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暖还寒”的国产动画电影
2015-09-10云飞扬
云飞扬
导语:最新上映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和《捉妖记》凭借良好口碑席卷内地电影票房,分别获得5.24亿元、8.76亿元(截止到7月22日),并一举刷新中国动画电影的记录。
正文:
动画电影,是“一种综合艺术门类,也是一门幻想艺术,更容易直观的表现和抒发人们的感情,可以把不可能看到的东西转为现实,扩展了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动画电影借助于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呈现出井喷式勃兴,走向了一条由粗放型过渡到精细型、由少到多、有弱到强的市场发展道路。随着动画电影市场的扩大,动画观众也如“水涨船高”式迅速成长。当然,我们不能仅以“票房”来衡量一部影片的成功,虽然它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影片的生与死,也代表了观众的认可度,但这仅仅是一个结果,其影像表现出来的审美内涵、文化表征、民族风格、世界价值、娱乐功能等所构成的原因,则成了其艺术表达效果所衡量的重要标志。
尴尬的繁荣
从整体上看,近几年的中国电影市场表现出升级发展趋势。除了“喜羊羊系列”和 “麦兜”系列,还有“赛尔号”、“摩尔庄园”、“潜艇总动员”、“超蛙战士”、“魁拔”、“兔侠传奇”、 “洛克王国”,以及《秦时明月之龙腾万里》系列等等,中国动画电影开始在“业界口碑、市场表现、网络人气”等方面展开,其市场的票房表现能力也有进一步的发展。然而到了2015年,中国动画电影的市场吸金能力与表现能力,还是让业界人士大吃一惊。《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与《捉妖记》的票房成绩,让人刮目相看,它说明了动画电影的“吸金力”或者观众的欣赏程度,其影响力也不低于市场上其它片种,如青春片。其实,国产动画电影,一般以“1+X的方式”和艺术质量低、制作水准差、角色不真实、内容无逻辑,不符合成人审美需求等形象为观众所熟知。从国产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与《捉妖记》所取得的成绩来看,看似迎来了春天,实则是一种处于“乍暖还寒”的尴尬境地。不过可喜的是,这两部影片打破了国产动画电影“叫好不叫座”的市场魔咒。笔者就从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和真人动画电影《捉妖记》出发,来探究下国产动画电影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现状及其赢得票房、口碑与艺术多赢的策略等问题,为国产动画电影创造新的品牌,摆脱国产动画电影的声誉危机。
钟惦棐曾说,“电影美学的时代使命和历史使命,既要从银幕上去寻求,更要从银幕下受其感染的观众中去寻求。”从1998年由迪斯尼制作的《花木兰》到2008年好萊坞大片《功夫熊猫》都是对中国元素的创新运用,而且在全球市场上获得了票房与口碑双赢。再者,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真人动画电影《阿凡达》,不仅以27亿5400万美元的票房一举刷新了全球影史票房纪录,还获得了67届金球奖最佳导演奖和最佳影片奖,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和最佳视觉效果奖。虽说,“花木兰”、“熊猫”都是具有独特中国元素的符号,但在好莱坞制作与中国制作的动画电影里,呈现出的内涵与效果等则是千差万别。不管是“花木兰”、“熊猫”,还是“阿凡达”都受到了世界影迷的喜爱,但新世纪国产电影所构成的“质量”与“市场”空间,基本是走不出国门的,更别提其表现的中国文化、内容创新、普世价值与获得全球观众的认可。
传统文化仍是救命稻草
