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伐木案一波三折的内幕
2015-09-10亨凯
亨凯
多数媒体将中国伐木工人被判重刑一事,过度解读为含有复杂的军事与外交因素。实际上缅甸现政府上台以来,以贪污腐败罪名问责的2000多名公务员中,涉及木材走私的就有700多人。
缅甸总统吴登盛7月30日签署大赦令,全国范围共有6966名各类服刑人员获释,其中包含10多名原军情局高层和媒体人员。而更引人注目的是,不久前才被重判的155名中国在缅非法伐木工人连同其他55名外国籍服刑人员,也在大赦之列。
至此,“中国在缅非法伐木工人被重判”事件一波三折:2015年1月,缅军通过空军侦查发现非法伐木后大举围捕这些工人,此时正与政府军交战的少数民族武装组织(简称民地武)“克钦独立军”却决定掩护工人们逃离;7月22日,缅甸克钦邦密支那法院根据《公共财产保护法》以及藏毒罪,分别对伐木工人判处35年、20年及10年徒刑,被外界认为量刑过重;8天后,也就是在中国新任大使洪亮向缅甸总统递交国书、中缅友协会长耿志远拜会缅甸总统的次日,伐木工人又在总统大赦中获得释放。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表示:“重视缅方采取的有关措施。”其实,中缅两国作为友好邻邦,有一系列合作打击包括非法伐木在内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的协议。早在2006年,中国即与缅甸签署了共同打击非法木材走私的协议。由于此次案发地点和时间的特殊性加上量刑过重,多数媒体将此事过度解读为含有复杂的军事与外交因素,实际上其根本原因在于伐木方对缅甸法规、林业情况以及民地武与政府之间的关系知之甚少而误判造成的。
缅甸政府规定,任何组织或个人若想在缅甸从事资源性开发必须经中央政府批准,任何未经中央政府批准的伐木、采矿等活动均被视为违法。因此,伐木方所称获得当地政府或民地武的认可才进行砍伐,在法律上是站不住脚的。
从一些数据可知,缅甸国内因常年无节制地大肆开采资源,生态环境正面临巨大威胁。缅甸曾是森林覆盖率极高的国家,1975年达到61%,然而1990年降为57.69%、2000年降为51.54%、2005年降为49.25%、2010年降为49%。如今,甚至有官员称缅甸实际森林覆盖率或许只剩24%。
鉴于缅甸环境生态破坏日益严重,也为了树立新的民主亲民形象,缅甸新政府上台后开始推行林木保护政策,如将林业部改为环保与林业部,将其工作重心从原来的出口原木创汇改为环境保护,鼓励种植林木,并供应原木及材料给国内木制品加工业,扶持国内木制品加工业的发展。该部门转型后的首个具体措施,是宣布2014年4月全面停止原木出口,并制定了年允许砍伐量,有计划地逐年缩减木材砍伐数量并在未来完全禁止砍伐。如2011年,政府配额由每年柚木砍伐50多万立方米减至10万立方米,硬木及其他杂木砍伐量由200万立方米减至90万立方米。
如违反了政府法令非法砍伐林木和走私,将会依《森林保护法》最高可判7年监禁,或根据《公共财产保护法》最低判10年监禁。中国155名伐木工人即根据后一法律被判重刑。
近两个月来,由于暴雨不断,缅甸14个省邦中11个省邦都有不同程度的洪灾,作为主要柚木盛产区之一的实皆省则成为全国受灾最严重的地区。这使更多的环保组织与人士将目光投到了林木保护一事上。
讽刺的是,缅甸虽然制定了多项林木保护政策,但非法林木砍伐依然难以杜绝,甚至不降反升。森林覆盖面广、并出产包括柚木在内各种珍贵木材的克钦邦与实皆省,是缅甸非法伐木与走私最为猖獗之地。根据缅甸官方数据,缅甸捕获非法木材数量,2011~2012年度为3万吨、2012~2013年度为3.1万吨,2013~2014年度为4.5万吨、2014~2015年为5.1万吨。而2015年4月,仅一个月内即扣押7万吨。
缅甸非法伐木与走私难以禁止,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部门人员的不作为或同流合污。许多非法伐木实际上是官员与木材商合作的结果。缅甸现政府自2011年3月上台以来,以贪污腐败罪名问责的2000多名公务员中,涉及木材走私的就有700多人。
