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新“海丝”新机遇
2015-09-10陈君
陈君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积极支持。福建漳州作为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海丝”)的重要城市之一,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为此,福建省漳州市市长檀云坤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国家建设“一带一路”的新时期,有着千年历史文化的漳州,将把自己作为“新海丝”长卷中的重要节点,擦亮漳州月港这张世界级的名片。
“漳州月港在‘海丝’之路上没有起大早,但是赶了个大集。月港在‘海丝’贸易最兴盛时期担负着重要的枢纽作用。”檀云坤市长介绍说。
明朝中后期,漳州月港作为“海丝”之路唯一合法的始发港,开辟了7条通往西洋、3条通往东洋的直接贸易航线,是“大帆船时代”维持最久的一条国际贸易航线,与东南亚、印度、朝鲜、日本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着贸易往来。
从月港出去的货物主要有丝绸、布匹、瓷器、茶叶、砂糖、纸张、果品、铁器等,尤其是漳州窑瓷,在当时即采用欧洲设计、漳州生产、来样加工等生产方式,因中西合璧而被欧洲人称为“中国型”瓷器。现在流行的“克拉克瓷”,就是中西方文化在瓷器上交融的表现,很受欧洲上流社会青睐,比如青花大盘经常是一盘难求。
关于“克拉克瓷”名称的由来,檀云坤市长讲起了一段历史典故:“公元17世纪,葡萄牙‘克拉克’号商船被荷兰军舰所劫,船上的10万件中国青花瓷被运往荷兰阿姆斯特丹拍卖,轰动欧洲,由于产地不明,这批瓷器被命名为‘克拉克瓷’。”
近年来,随着中外水下沉船考古及遗址文物的相继出土均见证了漳州窑贸易,如打捞龙海“白洋礁一号”沉船发现满载漳州瓷器,国家水下考古队从“南澳一号”古沉船打捞出10000多件瓷器中8000多件为漳州“克拉克瓷”。而由大英博物馆出版的《漳州出口的瓷器》一书,还专门介绍了威尔士馆专题展出的41件漳州瓷器。
漳州月港不仅将古代中国的货物带出国门,也将国外的货物带入了中国,其品种之多超过历代名港。根据明朝张燮所撰《东西洋考》的记录,当时从月港进来的物品主要有白银、香料、珠宝、大米等,品种达到114种。“特别是为中国输入了大批白银。”檀云坤市长对记者说。据国外有关研究,当时中国的商品从漳州月港运到马尼拉,再由大帆船转贩到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每次中国商品到达之后,当地人便从四面八方聚集到这里,用白银交换中国的丝绸等商品,形成了百里长的“中国路”。连当时的秘鲁国王都感慨说“中国可以用南美来的白银盖一座皇宫”。
据考证,从16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全球(主要是美洲和日本)生产的白银有50%通过贸易流入月港,在闽南一带流通的番银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今日漳州民间尚有大量的“番银”留存,这些“番银”成为漳州“海丝”贸易的重要物证。
檀云坤认为:“漳州月港独领风骚。它是中国第一个民间贸易港口,它的兴起和繁盛掀开了中国海外贸易史新的一页。前后虽然仅200多年,鼎盛时期不过一甲子60年,但它在‘海丝’时空链条中的地位不可或缺,影响深远。”
目前,漳州仍保留着许多月港时期的遗迹,如浦头大庙、晏海楼、天一总局等,它们见证了漳州在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上的辉煌。漳州也与泉州、福州、宁波等国内“海丝”友城联合申报“海丝”世界文化遗产,已经被列入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独特的“海丝”渊源,孕育了漳州的海商精神。在檀云坤看来,这也是“海丝”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月港的崛起造就了一支敢为人先、艰苦拼搏的漳州海商队伍,他们视大海为舞台,以世界为市场,过台湾、下南洋、闯东洋、泛西洋,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其间涌现出了18世纪首富、广州十三行首领潘振承、天一总局创办人郭有品等乡贤硕彦,也孕育了一批在本土成长起来的、传承了漳州海商胆识和品格的民营企业家。
檀云坤将漳州的海商精神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能够顺风使舵,市场信息、触觉非常灵敏,善于把握商机,敢于决策,善于决策;二是敢顶风浪,敢拼会赢,“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三是善于借船出海,懂得草船借箭,借力发展;四是同舟共济,有团队精神,能够抱团取暖,共同发展。五是情深似海,懂得感恩,爱国爱乡,赚了钱以后办公益、做慈善,回馈社会。“正是由于具备这些精神,这支队伍不管是在以前、现在甚至未来,都会是漳州改革的先锋、发展的脊梁,他们也将是参与‘海丝’建设的生力军。”檀云坤评价道。
得益于“海丝”开辟的贸易航线,改革开放以来,漳州与东盟、中亚、南亚和非洲等国家和地区的贸易迅速恢复,逐年增长。时至今日,漳州产品遍布“海丝”沿线4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4年对“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占漳州市出口的60%,他们已成为漳州最为重要的贸易伙伴。其中,东盟还是漳州最大的出口市场,进出口总额达15.1亿美元,贸易往来日益密切。东盟国家在漳州投资项目364个,总投资14.4亿美元;漳州企业在东盟国家投资项目8个,总投资1.67亿美元,“双方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广阔。”檀云坤充满信心地说。
