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来楚生印痕》
2015-09-10陈茗屋
陈茗屋
来楚生篆刻作品。
最近,有一位爱好者在拍卖会上拍到了一册原钤本《来楚生印痕》。朋友闻讯,赶去欣赏。事后兴冲冲告诉我,竟然是我编拓的。
细想一下,此事应该有二十多年了。日本大阪一家画廊要求编集十部来先生的印谱,还央我亲手钤拓,说有一批拥趸,崇拜来先生,希望能得到高品位的原钤本。
日本人崇拜来楚生先生,这是事实。在这之前不久,东京的东京堂已经出版了《来楚生印谱》。内容是我提供的,由极负盛名的北川博邦先生编辑,还委我题了耑页,撰写了后记。乃是日本正式出版的第一本来先生印谱。在当时,引发了日本篆刻界的“来楚生热”。
是啊,沉溺于篆刻的朋友都明白,尽管现在印刷技术很高超了,已臻从未有过的清晰,印刷品印谱也几乎接近完美。然而,软而温馨的线装书,滋润可爱的朱红原钤印蜕,一册在手,這才叫做舒服。
接到制作原钤印谱的任务。便着手寻觅印谱专用的连史纸。现在,福建已经恢复批量生产这种失踪了几十年的薄薄的土纸,网上即可买到,质量也越来越接近它的辉煌时期。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寻寻觅觅,颇为艰难,且质差量少。
当时,又找不到理想的印刷所。印刷小批量的印谱笺纸,向来是依靠老式的手工翻版机器。即使能找到,土纸正反面泾渭分明,不可混淆。而印成的往往杂有大量的反面,不堪使用。市售的成品印谱笺纸都难逃此病。
我使用铅笔,一张一张画出版框。灰色的,倒也悦目。复在书口用隶体写上“来楚生印痕”,纯手工活。这种手工活若在日本,被赞为上品,在我们故国,一度是落后的象征。
是谱钤用的印泥,也是请人定做的。二十年前,印泥的主要原料朱砂,价格还没涨到令人吃惊的高度,用不着掺入廉价的代替物,所以质量还差强人意。加上是我仔细钤拓,效果大概能到赏心悦目的程度。
看官可能有点不以为然,不就盖个印吗,哪有那么多讲究?不,这个太有讲究了。可以这么说,篆刻的印蜕,倘不是篆刻家,或者于印学有相当造诣的达人,是绝对盖不好的,绝对!所以由谁钤印,是制作好印谱的一大关键。
是谱所录的来先生作品,大多是先生赐刻给我的,加上历年所收,还向师友借拓了一些。大部分是来先生晚年的杰构。早中年的,好像只有为叶潞渊先生篆刻的“丁黄印斋”。不过,虽然不是来先生晚年辉煌期的风格,却也敦厚庄严,一派大宗师相。
来先生的篆刻造诣,评家几无分歧,一致认定是现代的巨匠无疑。这部印谱的小序,当年我是这样写的——先生在二吴外别开蹊径,趣诣高远,沈著痛快,断不容作邯郸步也。二吴,指吴让之和吴昌硕,来先生对这二位清末的大前辈,做过深入的研究。
先生赐刻过十多方印章,也赐赠不少法书法绘。时时摩挲展阅,充满了温暖的回忆。
在我熟悉的篆刻前辈中,来先生和叶潞渊先生是人品最为高洁的两位,是我终生的楷模。来先生不轻易臧否人物。即使是当年轰动一时的《削觚庐印賸》事件,他也不过淡淡地说了一句,某某“把我们书画家的台都坍光了”。
但是,来先生傲骨铮铮,秉承传统文人的气节。据说,“文革”后期,画院的造反派要出挂历,着人要先生画一张。造反英雄看了以后大不满意,说这里应该加几笔草,那里应该如何如何,着人送回添笔。来先生摊开看了一回,一言不发,卷起放入抽屉。来人着急,说快快加画几笔要交回去云云。先生淡淡地说:“他画,还是我画?”
六字可谓绝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