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柏林警察历史博物馆

2015-09-10林琳等

轻兵器 2015年18期
关键词:绍尔瓦尔特警用

林琳等

本期寻枪之旅,陈传生先生走进的是柏林警察历史博物馆。从外观上看,很难将其与博物馆建筑联系在一起,不过深入其中便会被柏林警察丰富的历史及琳琅满目的展品所吸引。本文主要聚焦展品中的警用武器——

柏林警察历史博物馆是柏林警察局建立的行业博物馆,设在柏林警察局办公大楼一楼东侧,距市中心勃兰登堡门大约5km,由于柏林公共交通非常发达,无论从市区哪个方向都能非常容易到达博物馆。

柏林有确切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13世纪,从18世纪初开始,其先后成为普鲁士王国(1701~1870年)、德意志帝国(1871~1918年)、魏玛共和国(1919~1933年)、纳粹德国(1933~1945年)的首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柏林整个城市被分割成两部分,东柏林成为东德首都,西柏林成为西德在东德的一块“飞地”,被柏林墙围住(西柏林属于西德,但又处于东德的范围之内,远离西德的主要地区——编者注)。1990年东西德统一,柏林重新获得了德国首都的地位。柏林警察始终与这座城市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随着它的发展变迁而发生变化。柏林墙拆除后,东柏林和西柏林两个警察局合二为一,并在警察局大楼一角设立了这个记载柏林警察历史的专业博物馆。

博物馆展出的图文资料和实物展品,从不同侧面介绍了柏林警察的历史。内容大体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柏林警察机构的历史沿革和重大历史事件;第二部分,警察服装和警察标志;第三部分,重大犯罪案件和重大公共事件;第四部分,警用专业器材和专门技术;第五部分,警用武器装备。笔者在此主要呈现警用武器装备。

笔者长期研究大连警用老枪,现存的大连警用老枪,不少是1945年以前德国警察曾经使用的武器,甚至有的枪上还标有柏林警察局的代码编号。所以柏林警察博物馆让笔者感到很“近”。接待我们的一位博物馆工作人员同我一样,也是一名退休警察,同行相见有许多可以共同探讨的话题。当他得知大连警察机关至今还保存着上百支德国制造的老枪后,感到十分惊讶。笔者向他询问了一些有关柏林警察历史和老枪的问题,他热情地作了介绍。

博物馆里设置了3个武器展柜,陈列的枪支总共39支,全部是已经退役的老枪,种类有转轮手枪、自动手枪、冲锋枪、旋转后拉枪机式步枪/卡宾枪、突击步枪。展品铭牌除了标注枪械名称、口径、使用弹种、制造商等基本信息外,大多还标注了列装年限。虽然枪支数量不多,种类还是比较丰富的。

德莱赛M1907自动手枪,展品铭牌显示装备年限为1910~1945年,经历了德意志帝国、魏玛共和国、纳粹德国三个历史时期,可谓“三朝元老”。1840年代初,约翰·尼卡路斯·德莱赛在德国图林根州北部城市瑟默达建立了德莱赛武器制造工厂,研发制造的针发式步枪在普法战争中被德军大量使用,由此德莱赛成为德国著名的武器制造商。德莱赛在1867年逝世后,其子弗朗茨·德莱赛继续经营工厂,直到1894年。在1872年毛瑟公司生产的毛瑟步枪取代德莱赛步枪成为德国制式军用步枪后,德莱赛公司便开始走向衰退,最后到了破产边缘。1901年,德莱赛公司被德国莱茵机械制造公司(Rheinische Metallwaaren & Maschinenfabrik of Sommerda)收购,收购不仅包括德莱赛公司的有形资产,还包括德莱赛的枪支专利与品牌。德莱赛M1907手枪是莱茵机械制造公司收购德莱赛后生产的第一款自动手枪,由路易斯·施麦瑟设计,1907~1915年间生产,依旧使用原德莱赛兵工厂的商标,并仍以德莱赛的名字命名。该枪问世后即被柏林警察局选中,成为第一支被用于警用武器装备的德制自动手枪。一战中M1907成为德军和奥地利军官配枪。一战结束后,魏玛共和国时期,德莱赛M1907作为警用手枪,在各城市警察局广泛使用。到二战末期,这些一战前生产的手枪还成为国民自卫队即“人民冲锋队”的武器装备。

绍尔M1913、毛瑟M1914、瓦尔特M4自动手枪,均属一战前和一战期间研制的产品,这些单动式自动手枪是当时德国警用手枪的杰出代表,甫一问世便被德国警察和军队采用。

绍尔M1913 7.65mm手枪是绍尔自动手枪的奠基性产品,采用了绍尔公司自主研发的2项发明专利(保护期15年)和5项实用新型专利(保护期6年)。在枪支制作上,更是精益求精,大部分零部件上都标有序列号,各部件结合严密,扣动扳机击针打击的动作极为干脆,枪身表面打磨细腻,光亮精美,推出后便受到广泛赞誉,成为德国和欧洲大多数国家普遍使用的警用枪支,曾出口到欧美许多国家。一战爆发后,作为德军装备,其成为德军军官与士官长的普遍配枪,很多没有配枪资格的士兵也自行购买佩带。一战后,绍尔M1913手枪暂停生产,从1922年起又恢复生产至1929年,二战期间仍有为数不少的枪支继续在德军服役。

