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餐桌 士兵的口粮拿破仑及其大军都吃些什么?
2015-09-10陈杜梨
陈杜梨
拿破仑的饮食喜好,完全反映出一个粗线条军人的作风。
英国作家奥威尔在《通往维根码头之路》里说,当他还是学校里面的一个小男孩时,有个讲师每个学期都会就过去的著名战役做一次精彩的讲座,他喜欢引用拿破仑的名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原文:An army marches on its stomach,)在讲座的最后他会突然问学生们,“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是什么?”孩子们要大声回答道“食物!”而如果没这样做的话他就会很失望。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是一句古老的格言。其源头多种多样,有人说是腓特烈大帝也有人说是2世纪的罗马医生克劳迪亚斯-盖伦。估计很多军事家都会或多或少的说过这个意思,不过并没有记载表明拿破仑说过这句话,即使说了也是打了白条,拿破仑尽管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军事将领之一,但却意外地对军队的食物供给不甚上心。拿破仑在纸上为他的大军团配给了足够多的口粮:“汤、煮牛肉、烤肉和蔬菜,不配给甜食”,但因为糟糕的路况和天气,供给车队在赶赴军营的路上困难重重,无法及时抵达。
士兵:饥饿致死
在意大利战役——这场27岁的拿破仑以寡敌众、击败奥地利及其盟军并以此扬名天下的战役中,他所率领的43000人没有军饷,没有军粮,没有饲料,没有鞋袜,没有衣服,没有营帐,没有扎营家具,没有运输工具,饥饿的军队到处抢劫和偷盗,搜刮了田地,掠夺了邻近村庄,这种军事行为在当时非常普遍。
在拿破仑军队打最冷和最热的两场仗——在埃及和在俄国时,没有粮草就没那么轻松了。1798年,拿破仑被任命为东方远征军总司令,5月出征埃及,希望借此切断英国和印度的生命线,进而扩张向东方的势力。法国在极短的时间内和隐蔽的情况下开始了1798年对埃及灾难性的出征,他们甚至都没时间给士兵发放水壶。因此,五万五千名精兵不得不裹着厚厚的欧式服装和笨重的铠甲,连着三天在亚历山大港到开罗的滚烫沙漠里艰难行军。不少士兵想到他们不久后也能像在意大利那样抢掠,就把那些硬邦邦的干粮扔了。一些士兵死于中暑和缺水;至于其他人,则被饥渴、沙尘暴和贝都因人的袭击逼得快疯了,恨不得把枪抵在自己的太阳穴上。当军队终于抵达水草丰美的尼罗河,士兵们早已躁怒到了极点,开始大肆烧杀抢掠。
尽管在供给问题上有这么惨痛的教训,拿破仑还是在第二年开始了从开罗到叙利亚的十日出征,这次比埃及战役更加无谋。历史重蹈覆辙,依旧没供给足够的食物。一位中士说,骆驼载着的羊皮袋盛装的水“热烘烘的,又难喝又脏,和修鞋匠桶里的水一样”。士兵开始陆续自杀,这种悄无声息的溃败杀掉了三成的人。绝望的士兵挖海酢浆草吃,吃后还会身染痢疾。到了叙利亚,瘟疫正等着他们。之后,在阿卡港(现在位于以色列)的一个不大却棘手的要塞,奥斯曼—英国联盟让拿破仑第一次尝到了败北的滋味,并迫使他撤退。
