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城镇化,土地到底够不够?

2015-09-10赵俊超

中国经济周刊 2015年18期
关键词:耕地面积耕地城镇

本书提出以城镇化作为重点突破来推进整体改革。作者认为,长期以来的“半城镇化”模式使我国城镇化的效果打了折扣,因此下一步应以城市群作为城镇化的战略模式,同时完成在城市工作的农村人口的“市民化”,尤其要解决农民工的城镇住房问题,在生活空间真正完成转换后,农民工才有可能退出他们在农村的宅基地,从而化解城镇化与有限的土地资源间的矛盾。

大家通常认为城镇扩张将导致耕地面积减少,甚至是大量和急剧减少。我国城镇化的实践似乎也证实了这一点。然而,日本和韩国的经验表明,在城镇化过程中耕地未必会减少,甚至,越是在城镇化高速发展期,耕地反而越会显著增加。那么,真相到底是怎样的?

中国人均耕地1.3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已有664个市县的人均耕地在联合国确定的人均耕地0.8亩的警戒线以下。经过对人口、粮食生产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测算,国家提出了18亿亩耕地的“红线”。1998年,中国有耕地19.45亿亩,至2012年减少为18.24亿亩。14年间,城镇化率提高了19个百分点,相应地,耕地面积减少了1.2亿亩。如果按照这一速度,到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60%时,耕地面积将减少为17.8亿亩,突破18亿亩耕地红线。

尤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后,意味着不仅允许农民工在城镇务工,还要让他们在城镇获得一个相对体面的居住条件,而要居住就等同于要增加2.6亿人口的居住用地,这必然不是个小数目,然而,地从何来呢?

在对日本和韩国经验的考察中,却发现了与我国截然相反的现象。

第一,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日本和韩国的耕地并非是直线下降,而是表现出“倒U形”规律,即先增加后减少,且“倒U形”的右端点高于左端点,也就是说城镇化过程中耕地总体是增加的而不是减少的。如韩国耕地面积1960年为203万公顷,1970年达到极大值230万公顷,之后开始下降,到1988年为214万公顷,此时城市化率已经达到78%,基本完成城市化过程。

第二,城市化高峰期耕地面积与城市化率之间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如日本1950—1960年是历史上城市化发展最快的时期,1950年日本城市数量仅为254个,到1960年增长了一倍多,城市化率从37%增长到63%,年均提高2.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这一时期也是日本历史上耕地面积增加最快的时期,耕地总量达到历史顶点,608.6万公顷。

日本和韩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耕地增加,除了边远地区开发、技术进步等因素之外,主要是由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后带来的空间节约效应所致,而且以大城市和城市群为主的城市化模式起到了积极作用。日本的居民点分为市、町、村三级(日本的“町”大致相当于我国的镇),从1888年到1985年,日本的市的数目从37个增长到652个,町的数目从12002减少到2001个,村的数目从58433个锐减到601个。大量村庄消失了,这就减少了村庄占地,使得土地得到重新规划、平整和改良,耕地数量得以增加。我国的耕地减少主要是由于“半城镇化”造成的。“半城镇化”模式下,农民进城只是来打工,预想在未来还会回到农村去生活,因此,他们在农村的占地无法像日本、韩国那样实现退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固然是高速发展,城市建成区面积从不足1万平方公里扩张到4.5万平方公里,2.6亿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务工、生活。然而,在农村人口大量减少的同时,农村居民点面积却和城镇一样增加。1990—2000年的10年间,农村居民点占地从15.7万平方公里增长到16.5万平方公里,此后一直大体保持在这一水平,未见显著降低。城镇占地、农村也占地,我国的耕地遭受两面夹击,因此呈现出加速减少的趋势。

农村居民点普遍呈现低效利用的状态。统计表明,全国10%~20%的农村宅基地为闲置状态,部分地区闲置率甚至高达30%。

在“半城镇化”模式下,由于农民工在进城务工生活后其农村居住用地不能有效退出,造成普遍的“两头占地”现象,使城镇化中的耕地减少成为不可承受之重。因此,对城镇化和耕地占用的关系不能凭主观想当然,正如日本和韩国所表现出的规律那样,城镇化本应表现出的特征是对耕地的节约,耕地数量本应是出现增加而不是减少。然而,由于我国特有的“半城镇化”模式,又确实造成了耕地面积加速下降的事实。

(文章节选自本书第三章,有删改,标题为编者所加)

作者简介:

赵俊超

现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长期研究中国城镇化问题,掌握大量一线材料,2005年时他曾出版《农民问题新探》,2012年曾出版《中国留守儿童调查》。

破解中国城镇化难题

《城乡中国》

作者: 周其仁

出版:中信出版社

周其仁及其同人以实地调研的形式,深入调查了中国很多地方城乡的情况,在本书中,将城乡之间差异形成的原因、后果以及可能的解决办法娓娓道来,试图增加读者对中国社会和经济的认识,找出沸沸扬扬的城镇化改革的症结,消除城乡之间的巨大分隔。

《吾民无地——城市化、

土地制度与户籍制度的内在逻辑》

作者: 文贯中

出版: 东方出版社

作者在书中提出现行土地制度、户籍制度是造成中国经济、社会结构双重扭曲的根本原因,并提出,中国应尊重全球普遍的城市化发展规律,借鉴“老浦西”模式,发展内生型城镇化,实现经济、社会和制度的三方面转型成功。

《城市化的中国道路》

作者: 贺雪峰

出版: 东方出版社

本书作者认为,由于概念、意识形态以及少数人利益的遮蔽,中国城市化正走向激进。本书试图在尊重历史与国情的基础上,从另一个视角观察、解读中国城市化的真实现场及其背后的制度安排,提出一条保护农民返乡权利,避免中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稳健的城市化道路。

猜你喜欢

耕地面积耕地城镇
坚决落实耕地保护“军令状” 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家畜养殖生产的环境效应研究
我国严禁擅自填湖“造耕地”
我国首次将耕地分等定级
城镇建设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探讨
在钟鼓楼上回望——宾川县州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