毛瑟M1914 7.65mm小型手枪是毛瑟M1910 6.35mm小型手枪的改进型产品,二者外观上十分相似,很容易混淆,不过在尺寸上M1914比M1910略大,M1914小型手枪全枪长155mm,而M1910全枪长139mm。M1914除面向警用和民用市场外,一战中也被作为军用手枪。

瓦尔特M4 7.65mm手枪,是1914年一战爆发后,瓦尔特公司适时推出的军用手枪。与之前生产的M1、M2、M3相比,M4拥有更大的握把、更长的枪管、更好的准星、更大的弹匣容弹量(8发),得到德国军方的高度认可,一次就签订了25万支生产订单。因其性能可靠、易于维护,受到德军官兵的广泛好评。一战结束后,瓦尔特公司成为战后允许制造枪支的第一批企业之一,并一跃而成为德国最大的枪械制造商。在15年里,瓦尔特M4手枪共生产了50万支。该枪有4种版本,其中前两种版本是一战初期和一战中生产的,被用作军用武器,后两型是一战后生产的,被作为警用武器使用。博物馆里展出的一支瓦尔特M4手枪,为一战后生产的第3种型号,展品铭牌显示列装年限为1920~1936年。

警用枪械展柜

展出的奥其斯手枪是一战后魏玛共和国时期的警用武器,该枪由海因里希·奥其斯设计,有6.35mm、7.65mm和9mm三种口径,1920年投产,1924年停产,前后只有4年时间,大约生产了42万支,以质地优良、结构严密、设计均衡耐用而闻名,主要在民用枪械市场销售,并远销欧美市场,少量被用于警察装备。

瓦尔特PP/PPK、毛瑟Hsc和绍尔38H自动手枪,是纳粹德国时期最为著名的警用武器,分别由三家最具实力的军火制造商研发生产。1929年,瓦尔特公司率先推出了第一支具有双动击发功能并以警用手枪命名的PP手枪,1931年又推出了PP手枪的缩小版PPK,即刑警用手枪。PP/PPK是警用手枪历史上的一次革命,推动警用手枪设计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准。为了与瓦尔特展开竞争,毛瑟公司和绍尔公司于1938年研制了同样具有双动击发功能的毛瑟Hsc和绍尔38H自动手枪。这三种手枪均作为警用枪支被德国各地警察局广泛采用,同时也是二战德军的武器装备。

卢格P08和瓦尔特P38是德军正规列装的军用制式手枪,同时也被作为警用手枪使用。展品铭牌显示,卢格P08手枪在柏林警察局的服役年限为1920~1945年。

二战结束后,德国分裂成为东西德两个主权独立的国家,东柏林和西柏林的警用武器装备开始发生变化。

TT-33自动手枪、纳甘转轮手枪、PPSh41冲锋枪,是二战期间苏联红军使用的、已经过时的军用武器,东柏林警察局建立初期,占领东柏林的苏军将这些武器提供给了东柏林警察局。195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继续向东德提供苏式武器,同时允许东德有限度地恢复武器生产。

1001-0手枪,是较为罕见的瓦尔特PP手枪的仿制型号,由位于苏尔的恩斯特-台尔曼工厂在秘密状态下生产,有7.65mm和0.22英寸LR两种口径,具体生产年份和生产数量不详,枪身只有一行铭文“1001-0-Cal7.65”或“1001-0-Cal.22”。苏尔武器博物馆收藏有7.65mm口径型,柏林警察历史博物馆则两种口径型都有,东柏林警察也都有使用,展品铭牌上未标明列装年限。

马卡洛夫自动手枪和MPi KMS72突击步枪,是1960年代以后恩斯特-台尔曼工厂获得特许生产权仿制的苏式武器,在德国重新统一前,一直是东柏林警察最主要的武器装备。

东柏林的警用枪械还有一些是从华约集团其他“兄弟国家”进口的产品。波兰PM63冲锋枪具有质量轻、外形紧凑、火力持续性好、携行方便等特点。捷克Skorpion冲锋枪(又称蝎式冲锋枪),既可像冲锋枪那样双手抵肩连发发射,又可像手枪那样单手不抵肩单发发射,既可以作为近距离战斗中的突击武器,也可以用于个人防卫。这两种冲锋枪在1970~1980年代,都称得上是比较理想的警用武器,被人们所熟知。

以喀尔巴阡山命名的“喀帕提”(Carpati)手枪,是罗马尼亚于1974年生产的警用手枪,又被称作M1974手枪,发射7.65×17mm手枪弹,弹匣容弹量8发,全枪长168mm,枪管长91mm,全枪质量0.5kg。其基本构造与瓦尔特PP/PPK相似,但又不是简单的仿制,发射方式采用的是双动/单动式。该枪由罗马尼亚Fabrica de Arme Cugir工厂研发制造,最初作为罗马尼亚军队的装备,随后被罗马尼亚警察大量采用,1995年以后改进的型号有M1995和M1995gaz。展出的这支手枪是东柏林警察局刑事调查部1990年以前装备使用的武器。

