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你的孩子认识钱

2015-09-10孙晓宇

投资与理财 2015年17期
关键词:吴越财商零花钱

孙晓宇

还记得早些年的《穷爸爸富爸爸》一书,引爆国人自我审视财富观的热潮。也是那时候起,孩子的财商培养,逐渐走入国人视界。

最近网上流行着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个美国小孩问他的富爸爸:“我们家有钱吗?”爸爸回答他:“我有钱,你没有。我的钱是我自己努力奋斗得来的,将来你也可以通过你的劳动获得金钱。”有个中国小孩问他的富爸爸:“我们家有钱吗?”爸爸回答他:“我们家有很多钱,将来这些钱都是你的。”

这个故事也许是虚构的,但却真实地反映了大多数家庭在面对孩子的财商教育时,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

财商(Financial Intelligence Quotient,简写成FQ),是指理财能力,特别是投资收益能力。没有理财的本领,有多少钱也会慢慢花光的,所谓“富不过三代”就是指有财商的老子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钱,最后也会败在无财商的子孙手中。财商是一个人最需要的能力,也是最被人们忽略的能力。

教孩子认识钱

让孩子正确认识钱、懂得它的价值和功用,是儿童财商教育的第一步。

吴越的女儿浅浅今年6岁,从浅浅3岁起,吴越就有意识地对浅浅进行财商的培养,包括鼓励孩子储蓄、给小区住户送牛奶挣钱等,吴越认为女儿从中学到了很多。

首先孩子认识了人民币,并很自然地进行各种币值的换算。“一开始我让浅浅存的都是1角的硬币,每过一段时间我们就一起数一数存钱罐里的钱,帮她把5枚1角的硬币换成1张5角的纸币,把10枚1角的硬币换成1元的纸币,把2张5角换成1张1元纸币……慢慢地浅浅就学会小面额人民币之间的换算了。”吴越说,小学一年级要学人民币之间的简单换算,不少孩子学得很累,是因为父母此前没有让他们接触过人民币,而浅浅就没有这样的问题。

小孩子难以理解抽象概念,但是对具体的东西很感兴趣,所以你可以这样循循善诱地向他们描绘出“钱”的概念与用途。比如5角的硬币虽然金灿灿,但个头比银色的1元硬币小,而且也不如它值钱;凑齐20个1元硬币,就可以换来你喜欢的那个小布熊;其实除了买玩具,你也可以把硬币存到小动物存钱罐中,做更有意思的事等等。

让孩子掌控钱

“浅浅认识钱后,我给她的都是1角的硬币,当她想买街上的小零食时,我告诉她街边小摊不卫生,我不会给她买,她只能用自己的钱去买。一杯饮料要5元,我告诉她,这就是50个1角的硬币。她惊讶地说:‘这么贵!我要送多少瓶牛奶才能赚到?’我说:‘25瓶。’她立即就说不买了。”吴越说,很多孩子不知道挣钱难,看到想要的东西就一定要买,当欲望不被满足时,还会对父母产生怨恨心理。吴越则一直告诉浅浅,只有自己挣的钱自己才有权利决定怎么花,父母挣的钱也是如此,如果浅浅想要什么东西而父母认为不该买,浅浅就必须用自己的钱买。在潜移默化中,浅浅接受了这个观念,在自己钱不够的时候,学会了克制自己的欲望。

当小孩子知道了“钱”是好东西,父母就应该“剥夺”他们掌控钱的机会——不然小家伙见啥买啥,还不乱了套?但孩子们往往正是因为体会不到“花钱”这个过程的滋味,反而更不懂珍惜,尤其缺乏对消费的规划意识。为了让孩子知道花钱会心疼,父母们不如大胆地让他们掌掌钱。

方法很简单。以周为单位,将家用零花钱分成“爸爸的”、“妈妈的”、“孩子的”三份,各归各管。这时带孩子上街,出门前可一定记得吆喝一句:“各人带好各人的钱哦。”再用眼瞟瞟孩子,那小模样必定可吝啬了:小心翼翼将一堆硬币、纸钞翻过来、掉过去地数,非得权衡再三是多带些还是少带些;上街看到好玩好吃的东西也不再像以前花“公家”钱那般狮子大开口了。过程虽然有点痛苦,但花钱须有预算及规划的好习惯就这样慢慢养成。必须提醒的是,此时家长绝对不能“心太软”,宝贝手头再紧也要坚持到底做“铁公鸡”!

