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靠会费生存的商协会将消亡
2015-09-10刘仝保
刘仝保
“如果要是我有这么多的经费,那我们的商会也一定会办得有声有色。但现在最大的困难,就是缺少经费。”在一场由厦门工商联(总商会)主办的“当代商协会创新发展与运营模式高峰论坛”上,商会运营规划专家、中国商协会服务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王㭎对这位会长的抱怨持了否定态度。他说,“你这种想法站不住脚。”王㭎把发生在身边的一个个真实案例讲给大家听,台下鸦雀无声。由此,《经济》记者对话王㭎。
《经济》:任何一个机构的正常运转,都离不开钱,为什么有钱也办不好商会呢?
王㭎:我用一个例子来回答这个问题。
某南粤商会是南方沿海地区较大的一个商业社团组织,拥有企业会员2000多人,每年会长的会费达到100万元,8位副会长的年费各50万元,加上其他会员会费,仅会费的年收入就接近600万元,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该商会在耗尽所有会费之后,因无法为会员提供有价值的服务,最终导致会长下台,商会几乎瘫痪。
钱不能解决商协会发展的所有问题。商会究竟该怎么生存?为什么有的商会一年几百万的经费,而有的甚至连工资、房租都承担不了,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两极分化?众所周知,企业多了就存在竞争,商协会等社团组织多了,同样也存在着竞争。包括:资源的竞争、资金的竞争、会员的竞争等。
商协会面临的问题,不是一个单一的问题,应该是一个历史长期遗留下来的问题,加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整个商协会、社会组织改革向纵深发展等因素带来的叠加,所以,当前,商协会的挑战比过去更加严重,不仅缺乏经费,更缺乏核心服务的能力、人才和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经济》:现代意义上的商协会该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王㭎:要突破这些难题,关键在创新。第一,观念创新。在新的形势下认清商协会的定位、职能、作用,以及发展模式。第二,组织创新。过去商协会组织机构的设置传统,没有“金融功能”,更没有“互联网”职能部门。今天任何一个组织不跟互联网融合,不借助资本力量,要持续生存下去,几乎不可能。第三,人才队伍创新。往往大家觉得,要请一个退休的、有经验的、有关系的、有能力的老干部来做秘书长,其实要多用一些年轻人,特别是80后、90后。第四,服务模式创新。有的商协会一年到头,就是年初开一个年会,吃饭拉家常,年末再举办一次活动就结束了。商协会的服务必须根据市场变化和会员需求变化更新、完善、优化服务模式。最后,管理方法与运营工具、发展模式创新。建设商协会有“三大法宝”,包括体系、能力和队伍建设。应该开发一些更有效的信息化管理工具,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当代商协会发展应遵循“互联网+金融+产业集群”的运营模式,“产业集群”则是商协会的代名词。建设商协会关键一点是寻找定位准确的“商会CEO”,即懂经营、懂营销、懂管理的“三懂秘书长”。
在浙江温州有一个商会很会创新,秘书处通过承包将活动下放给80个副会长,要求每名副会长每年至少承办3场活动,既要出钱、出力、出场地,还要出方案,均需经秘书处审核通过后进行实施。一年下来,商会的活动多达338场。如此多的活动,秘书处反倒非常轻松。他们认为,担任副会长不仅要按时交纳会费,更要对商协会尽义务。
《经济》:论坛上您多次提到“商会运营模式”,商协会属于非营利性组织,怎么确保健康运营?
王㭎:有很多人提出过疑问“商协会本来就是非营利的组织,怎么可以盈利呢?怎么可以创收呢?”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非营利”不等于不盈利,更不等于不创收。它是允许创收,更希望盈利,但是不能分红。收入和利润要投入到商协会建设发展和更好地服务会员上。很多商会协会一年的会费根本不够支付房租、水电、工资,所以大家还要开动脑筋。
商会商会,无商不会,更应该突出商字,在商字上做足文章。同时,平台型的商会应该向商务型商会转型。转型的特点,在于突出经营。经营什么呢?经营资源、经营人才、经营项目。实行“一会两制”,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多个实体,设立培训公司、投资公司等都是很多商会走出的成功路子。
广东餐饮行业的一个协会,就是通过实行“一会两制”,成立了会展服务公司,不仅实现了运营收入,还扩大了商会品牌,是典型的“以商养会”。
《经济》:随着时代对商协会要求的不断提升,加上改革的不断深入,商协会在未来会发生什么样的变革?
王㭎:我通过研究得出一个预测,未来十年,中国商协会将面临五大转型:从行政型到市场化;从经验型到标准化;从粗放型到精细化;从业余型到职业化;从传统型到互联网化。在这样一种激烈的竞争面前,如果不能完全有效地、及时地转型,未来趋势将会出现3个重大的后果:只靠会费生存的商协会将会消亡;没有金融服务功能的商协会缺乏核心竞争力;未来3-5年,一批商协会将“关停并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