同样的惨剧在1812年的对俄战役中再次上演。与其说大军团是因为哥萨克人覆灭,不如说是在饥寒交加的威逼下覆灭。 拿破仑完全低估了调动如此庞大、人数众多的部队,横越俄国庞大领土的困难程度。他的部队马上就开始食用他们所携带的口粮,并且四处游走寻找补给品。他们只发现极少的补给,而且还有许多人碰上乌克兰的凶狠乡下骑兵——哥萨克人,结果不是被杀就是被俘。俄罗斯的恶魔还有严寒,气温降到零下20度。马匹在冰上滑倒而摔断了腿不得不被射杀。士兵们因饥饿及寒冷而倒毙于路旁。所有自莫斯科偷出的珍宝——黄金、白银、绘画、珠宝、烛台、圣像以及华丽的十字架,皆被丢弃在路边,不协调地陪衬着尸体与弃置的大炮。拿破仑的五十万大军出兵攻打沙皇,不到一万人保住性命。
作家奥威尔有一个观点,他认为食物改变了战争,例如一战,如果没有发明罐头食品就绝对不会发生。奥威尔说,后勤的改进极大延长了战争的时间,也扩大了战争的规模,古希腊时代那些著名的战役,马拉松等都是在一天或者几个小时之内就结束了。他肯定是没看过拿破仑的传记。
皇帝:军人作风
而拿破仑本人不管任何时候都不会挨饿的,近期的法国历史学者安德烈·卡斯特罗在《拿破仑》一书中写到,饥荒时期,拿破仑每日就餐依然享用“白面包、香贝丹红酒、牛肉或羊肉,还有他最爱的黄豆或扁豆配饭”。但是男仆康斯坦说,他那位会暴脾气主人,吃得和普通士兵并没有什么区别。
的确,拿破仑称不上是什么热爱美食的饕客。他常漏吃一两顿饭,只在饿的时候才吃饭——要吃的通常是他应相当喜欢的烤鸡。在巴黎,拿破仑的杜伊勒里宫厨房为了应付他那不知什么时候就会闹的饿,鸡总是在架上烤着的。拿破仑喜欢的烤鸡,名为“马伦哥炖鸡”(Chicken Marengo),一道味道浓郁的意大利菜。这道菜背后更有一段传奇故事。
话说1800年夏天,拿破仑出兵意大利北部边境的奥地利领土,其军队穿越山路崎岖、地形险要的阿尔卑斯山,在马伦哥这个地方遭敌逆袭。在一天的酣战之中,一度势危,后来才转危为安,取得关键胜利。拿破仑认为这是他戎马生涯中的一次重要胜利,奠定了他的霸业。
当时的随军厨师杜南(Dunand),知道拿破仑上阵前从来没心情吃东西,打完仗后却要立即大快朵颐。但山野之上好食材难求,加上杜南知道主人的脾性,便按急就章,找来一些野味,首先是一只野鸡,忙乱到以军刀斩件,以橄榄油煎之,再以西红柿、洋葱、蒜头、香草,以及拿破仑酒瓶中的白兰地酒来调味,再伴以煎蛋、河中找来的小龙虾,再以配给普通士兵的碎面包伴食。
这样的一道菜,美食家可能觉得食材“风马牛不相及”,并不协调,但不料,拿破仑却大赞好吃。此之后,拿破仑每次打完仗后,都要吃这道菜。但后来有人指出,拿破仑钟爱这道菜,恐怕并不是因为它真的很好吃,而只是觉得它“彩头”好,为他带来好运,让他打胜仗而已。
拿破仑的饮食喜好,完全反映出一个粗线条军人的作风,他的男仆所写,“吃相远称不上优雅,比起刀叉或勺子,更常用手直接进食”。他也没有能辨识上等红酒的灵敏嗅觉,反而对掺水的香贝丹红酒极为满意。在布伦驻扎时,拿破仑曾在餐桌上问一位元帅对这种红酒的评价,元帅委婉又直率的回答让皇帝和其他客人都忍俊不禁:“还有更好的”。
拿破仑被终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后才似乎开始沉迷于就餐仪式。在圣赫勒拿岛上,他作为英国的囚徒,每晚由一位衣着正式的管家服侍用餐,并宣布“陛下用餐”。仆人用稀罕的瓷盘和银盘上汤、主菜、烤肉、配菜和甜品,一小群着全套制服的军官携同他们着低领礼服的妻子围着拿破仑,拿破仑就这样扮演着已不再的皇帝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