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珠峰的第一次测绘

2015-09-10徐永清

百科知识 2015年13期
关键词:传教士珠峰康熙

徐永清

对珠穆朗玛峰的第一次测绘,是在18世纪的中国开展的。测绘以中国人为主体,进行了实地测量和绘制地图。

举国测绘,教士实施

18世纪清代康熙年间,即1708~1717年,在康熙皇帝主持、策划下,以西洋传教士为科技主体,清朝采用当时的先进测绘技术,开展了全国性的大地测量,最终绘制完成皇皇地理巨制、全国性地图《皇舆全览图》。

这次大测绘的主要动因,是西方测绘技术传入中国和国内政治、军事对于测绘的需求。

康熙主政时期,政治、军事局势的发展,对于新的测绘资料提出了迫切需求。清兵入主中原后,旧有舆图明显不适合新的情势。尤其是东北、蒙古、新疆、西藏的地志地图,更急待补充或更正。例如关外之地的满洲,即便是清王朝的发源之地,在旧地图中都鲜有述及。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前后,康熙曾向在中俄谈判中当译员的法籍教士张诚询问尼布楚及东北地区各重要地点的经纬度。张诚指出现有的东北地图简略不详、标绘粗漏。在尼布楚中俄交涉时,译员徐日升(葡萄牙)、张诚(法国)两位传教士,携有详明的亚洲地图向康熙帝进呈,并在交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法国传教士巴多明来华传教,沿途细察各省地图,发现府县城镇的位置与实地不符甚多,他将此事上奏康熙皇帝,再次建议重新测绘全国各省地图,这就更加坚定了康熙测绘全国新图的决心。此后,康熙便开始酝酿一个依靠西洋传教士测绘全国地图的计划。

从1708年开始的测绘采用欧洲的测绘方法,参与测绘图工作的传教士共有8人:法国人雷孝思、杜德美、汤尚贤、冯秉正、山遥瞻、德玛诺,葡萄牙人麦大成,奥地利人费隐。中国方面参加测绘的有何国栋、李英、照海、那海、白映棠等人,以及去西藏测图的喇嘛楚儿沁藏布兰木占巴、理藩院主事胜住。

1717年元旦,历时10年的全国测绘宣告完成。以统一的比例和投影绘成的分省图,由传教士杜德美合辑成总图,1718年,《皇舆全览图》进呈康熙。

法国学者、耶稣会士杜赫德1735年在巴黎出版了《中华帝国全志》四卷,书中包含了根据《皇舆全览图》资料编制的地图49幅。

西藏制图,康熙谕令

1717年最初编制的《皇舆全览图》,缺少西藏和哈密以西、天山南北的部分。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清朝很快就把西藏地区的地图补入《皇舆全览图》。

西藏测绘由康熙皇帝主导。康熙投入很大精力处理西藏事务,他非常重视西藏地区的地图测绘,亲身躬行、直接指挥清初的西藏地图绘制,并多次部署,详细指示,反复叮嘱。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和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康熙皇帝两次派遣朝廷官员前往西藏实地测图,这两次赴藏测绘,有关人员都到了珠峰地区,并且第一次在地图上使用珠穆朗玛(满文)的地名。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第一次赴藏测图。当时,全国性测图在各地正式开始,康熙命当时驻藏大臣派人测绘西藏地图。康熙派到西藏并负责绘图的这位大臣,就是管理西藏事务的吏部左侍郎赫寿。

康熙皇帝读书像

赫寿至少从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任内阁学士起,便负责管理西藏事务。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统治全藏的蒙古和硕部拉藏汗诛杀第巴(西藏地方官员)巴桑结嘉错,西藏局势动荡。康熙帝派遣侍郎赫寿作为钦差大臣,带着金印,入藏到拉萨进行“安抚其地”,监理拉藏汗办事,较好地贯彻了朝廷“抚绥人民,以安众番”的用意。《嘉庆重修一统志》记载了此事。

康熙四十八年至五十年(1709~1711年),随赫寿入藏的测绘人员,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目测西藏地形,绘成一幅地图。他们于1711年返回北京,将所绘地图交主持《皇舆全览图》的法国耶稣会会士雷孝思审阅,以便编入《皇舆全览图》。

雷孝思认为,这次从西藏测绘回来的地图,缺乏天文位置,距离亦未经实测,没有采用经纬度,绘成的地图与内地用经纬度绘成的其他各图,难以衔接。但雷孝思也肯定了这幅地图记载详细,较之同时代的其他地图,已胜一筹。

1711年测绘的西藏地图,可以说是文献记载的关于西藏最早的一幅地图。由于该图未能流传下来,不知图上是否绘有珠穆朗玛。但是看过此图的雷孝思,也认为该图“面积甚广”,而主持测绘的赫寿,当时统管前藏、后藏事务,可以推测,测绘人员当时应该到达了后藏地区的珠峰一带。

鉴于雷孝思认为1711年的西藏地图不合标准,康熙“决重绘一图”。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康熙再次派人入藏测量。根据大清一统志记载,其中一个是喇嘛楚儿沁藏布兰本占巴,另一个是理藩院主事胜住,二人都在钦天监(皇家天文台)学过数学与测量,均通藏语。

在故宫博物院档案馆,还藏有这一时期的一幅满汉对照彩绘纸本的《三藏分界图》,不著制者名,纵3.7尺,横6.9尺。另有一幅尺寸与前者相同的彩绘布本《三藏卡伦图》,亦不著制者名。这些显然出于入藏官员之手。林超先生在《珠穆朗玛的发现与名称》中说,“在这些地图中,都可以见到满文的珠穆朗玛”。

