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品牌成为中国梦的助推力量
2015-09-10
为积极响应中央号召、支持中国品牌建设,7月16日,由人民日报社主办的题为“中国品牌 中国力量”的首届中国品牌论坛开幕。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张宝文,国务院新闻办副主任郭卫民,人民日报社社长杨振武、副社长张建星、副总编杜飞进等出席开幕式。联想、万达、吉利、加多宝、贝因美、兰石等著名企业负责人及品牌专家近百人到会。
本次论坛希望通过搭建有关部门、企业领袖、权威专家的高端对话平台,深入交流研讨中国品牌发展面临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提出可操作性的对策和建议,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对有关部门和各行业企业的支持作用。为做大做强中国品牌,助推中国发展,与会各方积极建言献策。
品牌和实力不相称
人民日报社社长杨振武在开幕式上做了主旨讲话。他说,中国有全球市值第一的企业,但叫得响的品牌数量并不多,与经济总量全球第二、制造业总量和货物进出口总额全球第一的大国地位很不相称。
“我们有强大的制造业,但是一流的制造往往只卖出二流的价格。”谈及品牌缺失的影响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辜胜阻说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制造业的产量顶到天花板,价格趴在地板上。”
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不注重品牌培育,势必会制约企业长远发展。
杨振武为中国品牌发展鼓劲:差距就是潜力,我们不仅要做品牌大国,更要做品牌强国,努力打造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的拳头品牌,从价格竞争转入品牌竞争,形成世界一流品牌的“中国方阵”。
“中国方阵”崛起
品牌是什么?“品牌是隐藏在商标背后的一种软实力,技术、品质、服务和用户尊敬的程度,品牌是由很多方面的具体内容组合起来的有灵魂的活体,是随着各种因素的变化而相应变化的生命体。”论坛上,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谈及自己对品牌的理解。
品牌的培育很难一蹴而就,培育中国品牌重而道远。“打造品牌强国,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人民日报社副社长张建星在发言时谈道,对于企业来说,打造享誉全球的百年老店,也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他认为,这需要企业脚踏实地、修炼内功,也需要全社会为中国品牌的成长壮大提供良好的发展土壤。
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中国企业越来越重视品牌建设,加快“走出去”步伐,开始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
作为本届论坛推进的成果之一,以加多宝、联想、海尔、天士力、格兰仕、红豆集团、伊利集团多家企业组建成立的“中国品牌领袖联盟”亦正式亮相。
品牌助推中国梦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就曾对中国企业与品牌的转型与发展做出过重要指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此外,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制造2025》的规划中,也明確把“自主品牌培育”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生命线”之一,对于民族品牌的保护、培育、建设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对中国品牌发展的路径,杨振武建议抓好四个着力点:一是以质量提升中国品牌。二是以创新点亮中国品牌。三是以开放锻造中国品牌。四是以文化涵养中国品牌。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对品牌的转型与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
当前新常态下,消费比重超过投资,消费升级推动品牌重要性上升。在著名经济学家刘世锦看来,这对于我国企业而言,是挑战也是机遇。“品牌永远是稀缺的,品牌之争是一场淘汰赛,只有那些真正有竞争力的、货真价实的品牌才能最终生存下来。”他谈道。
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文化品牌发展还相对滞后。“对于国家而言,不仅是商品品牌,更需要的是文化品牌。”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健林说,“我们要不断创造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中国文化品牌并将它们推向国际,这同样是中国企业的责任。”
培育品牌不仅事关企业发展,而且对国家有着特殊意义。
“当前,经济新常态为中国品牌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也创造了新机遇、提供了新动力。”杨振武说,“我们要让品牌建设成为适应新常态的重要支点,让品牌经济成为引领新常态的前进方向,让创造中国品牌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助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