其二,缅甸林业保护相关部门人手严重不足。根据缅甸环保与林业部的说法,该部负责管理保护的森林面积为4100万英亩,但负责保护工作的公务员仅有6228人,这意味着每人须负责6655英亩。因此环保与林业部甚至号召全民投入护林工作。而根据缅甸移动检查部队介绍,不法分子往邻国走私木材的路径共有20多条,为执法带来了很大挑战。
其三,是地区情况的复杂性。克钦邦大片地区被克钦独立军控制;实皆省东北部与克钦邦、掸邦接壤,有克钦及掸邦的民地武势力渗入,西北部与印度、孟加拉国接壤,也有一些非法武装组织在活动。在这些地区,缅甸政府无法进行有效管理。当地林业从事者(不论合法非法)均需要与政府及民地武打交道,取得两方的同意,并向两方“交税”才能生产。
由于多数民地武组织已放弃依靠毒品牟利的模式,只能以出售当地的矿产及森林等自然资源维持庞大的经费。例如克钦独立军的主要收入来源,即出售木材砍伐权(木材税)及翡翠开采权(矿产税)。因此,即便缅甸中央政府出台护林的法令,民地武们还是会继续出售砍伐开采权,甚至会为伐木者提供武力掩护。他们认为,政府禁止林木砍伐,是有意切断民地武财路。
其四,非法伐木巨大的利益诱惑,使伐木工人接踵而至。通过非法渠道,卖家可以轻松获得大笔金钱,而买方可以远低于市场价的价格买到木材。这也是非法伐木猖獗的最根本原因。一直关注缅北环保情况的英国环境调查机构EIA在一份报告中指出,过去13年(2000~2013年)缅甸出口原木数量中,仅有28%为合法渠道出口;非法出口原木价值达60亿美元。而2012~2013年度,缅甸官方处理的非法伐木及走私案件就有1.2万多个,逮捕6000多名嫌犯。
虽然在实操层面难以克服诸多“老大难”,但缅甸政府的决心是值得肯定的。除了本次在克钦邦的逮捕行动,6月3日缅甸国防军也在掸邦为了木材砍伐一事与佤邦联合军对峙,使得缅甸国内局势变得更为紧张。
自缅甸2010年大选以来,5年来随着缅甸国内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的大变化,中缅关系也呈现新的局面。两国基于传统胞波情谊,正式缔结了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缅甸作为东南亚第二大国,战略地理位置重要,经济发展潜力大,加上两国的传统友谊,是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始发地区的重要环节。
但与此同时,中资在缅企业却屡屡受挫。中国几个重大投资都受到了阻碍,如位于克钦邦的密松水电项目在受到媒体及原住民的抗议后,被迫搁置;位于曼德勒省的蒙育瓦铜矿项目也因受到有组织的反对,即便在昂山素季领导的调查小组建议项目应继续的情况下,依然举步维艰;中缅油气管道虽然顺利开通,但反对之声至今不绝于耳。
早在2006年,中国即与缅甸签署了共同打击非法亦材走私的协议。
无疑,这些针对中资企业的浪潮背后均有西方势力的有意鼓动。而这些反对之所以能形成,更主要的原因在于中方不论业界、学界对缅甸改革的关注及了解不够,没有做到事先预防,也没有预估到结果。由于缅甸在改革前受到西方国家的集体制裁,來缅投资以中资为主,不仅基本没有竞争也很受缅方欢迎。而缅甸在各方面的落后,加上缅甸官方一贯的不透明做法,导致中资在缅项目都以一种“粗放式”的模式进行。这就给后来西方势力通过媒体及非政府组织来实现其政治目的提供了切入点。
民间外交,是中国近年来提倡的一种促进两国关系的思路。2010年重建的中缅友协与2013年在缅成立的缅中友协,合作开展了大量文化、教育上的交流,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两国先前交流的瓶颈。但中资企业才是民间外交最具活力、效果也最大的载体。中资企业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配合投资国的政策、民众的实际诉求,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大力推动当地社会的综合发展,实现善意和智慧式的投资。中资企业应成为中国在缅推动“一带一路”战略的闪亮名片与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