1714年,楚儿沁藏布、胜住从北京出发,经西宁至拉萨,又经过后藏珠峰一带,去冈底斯山和恒河源。但是,这一年正逢西藏大乱,准噶尔部的策妄阿喇布坦入侵西藏,对于喇嘛教的寺院破坏得很厉害,所以喇嘛楚儿沁藏布等人到了恒河源后,就受阻不能西进,他们二人至冈底斯山而返,来不及测量、订正经纬度,所绘地图虽经实测,但也不乏取之于传闻的材料。因此,欧洲传教士在其后编制西藏地图时,既利用了二人实测、采访的资料,又以当时业已测定的西宁、打箭炉、丽江3处为起点,根据它们与拉萨的距离,将拉萨定位于西经26度、北纬29度6分。编成的西藏地图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被绘入铜版的《皇舆全览图》中,从而填补了西藏在全国舆图中的空缺。

图绘珠峰,流分双脉

18世纪测制的珠穆朗玛峰地图,源起中国,流分双脉:一为诞生在皇城北京的《皇舆全览图》与《乾隆十三排图》,一为出版于法国巴黎的唐维尔《中国新地图》,犹如夜空的双子星座,绚烂夺目,交相辉映。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首次木刻版刊印《皇舆全览图》,有总图1幅,分省图和地区图28幅,但缺少西藏全部及蒙古西部。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印行铜版《皇舆全览图》,已详绘有西藏和蒙古西部,分省图和地区图增至32幅,其范围东北至库页岛(萨哈林岛),东南至台湾,北至贝加尔湖,南至海南岛,西北至伊犁河,西南至列城以西。在西藏边境已标注出“朱母郎马阿林”(即珠穆朗玛峰)。

这套铜版舆图,由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在北京主持镌刻。1929年,这套由清内府移藏到盛京的铜版,在沈阳故宫被发现。

康熙六十年(1721年),又刊印一次木刻版,木刻版的总图已包括了西藏及蒙古西部,所包含的地域范围与1719年的铜版图相似,分省图和地区图增加到 32 幅。此图比例尺约二百万分之一,地名为汉文。

1721年木刻版的《皇舆全览图》,在《雅鲁藏布江图》上,再次标绘“朱母郎马阿林”,“朱母郎马”即珠穆朗玛,“阿林”是藏语山脉之意,“朱母郎马阿林”,为珠穆朗玛峰最早的的汉字译名。康熙派往西藏绘制地图的钦天监喇嘛与官员,虽然从青海一路进出西藏,经过前后藏远至阿里地区测绘,但是因为战乱,这些地区没有准确的测绘数据,大致依靠推算入图。所以,在这幅地图上,珠穆朗玛峰以山形符号标出,“朱母郎马阿林”的位置,放在北纬26度40分,西经29度10分(约合现在东经87度18分),限于当时的条件和技术,和现在经过测量所得的经纬度结果(北纬27度59分,东经88度5分)有出入,尤其是纬度相差较大。而图上山川地势的相对位置,则是清楚准确的。

法国制图师唐维尔

乾隆时绘制的全国地图《乾隆内府舆图》,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始编,约在乾隆三十七年左右完成。它是康熙《皇舆全览图》的续编与修订版。

《乾隆内府舆图》第十一排西四幅,标绘了珠穆朗玛峰,在此图右下方,有珠穆朗玛阿林,这就是现在通用的“珠穆朗玛峰”写法的来源。

康熙《皇舆全览图》绘制成图以后,参与测绘工作的杜德美及雷孝思等人即刻将地图和相关测绘记录以及有关测绘工作的回忆录邮寄给巴黎耶稣会中国分会的杜赫德神甫,由他负责整理和出版。法国当时皇家制图官唐维尔,负责编制地图,他的团队根据在华传教士寄来的测绘资料,编制了一系列中国新地图。

1732 年,唐维尔在巴黎出版《中国鞑靼总图》,又名《中国新地图》,其中收入西藏地图 9 幅。唐维尔编制的法文版西藏地图,长方形,划方格,大地投影锥形或弧线,有经纬度,该地图的经度虽然没有标明,但显然是以巴黎为起始经点。在图下部标明了中国里数标尺,中国50里一单位标尺格度,相当5度。该地图依据在中国的传教士提供的测绘资料编绘,反映的是1719年铜版康熙《皇舆全览图》中西藏部分的内容。

唐维尔编制的这些地图,收进1735 年杜赫德在巴黎出版的四卷本《中华帝国全志》,此后流传欧洲各国。杜赫德在《中华帝国全志》序言中说: “这些地图无疑是我们计划中最主要而又令人感兴趣的部分。”

唐维尔1733年绘制的地图,是欧洲最早的关于西藏和珠穆朗玛峰的地图。

100多年以后,1849年英国人主导印度测量局对珠峰进行了观测,1856年宣布了珠峰的高度。

【责任编辑】林  京

猜你喜欢

传教士珠峰康熙
咦?珠峰“身高”在变?
揭秘珠峰身高
每年都在长高的珠峰,是怎么测“身高”的?
康熙:阳刚雄健
60岁再创业邰中和当“光的传教士”
早期西方传教士的汉语量词观
早期传教士作品中的新词创制
康熙下象棋
传教士与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战争
康熙爱读《武经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