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遨游天宇的保障

2015-09-10汤志诚

科幻世界 2015年2期
关键词:战舰等离子太空

汤志诚

太空探索永远是科幻与科技领域的尖端话题。打从人类文明诞生以来,我们便如同一个婴儿,始终在这个名为“地球”的摇篮中打转。于是,当太空这片更为浩瀚也更为神秘的新疆域展现在人类面前时,立即勾起了“地之囚”们的探索欲望。

不过很显然,探索太空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对于长期生活在地球大气层庇护圈内的人类而言,冒冒失失地闯入真空那失重、暴冷暴热、充斥着各种辐射与太空碎片的环境中,与微生物被投入灭菌室的后果无异。

人类需要一座堡垒,一个可以让自身在外太空安身立命的阵地,这便是太空战舰。

与其他大型交通工具不同,太空战舰不仅是运输与战斗的单位,它更是保证人类基本生存的闭合空间,因而太空战舰的防御性能显得尤其重要。航行于深空的太空战舰不得不时常面对敌方炮火与高速陨石带来的冲击。即便是外装甲出现细微的破口,对于战舰内部的生态圈而言,也可能因此遭受毁灭性的打击。

于是,“防护罩”这种神奇的技术便承载着无数科幻迷的希望闪亮登场了。防护罩方便快捷,使用广泛。只要战舰的能量储备充足,那么一旦开启,不论是来自哪个方向、哪种形式的攻击,在这层看似单薄的透明磁力屏障面前,统统得感叹“坚不可摧”。

但实际上,防护罩这种技术,在当今的科学领域并不存在。在我们的火箭与卫星抱着舍命精神直冲云霄之前,工程师们唯一能够实施的防御措施,便是给我们的人造天体加载复合装甲板以抵御小型太空垃圾的威胁。显而易见,这样被动而原始的防御手法距离科幻作品中描述的境界,实在是相差十万八千里。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当人类进入星际远征时代时,我们的战舰将无奈地裸奔于荒凉的太空之中。即便没有那神奇的防护罩,根据一些现有的科学技术,我们依旧可以设计出适合太空战舰的防御之道。

只需使用某一种方法便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这是人类最美好的终极梦想。然而以近未来的技术手段,要想让太空战舰的防御手段实现“一招鲜,吃遍天”,未免过于牵强。为此,将太空威胁划分为诸多不同的级别,分类加以对待,方是可行之举。

大型异物撞击

不要指望正面能招架住这类级别的冲击,你绝无胜算!

当庞大的“泰坦尼克”号与冰山接吻之后,人类悲哀地发现,即使是最引以为豪的超级巨轮,在大自然压倒性的威力面前,依旧不过是只脆弱的鸡蛋。

凶险的宇宙中,诸如此类的“冰山暗礁”层出不穷。它们或许会是一颗流浪的小行星,抑或是行踪隐秘、来去不定的彗星碎片。这些“太空杀手”隐藏于黑暗的宇宙背景之中,埋伏于大型天体背侧。曲折的引力走廊让它们的轨道更加复杂多变,难以捉摸。

或许正当你哼着小调、身心愉悦地环绕着某大型天体飞行之时,那些从地平线上悄然升起的大石块便已阴险地与你的航行轨道产生了交叠。

俗话说,惹不起还躲得起。在如此绝对的破坏力面前,规避是唯一的选择。虽然即使是小型天体,对于人类而言也是不折不扣的庞然大物,但要想在漫无边际的太空中东瞄一眼、西瞅一眼便及时地发现一颗比导弹速度更快的大石头,绝不是件轻松的事情。

由此,扩大监测半径,争取更多的规避时间,是太空战舰提高生存率的重要筹码。当一艘太空战舰进入戒备模式,密密麻麻的预警小飞船将从它的舱内射出,以相同的飞行半径,均匀地分散在母舰周遭的球面空间。它们就像是围绕着蜂巢飞舞的蜜蜂,或是环行于原子核周围的电子群,成为信息监测的边疆哨所,将远处的情报实时地传递回母舰。

