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129师精神”造福老区人民

2015-09-10郑智维

民生周刊 2015年16期
关键词:汪涛涉县老区

郑智维

涉县地处河北省西南部、冀晋豫三省交界处,属太行深山区。1940年,刘伯承、邓小平等率领的八路軍129师进驻涉县,曾在这里战斗、生活长达6年之久。

如今的涉县,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全国双拥模范县等30多项国家级称号,并在扶贫攻坚、发展经济等方面探索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发展道路。此外,涉县按照“大民生大保障”的思路,确保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使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实实在在的改善和提高。

针对涉县的发展思路、执政理念和民生改善路径等话题,《民生周刊》对涉县县委副书记、县长汪涛进行了专访。

民生周刊:作为抗战老区,涉县有着光荣的传统。新时期的涉县又有着怎样的发展优势?

汪涛:看涉县的发展优势,有几个重要的视角。首先,涉县是革命老区。1940年,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八路军129师进驻涉县,在这里战斗生活达6年之久,晋冀鲁豫边区政府、129师司令部、政治部等110多个党政军机关长期驻扎涉县,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历史上看,涉县是千年古县。汉始置县,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涉县是神话传说中女娲“炼石补天、抟土造人”的地方,境内的娲皇宫是祀奉始祖女娲的古建筑群,被誉为“华夏祖庙”。因此,涉县还被命名为“中国女娲文化之乡”。

当下的涉县是一个工业大县,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较好,有天津天铁集团、国电河北龙山电厂、北京金隅集团三家“国字头”企业,2014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207.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6.5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1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涉县还是块生态宝地,山场植被茂密,森林覆盖率达52%。因此,涉县被评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绿化模范县”,并且还被誉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

民生周刊:今年,贵县提出开创“富强涉县、法治涉县、魅力涉县、和谐涉县、红色涉县”新局面,请您谈谈实现“富强”的路径?

汪涛:一个地方,只有把经济搞上去,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就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来说,不同的地方经济基础不一样、发展优势不一样,路径也就不一样。涉县是一个以工业为主体的县,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工业基础和产业优势。但近年来受宏观经济和国家产业政策等因素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很大,转型升级任务很重。

面对这种情况,涉县县委、县政府着力在经济转型、绿色崛起上下功夫、做文章。我们紧紧抓住国家大力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机遇,发挥境内有全国500强——天津天铁冶金集团有限公司的优势,启动建设了冀·津(涉县·天铁)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我们坚信,通过几年的努力一定能把示范区打造成县域经济发展的“引爆点”和增长极。

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我们实施了“百企兴涉”战略,积极引导企业适应市场变化,引进新设备、新技术、新项目,“脱胎换骨”,走出困境,实现转型发展。

此外,还坚持多“产”并重、协调发展。依托自身特色和优势,以打造增收产业、富民产业为目标,大力发展以“特色农业”为主的一产和以旅游业为主的三产。农业上,重点发展核桃、花椒和中药材等产业。旅游业上,打造了以娲皇宫、129师司令部旧址、五指山3家4A级景区为龙头的古文化游、红色文化游、生态休闲观光游等三条精品旅游线路,其中娲皇宫景区有望在今年获得5A级景区的资质。今年上半年,来涉县的游客达到200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6亿多元,较上年同期分别增长了22%、25%,旅游业正成为带动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一项重要产业。

民生周刊:“以提高群众幸福指数为宗旨,让幸福的笑容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这句话写进了今年县政府工作报告中,您谈谈对“幸福”的理解,以及如何提高全县人民的幸福指数?