檀云坤介绍,“过去,漳州海商秉承‘敢拼会赢’精神,率先走向海洋、经略海洋,促进了古漳州发展兴盛。在国家推动建设‘一带一路’的新的历史时期下,漳州将围绕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五通’目标,发挥漳州海外侨(台)商、资源禀赋和重大产业布局等比较优势,全面参与福建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努力将漳州打造成为闽南文化生态示范区、对台产业深度合作示范区和东盟港口城市产业合作示范区。”
一是强化经贸合作。积极创建福建-东盟经贸合作实验区,加快推进与“海丝”沿线国家在企业、产业、园区方面的合作,重点推动石油化工、食品加工、特殊钢铁、机械装备、汽车汽配、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和生态环保产业等领域重大产业项目对接合作。目前已初步梳理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重大项目40个,其中包括了古雷炼化一体化、古雷油品储备中转基地、泰国正大集团虾产业化、新加坡路易达孚食糖物流仓储、新加坡海洋城、东南亚风情文化创意园等。同时,漳州将赴“海丝”沿线国家举办“漳州味、海丝行”活动,筹划“海丝沿线国家侨领漳州行”活动,加大“走出去、引进来”力度,努力扩大双边贸易和投资。
二是发挥港口优势。海是漳州的一大特色和优势,全市海岸线715公里,拥有20多个天然港湾,其中厦门湾南岸和东山湾是深水港湾,全市可供开发建设万吨级以上泊位码头150多个,已建成万吨级以上泊位16个,在建30万吨泊位1个。漳州将加快发展“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构建便捷的海陆交通体系。海上通道部分,漳州将以协同厦门推进东南航运中心建设为契机,推动实施漳州港和厦门港同港同策,推进招银港区集装箱码头群、古雷港区30万吨级码头群建设;陆上通道部分则将集中力量推进厦漳同城大道和沿海大通道建设,加快推进厦漳城际轨道交通、厦漳海底隧道前期工作,形成层次分明、分工合理、运行高效的港口综合运输体系。
目前,漳州正按照福建省委提出的“山区主要抓生态保护,沿海主要抓经济发展”的思路,致力于开发滨海新区。将在《古雷——南太武滨海新区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科学谋划发展集聚平台,沿715公里海岸线向北向南拓展提升,把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现代产业布局有机融合,打造中心城市和环东山岛两大城镇组群,并从中规划建设古雷港经济开发区、厦门港南岸新城、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环东山岛经济开发区四大产城良性互动的经济增长极,支撑漳州更好更快发展。
三是深化漳台合作。漳州有对台的优势和特色,是台胞的主要祖籍地、台湾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台商投资密集区,2300多万台胞中有近1000万祖籍在漳州,连战、萧万长、江丙坤等台湾政要人士的祖籍都在漳州。漳州还是第4批“台湾自由行”城市。因此,漳州在深化对台各领域交流合作,携手台商融入“海丝”建设方面优势明显、地位独特,
在漳州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中,不能缺席台商。漳州将继续抓好古雷石化产业园、漳州台商投资区、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檀云坤强调,“当前重中之重是要举两岸之力建设古雷台湾石化产业园区,全面落实国家发改委批复的《漳州石化基地总体发展规划》,加快规划建设炼化一体化项目和中下游石化产业链,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石化产业基地,做到两岸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两岸联手赚世界的钱”。
此外,“海丝”沿线国家的漳籍侨亲达70多万人,占漳州旅外华侨华人的94%。他们对漳州有着无法割舍的亲情因缘。漳州将进一步凝聚侨心、侨智、侨力,深化青年、智库、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等友好交流,积极拓展与侨团商会联系交往、与东南亚国家漳籍社团联系合作,拓展民俗、宗教、宗亲等民间交流往来,以吸引侨资来漳建设,推动社会人文的深度融合。
同时,漳州将进一步加大“海丝”文化资源的挖掘、传承和展示,组织开展好漳州歌仔戏、木偶剧等戏剧以及开漳圣王文化节、东山关帝文化节等交流活动,提升闽南文化在东南亚的影响力,实现以文化促交往、促沟通、促合作。
漳州因海而兴、拓海而荣。檀云坤说:“‘海丝’文化,是海洋文化,是开放文化,是走出去的文化。漳州的发展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需要更加开放、开拓和开明。希望藉此营造公平公正的政策、市场和服务环境,让漳州成为投资的热土和创业的乐园。同时,‘海丝’之路,也是绿色之路。”
据了解,漳州森林覆盖率62.9 %,作为福建省生态先行示范区和国家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生态城市竞争力位居福建第一。檀云坤告诉记者:“目前,漳州正围绕‘田园都市、生态之城’的目标,积极争创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在保护好青山绿水、田园风光的基础上,更多地发展健康养生、旅游观光、花卉苗木、食品工业等低碳产业,使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成为漳州最大的吸引力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