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疗救援迅速有效,非一日之功

2015-09-10黄祺

新民周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新民伤员上海市

黄祺

120急救中心接报8分钟后,第一批救护车到达外滩拥挤踩踏事件现场。

4家医院在20分钟内调集医生护士增援抢救室,为伤者实施了及时有效的抢救和治疗。

截至1月6日上午,已有29人出院,20人在院治疗,其中4人病情较重,1人生命体征尚不平稳,正在全力抢救中。

以上数据背后,是上海医疗卫生系统在外滩拥挤踩踏事件发生后,为挽救生命所作出的努力。

城市越来越大,城市人口越来越多,灾害和事故的发生难以完全避免。不幸发生后,人们把希望都寄托在医护人员身上,医疗系统肩上的责任越来越重。上海市卫生系统在本次拥挤踩踏事件救援中收获哪些经验?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庞大城市,医疗救援系统还需要做哪些准备?为了解答这些问题,《新民周刊》专访了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党委副书记、新闻发言人邬惊雷。

《新民周刊》:事故发生后,120急救系统的反应速度怎么样?

邬惊雷:120接到第一个拥挤踩踏事件信息电话后,第一批救护车8分钟赶到拥挤踩踏事件现场,我认为这个速度已经非常快了。那天120值班的调度人员判断非常准确。一开始并不知道现场有多少伤员,根据前方报告情况,凭借自己的经验和专业知识预测会有更多伤员,所以马上调集了全市各个位置的救护车,一共出动了19辆。

《新民周刊》:为什么这次反应速度比较快?

邬惊雷:每一次重大公共事件发生后,上海卫生系统都会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应急预案,调整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我们这次救援体现出的速度和效率,是平常长期准备、长期积累和预案比较充分的结果。

《新民周刊》:有年轻的医务人员参与了现场抢救,在家休息的医生也第一时间赶到医院参加抢救。您对医护人员的表现怎么评价?

邬惊雷:这些年,医护人员承受的社会压力很大,平常大家抱怨也比较多。但遇到像这样的紧急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医护人员心里的社会责任感,他们的职业精神一点也没有因为环境而改变。事件发生在半夜,相关医院正临近交接班的时间,很多医护人员看到伤员来了就自觉留下参与抢救,不需要领导下指令,完全是一种职业本能的反应。

特别是年轻的医务人员,平常可能看不出来,但在非常时刻,可以看到他们的职业精神、专业技能是非常优秀的,救死扶伤的这种高尚医德,已经融入他们的血脉,得以很好的传承。

《新民周刊》:本次救援还有哪些特色?

邬惊雷:除了速度和效率,我觉得值得称道的还有一点,就是卫生系统资源配置的能力,市卫计委成立市级多学科专家组,进行会诊,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信息,通报伤情和救治情况,增加信息透明度。除了这4家接受伤员的医院,其他很多有能力条件的医院都表示,随时准备好增援兄弟单位,有需要专家紧急会诊的情况,各家医院最优秀的医生都主动要求参与,不计报酬不顾名利。

还有一个进步是,这一次医疗救援中,各家医院很快召集起了自己的医务社工和志愿者队伍,他们协助警察登记家属信息,安抚家属激动的情绪,引导焦急等候的家属到专门开辟的诊室休息。专业的心理医生也有针对性地对患者和家属进行了心理干预。

《新民周刊》:城市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医疗急救上我们做了哪些准备?

邬惊雷:作为具有2400多万常住人口的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市常住人口多,流动人口也多,这些年上海市对公共安全非常重视,在卫生资源的布局、应急救援的配备上,做了很多工作。比如构建了以500余家一、二、三级公立医院为主,包括民营医疗机构组成的比较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公共卫生、妇幼保健服务体系也比较健全。比如,120急救系统这些年发展很快。到2014年底,上海全市拥有急救车辆637辆,急救分站130个,从业人员2437 名,居全国前列水平。这几年急救从业人员缺口比较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上海在全国率先实施了院前急救医生“定向培养”制度,从机制上突破院前急救医师来源的瓶颈问题。另外,上海市建立了9个创伤急救中心,分布在城市中心各个区域,有的也设立在郊区。

《新民周刊》:这次事故救援,对医疗卫生系统今后的应急救援工作有什么启发?

邬惊雷:一个启发是,如果再遇到可预见的人群聚集的情况,医疗救援系统还要进一步完善预案和力量储备,配合相关部门的工作。另一个启发是,我们医疗卫生系统要与其他部门一起,开展更多的公众安全教育和急救知识普及工作。

猜你喜欢

新民伤员上海市
伤员呵护队
上海市风华初级中学
上海市房地产学校
烧伤伤员综合救治卫勤保障经验
腾势400 用在上海市区的来回穿梭克服里程焦虑
上海市制冷学会四专“双·阳”行
亟待建立重大事件伤员救助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