不仅如此,这些预警小飞船自身也可以发射出次级探测器,向着更外层的空间延伸出监测的触角。母舰与下级子舰之间,通过远程无线射电技术层层传导着能量。只要能源充足,这套监测系统便可像俄罗斯套娃一般,放射状地折叠展开多层,最远层的探测器可能仅有昆虫般大小。它们拥有女士口红大小的主体,张开巴掌大的能量接收翼,形同月光下飞舞的大蛾子。这些“小飞虫”构成了监测网络的神经末梢。从整体结构上来看,这套以母舰为核心,层层外拓的预警系统宛若一条在黑暗中散开了腕子的大章鱼。它竭尽所能地摸索着,触探着远方的未知空间,以牺牲触端的代价,为核心主体争取规避风险的时间。

中等规模攻击

与前一种威胁不同,中等规模攻击可能来自于宇宙的自然碎片,也可能是敌方的重型武器所发射的弹药。比起小型天体,这种尺寸的威胁更不易被预测到。它们渗透稀疏的外层监测网络,而当内层预警发出信号时,它们已直逼母舰本体!这使得相对庞大的母舰难以在短时间内做出紧急规避。

这时候,以攻为守的防御策略便开始显现威力。

尼米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问世之后,人们惊奇地发现,这款新型的航空母舰并没有装备以往的厚重甲板以抵御敌军的轰炸。比起被动地承受,主动出击方为上策。如果敌方导弹与轰炸机不能突破我方的层层火力拦截,那么舰船本身的防御力就不必那么苛求。既然我们已经可以提前探测,并将威胁拦截在远距离之外,让我方的动态火力形成一面无形的“天盾”,那又何必贴身犯险?

太空战舰亦是如此。我们的工程师们大可不必想方设法地将战舰武装得如同一只浑身甲胄的犰狳或者是蜷缩在硬壳中的乌龟。与此相对应的,在舰身周围将架设满满的远程激光狙击炮。这样的设置更类似于一头从头到尾披挂满长矛尖刺的刺猬或豪猪,攻守兼备,拒威胁于千里之遥。

在预警雷达的协助下,一旦我方太空战舰发现来自远方的异物(或许是一块陨石,也可能是敌人的导弹),主控电脑瞬间完成轨道计算,调整距离目标最近、射击角度最佳的数门激光炮,对来犯者进行针对性的拦截。在激光束的聚焦轰击下,这些异物或是在高温中熔融解体,或是因局部汽化产生的侧向推进力而偏离原先轨道,最终与战舰擦身而过。

除此之外,为了增加激光炮阵的灵活性,避免漏掉更多的攻击死角,这些护卫炮台可被设置成动态伸缩模式。它们就像是蜗牛的眼柄,能够从舱体内略微弹射而出。末端的球形炮击舱自如地旋转着,恣意地切换着炮击角度。

我们可以想象,如此一来,一艘平日里外表顺和的太空战舰突遭弹幕袭击的包围之后,它的外侧空间会如同刺猬御敌一般,顷刻间竖起光芒四射的长刺。这些时长时短、快速抖动的“光刺”刷刷地扫落覆盖而来的流弹暴雨,就好似那武侠小说中的剑术高手,舞动着眼花缭乱的剑花,斩落了来袭的箭矢,将自己防护得滴水不漏。

微小碎片的侵袭

细小碎片这一类的侵害,恐怕是太空战舰所面临的最频繁却也是最头痛的麻烦。

可以说,微小碎片的侵袭是一种必然。每当激光拦截阵大肆扫荡过后,这些细碎的漏网残片将不可避免地产生于太空战舰的周围,它们或许依旧保持着很高的速度,仍然能够击穿战舰的外壳。激光炮防御层虽然为太空战舰处理了中型的异物侵害,却在这些“小家伙”面前显得无用武之地。当直径小于五厘米的子弹或者弹片以天女散花之势向战舰铺天盖地飞来,粗疏的激光炮阵的死穴顿时暴露无遗。

更要命的是,在未来的太空战争中,作战单位携带的装备中极有可能存在高能粒子束之类的质量虽轻小、能量级别却不可小视的武器。如果我们的战舰能够防御敌方的电磁轨道炮,却最终被粒子束所击毁,那这样的防御层未免存在太大的漏洞,会被人笑话。

