展必须以个人的选择为基础,个人需有选择的自由。

没有个人的选择就不会有准确反映资源稀缺性的市场价格,市场价格的本质在于发现、传递和储存关于资源稀缺性的信息。无数经济主体创造的信息是海量的,是不断变化甚至是瞬时变化的,只能通过市场价格去发现这种信息的变化,从而引导市场主体顺应这种变化,满足个体的不同需求。不管是功能如何超级强大的计算机,还是以此为基础的中央计划机关,都不可能具备如此功能。这就是为什么计划经济在产生极度稀缺的同时还存在着极大的浪费,而通过市场的手段,可以达致资源的最优配置,进而创造最大的产出,从而实现个人效用的最大化。

充分尊重个人选择的自由,必然会出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不尊重个人选择的自由,甚至剥夺个人选择的自由,万马齐喑的局面将不期而至。经济自由是个人选择自由的一个重要组成,至少包括拥有不受歧视自由迁徙自由投资的自由、拥有个人生命财产不受侵犯的自由。经济自由是其他一切自由的基础。

中国改革的成功得益于赋予个人更多的选择自由,特别是对个人经济自由的尊重和保护,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也必将依托于个人选择自由的进一步拓展。这就要求必须破除计划思维。

(作者系中央党校副教授)

猜你喜欢

计划经济计划改革
习近平不能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的财产哲学基础
China
暑假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Learn to Make a Holiday Plan学做假期计划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改革”就是涨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