汪涛:您刚才提到“幸福”这个词,不同的人、不同的角色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追求。作为政府县长,我应当把为群众谋福祉作为自己的信条和理念,围绕“县强、民富、景美、人和”的目标,勤勉工作,服务群众,努力提高老区群众的幸福指数。

“县强”,就是始终把经济工作放在政府工作的首位,以项目为抓手,以招商为引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增强经济活力,加快转型步伐,努力把县域经济做大做强。

“民富”,就是大力发展增收产业、富民产业,鼓励和引导群众进行自主创业,为群众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真正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

“景美”,就是充分发挥涉县的生态优势、山水优势、旅游资源优势等,持续加强城乡环境、生态环境等建设,让涉县的天更蓝、山更青、地更绿、水更净、空气更清新、环境更优美,让群众生活环境更宜居。“人和”,就是持续加大投入,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着力解决上学难、就医难、行路难、吃水难、住房难等问题,全力抓好安全生产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维护全县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民生周刊:在之前的走访中了解到,特色产业已占到涉县农村经济总收入的60%以上。在涉县,特色产业从农业经济中的“副业”变为“主业”,是出于怎样的考虑、是如何实现的?

汪涛:涉县山多地少,旱地多、水地少,种庄稼大多是“望天收”,种粮食没有先天优势。针对这种情况,经过历届县委、县政府和广大群众的不断探索和实践,涉县走出了一条山区特色农业发展之路。

所谓特色农业,就是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特别是利用涉县山场广阔、气候独特的优势,大力发展核桃、花椒等干果业和中药材产业。可以说,农民从中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发展积极性很高。我们将坚定不移地把这条增收路、致富路走下去,让更多老区群众脱贫致富。

特别是近几年,国家政策支持的力度很大,县委、县政府也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种植栽植的积极性。以核桃为例,2014年全县核桃产量达到近2万吨,每公斤按20~24元计算,总产值达4亿多元。再以索堡镇温庄村为例,该村种植荆芥300亩、菊花100多亩,每亩地平均净收入达1300元,是种粮食收益的数倍。

民生周刊:采访中了解到,涉县非常重视教育,“学校拥有当地最好的建筑”,请您谈谈涉县在发展教育方面有哪些好做法、好经验?

汪涛: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涉县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教育工作,您刚才所讲的“学校拥有当地最好的建筑”,还可以加上一句话,那就是“学校占据了最优的地段、最好的位置”。

对教育工作,县委、县政府坚持做到“三个优先”和“三个确保”,即优先研究教育工作、优先解决教育困难、优先构建教育环境,确保教育经费正常拨付、教师工资足额发放、学校校舍安全,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一句话概括,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抓好教育事业发展,我们责无旁贷。

民生周刊:在涉县经常听到“129师精神”,“129师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应该如何更好地传承下去?

汪涛:革命战争年代,八路军129师将士和涉县人民同仇敌忾、相濡以沫,击退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革命的最后胜利,共同铸就了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勇于担当、勇于胜利的“129师精神”。

“129师精神”是129师广大将士和老区人民精神意志、品格风范的高度概括,集中展现了他们无所畏惧、矢志不渝的气概,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决心,艰苦奋斗、攻坚克难的品质,敢作敢为、不屈不挠的作风,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经久不息的生命力。

作为工作生活在这片红色热土上的每一个人,有责任、有义务把“129师精神”继承传承下去,不断发扬光大。在当前经济形势严峻、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情况下,全面继承和发扬“129师精神”,就是要用“129师精神”来提振精神、鼓舞士气,激发全县上下的热情和干劲;用“129师精神”来锤炼意志、改进作风,努力打造一支有担当、素质强、作风硬、纪律严的干部队伍;用“129师精神”来凝聚人心合力,弘扬务实作风,以实实在在的业绩造福老区群众。

猜你喜欢

汪涛涉县老区
汪涛:到目前为止房地产销售和投资都比之前想象的强,下半年将会怎样?
2021年高考数列经典问题聚焦
汪涛:购房意愿走弱是否会拖累房地产销售大跌
老区在努力奔跑
Impacts of bridge piers on water level during ice jammed period in bend channel–An experimental study *
坚决打赢打好老区脱贫攻坚战
涉县“差评被拘”是法治中国的反面典型
老区也需要一个节日
采取超常规举措 打赢老区脱贫攻坚战
涉县新北关小学教师书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