虽说《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与《捉妖记》分别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西游记》和《山海经》中的故事,但较之于《花木兰》与《功夫熊猫》同样运用中国元素而言,其所展现的中国文化精神内涵、价值观,及其创新点还是差强人意,并一再陷入动画电影就是“儿童”观众的畸形定位。《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成功,是一种后来勃发的“黑马”,因为无论是出品方、制作方还是发行方都对其获得高额票房是没有信心的。这也就从某个方面说明了国产动画电影的问题。那是什么原因导致其爆发式的票房呢?很大一个原因是由于国内电影市场的不确定性,它就像活火山一样,说不准什么时候会爆发。从今年2月起,国产电影便被青春、爱情电影所包围,并在“烂”、“低级”的怀旧与爱情空间给人一种难以述说之感,观众亟需一种较为“好”的电影来弥补心灵的创伤。然而,7月依旧面对着《小时代4》与《栀子花开》的疯狂掠夺票房的挤压,《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一开始也如其它国产动画片一样遭遇排片不公等待遇,而呈现逆袭的姿态则是一周后,等其它类型的电影上映,以及良好的口碑营销与市场表现力,才使得它的排片有了新的突破。特别是《捉妖记》与《煎饼侠》的上映,一股票房与口碑双赢的风潮才开始掀起波澜。这一“惊天动地”的波澜,让笔者看到了电影本身的魅力,也即,它在告诉观众,并不是只有强大粉丝的明星加盟才能获得高额票房,而是只要影片质量过硬,就会有等值的票房收入。
遗憾的是,《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与《捉妖记》算不上经典,与西方经典的动画电影还有一定的差距,比如《机器人总动员》、《冰川时代》、《功夫熊猫》、《极速蜗牛》、《阿凡达》《哆啦A梦》等。如果说想象力是对来来未知世界的描绘,那么角色新奇的设计则是满足人们想象空间的艺术与心理需求的桥梁。动画电影的角色不同于一般的真人电影,只要表现出实物便可以获得观众的认可。动画电影中的角色是一个艺术符号,“它已不再受客观真实的逻辑约束,它唯一的功能就是表达,只要表达的内容(情感、思想)是真实的,他就能被完全地接受和认可。”因此,角色的成功是影片成功的必要保障。例如《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的孙悟空形象,《捉妖记》中的以白萝卜为形态的“妖”。从影片呈现出的视觉效果来看,《捉妖记》中的小妖王形象可以与好莱坞经典动画形象,如“功夫熊猫”、“蜗牛”、“哆啦”相提并论之外,其余的形象则“不忍直视”。也就是说,“孙悟空”及其众妖的形象并未能让观众体验一种超常规、令人想象的惊奇与潜在的观赏渴望。
低幼群体成为市场主力
如果说过去国产动画电影“叫好不叫座”的原因是“低龄”观众的错误理解的话,那么当下《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与《捉妖记》“叫好又叫做”现象则反映出了观众对于好电影的期待与支持。与《捉妖记》不同,《西游记大圣归来》采用了3D的形式之外,还采用的2D形式。对于国内影院而言,3D技术的呈现是一种“病态”,不仅由于亮度不足而造成“大片看不清”的窘态,还由于设备的陈旧,使得影片呈现的3D效果不尽如人意。再者,就是影片本身的技术问题。相对国外的动画或CG技术,国内一直是望洋兴叹。较早之前,不仅有宫崎骏的《千与千寻》、三池崇史的《妖怪大战争》、《驯龙高手》、《小黄人》等采用CG技术让本土妖怪活跃于全世界的大银幕之中,还渗透了既定的本土文化,成为老少皆宜的佳作。在这一方面,被称为“怪物史莱克”之父的许诚毅给《捉妖记》配备了国际专家型动画人才队伍制作“妖”,但不幸的是,除了“小妖王”之外,其余的形象给人一种浓浓的西化之感,并让人很难获得认同。所以,应该说,《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与《捉妖记》引发的想象本身就是一个胜利,说明了国产动画电影在制作水准、内容表现等方面有了进步。
“动画电影的魅力在于创造一个独特的幻想世界,这个幻想世界或是满足受众在亲情、友情、爱情等方面的感情诉求;或是表达出成长、坚强、勇气等自我发展的诉求;或是用幽默、风趣、调侃的方式。”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化的国家,它的民族精神、价值观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灵魂与精神支柱。国产动画电影迎来真正的春天,则需要强大技术支持的同时,还需要在这种文化背景下融入一种具有全球性的美学内涵与精神风貌。其实,国产动画电影与世界接轨,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当然,笔者也“希望能够借着更具有深度的作品,拯救人类堕落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