西柏林警察局建立初期,警用武器装备基本上是二战遗留下来的杂牌军用武器,其中有毛瑟C96手枪、西班牙阿斯特拉M600手枪、美国史密斯-韦森转轮手枪、柯尔特M1911A1手枪、毛瑟C96手枪、斯太尔-苏罗通MP34冲锋枪、英国司登MK2冲锋枪、德国MP43/ StG44突击步枪,等等。

二战后东柏林警察装备的PPSh41冲锋枪

在这些二战军用枪械中,阿斯特拉M600手枪有着比较特殊的经历。展品铭牌显示,列装年限为1952~1966年,长达14年之久。这种被俗称为“雪茄手枪”的阿斯特拉M600是西班牙军用制式手枪阿斯特拉M400的改进型。阿斯特拉M400采用枪机后坐式自动原理,仅单动发射,配用9mmLargo弹(又称伯格曼-贝亚德手枪弹)。其最大特点是弹膛能够兼容几乎所有的9mm手枪弹。9mmLargo弹是一种9×23mm的大型手枪弹,当时绝大多数9mm手枪弹都比此弹短,而M400又没有强制性闭锁机构,因此只要枪弹能上膛,就能够顺利地完成击发动作,这就使得M400的通用性很强。理论上,M400除能够发射西班牙自产的9×23mmLargo弹外,还能发射奥地利的9×23mm斯太尔弹、比利时9×20mm勃朗宁长弹和德国的9×19mm巴拉贝鲁姆弹等多种弹药。但是在使用弹壳较短的9mm巴拉贝鲁姆弹时,次发装填有可能出现问题,这也正是后来M600出现的原因。

阿斯特拉M600是二战中专为德军设计制造的手枪,根据德军的要求,温塞塔公司对M400进行了部分改进,将配用弹种改为9mm巴拉贝鲁姆弹,将弹匣卡笋由握把底部的爪钩式改为握把侧面的按钮式,枪管缩短了15mm,使得M600比M400显得小巧一些,弹匣加长,可容纳8发枪弹,制作也更加精良。1943年底,50支测试样枪送德军测试获得通过,温塞塔公司与德军签订了5万支M600手枪的生产合同。正式生产的第一批2950支手枪(序列号51~3000)于1944年5月16日交付德军。之后,第二批5000支(序列号3001~8000)于6月23日运抵德军控制的法国;第三批2500支(序列号8001~10500)于7月16日运抵法国。至此,温塞塔公司向德军交付M600手枪共计10450支。这些手枪被枪械研究者和收藏者称为“第一笔订单手枪”。此后,由于同盟军攻下法国南部,法西边境被同盟军封锁,供货被迫停止,尚未交付的订单手枪上交西班牙政府封存于军火库中。直到1951年,温塞塔公司兑现战前签订的合同,将余下的31350支M600手枪卖给了联邦德国,被用作警用武器装备,这些手枪被称为“第二笔订单手枪”。因为这批枪的数量较大,因此一直使用到1960年代。

展品中的P1手枪,是瓦尔特公司在乌尔姆重新建厂后生产的瓦尔特P38手枪的改进型号,列装年限为1963~1984年。二战期间,P38作为德军新一代制式手枪,取代了在德军服役长达30年之久的P08手枪。1955年西德重建军队,仍选择P38手枪作为制式武器,1957年瓦尔特公司重新启动了P38手枪的生产,P38仍进入德军武器装备序列。1963年,瓦尔特公司对战时P38作了部分修改,套筒采用铝合金材料,减轻了质量,改进后的手枪更名为P1,除了在军队列装外,还被警察局采用,是1960~1980年代西德警察最主要的手枪装备。

西格-绍尔P6手枪,即西格-绍尔P225手枪在西德警察局正式列装后的命名,是瑞士西格公司为满足西德警察的需求于1970年代中期开发的,是西格P220的紧凑型,其采用9mm口径,携带安全,不必操作任何保险装置即可呈待击状态。这是因为和其他西格系列手枪一样,其采用自动击针保险和待击解脱杆,成为继P1手枪之后西柏林警察局装备的新一代自动手枪,展品铭牌上标示的列装时间是1981年。

MPL冲锋枪,列装年限为1963~1990年。该枪是瓦尔特公司1960年代研发的微型冲锋枪,枪管长260mm,全枪长749mm,枪托可以折叠,发射9×19mm巴拉贝鲁姆手枪弹。在西柏林警察局服役近30年的历史表明,其性能优良、表现卓越,是一种非常实用、深受欢迎的警用武器。

编辑/刘兰芳

猜你喜欢

绍尔瓦尔特警用
流水的特工,铁打的瓦尔特
西格绍尔名枪汇
混血“帮派”西格绍尔
《面纱》:博弈到最后,“死的却是狗”
他是我朋友
01 警用无人机应用热点纷呈
德国总理默克尔的“贤内助”——“第一先生”约阿希姆·绍尔
他是我朋友
约阿希姆·绍尔:德国第一先生
警用直升机飞行管理信息系统的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