帮孩子“赚到”钱

在美国,几岁大的孩子就懂得将自己用不着的玩具小熊摆在家门口,放一块“出售”的牌子,等待别人来买,以赚得一点零花钱。帮助孩子“开源”,不仅是要他们切身体会到“赚钱”的滋味,更要让孩子从获取收入的过程中,初步了解到财富流转的规则。

在家门口卖玩具也许还不适合中国的孩子,不过以下这些方法都非常简单,可以帮孩子赚到人生第一份“工钱”。

选择家务。给各项家务活定价,让孩子自由选择他们喜欢做的。这个方法对迫切想赚钱的孩子最有效。

积分制。制作一个格外醒目的表格挂在家中,每当孩子做完一件值得表扬的事就加一分,到周末可以将积分兑换成“奖金”鼓励他。这个方法对年幼的孩子效果最好,布置给他们的工作可相对简单,如叠被子或布置餐桌等。

反向选择。把孩子的零花钱(如每周10元)换成硬币装入玻璃瓶内。每次孩子做了错事便从瓶中取出一个硬币。“扣薪制”往往令孩子对自己犯过的错误更加记忆犹新。

奖学金。以奖学金形式作为对孩子取得优异成绩的嘉奖,但有必要向孩子说明,目前是父母给予这份“奖金”,而未来他们所需要争取的是来自学校、社会所提供的物质激励。

带孩子去“投资”

如果你已教会孩子如何合理地花钱、有效地赚钱,接下来便可以试着告诉他们一些普及性的金融知识,甚至可带孩子做些简单的投资。现在很多银行都推出了“儿童账户”,父母可协助孩子办理一些基础的金融业务,同时告诉他们为何要将钱存银行、不同年限存款利率为何不同、怎样给外地的爷爷奶奶汇款等。

孩子看到自己是账户的主人,又亲手完成了一系列“金钱进出”业务,会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体验。信贷知识也可适时传输给孩子,当他有大宗支出时,不妨“贷款”给他买想要的物品,但是要求他按月从零花钱中抽出一部分偿还“分期贷款”。

财富知识的积累有助于帮助孩子渐渐熟悉“投资”的概念。可以先和孩子玩一些诸如“大富翁”的游戏,在玩乐中将简单投资知识介绍给他。对股票熟悉的家长还可购买一两只孩子知晓的公司股票,比如他每天所喝牛奶的出产公司,进而陪孩子一起关注该公司的相关信息,让他们知道哪些消息会促使其股票涨价或跌价,潜移默化中,孩子们便掌握了简易的股票投资原则。

看看“歪果仁”怎么培养孩子财商

目前,国外对儿童的理财商数(MQ)愈来愈重视,家长希望自己的小孩能早一步认识理财观念,并奠下财富基础。

英国:能省的钱不省很愚蠢

提起英国人,给人们的印象是过于保守,这种作风体现在理财教育方面则表现为,英国人更提倡理性消费,鼓励精打细算。所以,英国人善于在各种规定里寻找最合适的生活方式。在英国,从幼儿起就开始进行理财教育,并针对不同阶段提出不同要求:5岁至7岁的儿童要懂得钱的不同来源,并懂得钱可以用于多种目的;7岁至11岁的儿童要学习管理自己的钱,认识到储蓄对于满足未来需求的作用。

美国:卖玩具换收入

作为移民国家的美国,历史很短,所以美国人传统、保守的思想较少,在生活习惯上也不墨守成规。同样,在子女理财教育方面,习惯花未来钱的美国人也与其他国家颇有不同。美国父母希望孩子早早就懂得自立、勤奋与金钱的关系,把理财教育称之为“从3岁开始实现的幸福人生计划”。对于儿童理财教育的要求是:3岁能辨认硬币和纸币,6岁具有“自己的钱”的意识。他们有一句口头禅:“要花钱打工去!”美国小孩会将自己用不着的玩具摆在家门口出售,以获得一点收入。这能使孩子认识到:即使出生在富有的家庭里,也应该有工作的欲望和社会责任感。

德国:童话打开金钱之门

一向以严谨著称的德国,面对孩子却有生动的一面。向孩子讲述理财童话故事的《小狗钱钱》风靡一时。让我们看看这本书讲些什么:“如果你只是带着试试看的心态,那么你最后只会以失败告终,你会一事无成。尝试是一种借口,你还没有做,就已经给自己想好了退路。不能试验,你只有两种选择,做或者不做。”“你能否挣到钱,最关键的因素并不在于你是不是有个好点子。你有多聪明也不是主要原因,决定因素是你的自信程度。”这些生动有趣的话语,相信孩子们在树立金钱观念外,还会学到更多的人生道理。

猜你喜欢

吴越财商零花钱
莆田市妇联助推财商知识进校园
《吴越春秋》“折易”新解
零花钱大作战
零花钱就是随便花的,咱别干涉
财商教育在小学
吴越“双绝”的千年相逢
零花钱
我的零花钱飞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