好在电磁炮的原理或许能够缓解这一危机。我们知道,一串高速变换的磁场所产生的推进力足以将一枚静止的炮弹激射而出。那么同样的,将这个过程的作用力方向逆转,动态磁场也可形成巨大的磁感阻力,从而将一枚迎面射来的弹丸减速到静止。对于惯性较小的轻小质量物体来说,这种减速效果将更为明显。

和攻击用的电磁炮不同,这些防御用的电磁屏将被制作成蜂巢板状的集合炮阵模式,贴附在战舰的各个重要部位。由于不必发射弹丸,炮管的中央被铁芯所充实,用以强化磁场延伸至战舰的外侧空间。当“太空霰弹”来袭,磁屏炮交叠轰鸣,动态磁场犹如一个个战舰表面此起彼伏地鼓胀起来的无形肥皂泡,所产生的磁感区域像是黏滞而汹涌的泥石流,将轻小质量的物体减速、偏转至无害程度,甚至隔空弹离。

但这仍旧不能称为万无一失。动态磁屏或许可以屏蔽一些弹片、螺丝之类的金属小碎屑,可在太空之中,非金属材质的陨石与冰晶同样广泛存在。当这些杂质袭来,磁屏无法直接对其产生拦截阻力。这时候,战舰防御层将掏出最后的杀手锏——等离子光幕屏障!

只见大量的等离子洪流顺着舰身周遭的泄流口从战舰内部喷射而出,在表侧控变磁场的作用下,扩展为一堵一定厚度与面积的等离子云壁障,翻涌着席卷向来袭之物。陨石与冰晶在数千摄氏度的等离子云障中快速汽化,消散于茫茫真空之中。

此外,等离子云障的存在,在抵御敌方激光炮方面同样功不可没。当一束激光穿透等离子云壁障之后,其携带的能量会被显著地吸收,光波发生散射,定向性与单色性遭到严重破坏,导致杀伤力被大幅度地衰减。

由于产生并控制等离子云壁障(高能磁场束缚着等离子流,避免其返流灼烧战舰自身)的能耗极其剧烈,因而这样的防御机制非万不得已,不可轻易动用。纵使施展,也当节能省流,只在威胁来袭的方向展开一面大小适当的能量屏障。

这样的场面与科幻片中的经典画面大相径庭,我们将不会看见透明的防护罩如保护胚胎的蛋壳一样将战舰包裹。此时的战舰更类似一条紧急逃生的深海鱿鱼,在漆黑的背景中,朝着自己身体的一侧吐出一口华丽的光雾,形成了一片局部的危机缓冲域。战舰也借此机会暂时干扰了敌人对目标方位的判断,为自己的战略转移争分夺秒。

伤后维护

最糟糕的状况发生了,我们的太空堡垒已经遭遇了重创。激烈的战斗让船身多处破损,巨大的窟窿破坏了船体表面的力学结构,在航行的途中稍有不慎,残破的船体便会因为无法承受加速度而崩解。偌大的一艘太空战舰,若是好不容易挺过了战斗,却因后期维护不得力而日渐虚弱报废,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更替备用零件?派遣工程机器人维修受损的部分?是的,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在此之前的当务之急是如何让岌岌可危的战舰免遭散架的厄运。为此,我们不得不对受伤的战舰采取急救措施。

当人类受伤时,大夫会使用绷带为患者治疗。良好的绷带不但可以止血护伤,亦可固定骨折患者断裂的骨骼。无独有偶,在航空领域,机翼上的细裂损伤同样可使用金属胶带做紧急临时处理。而《流言终结者》中的实验更是将布基胶带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使用胶带粘合一辆完全散架的汽车。因此,金属绷带(或者说胶带)的使用,对于伤残的太空战舰的战后修复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这些宽扁而坚韧的缆索包扎着战舰的创口,强劲的牵引力将崩裂而开的船体重新聚合。密密麻麻的层层包叠封堵着破损伤口,为后期的舰体维修提供了支点。在这些绷带的庇护下,工程机器人方可如同蛛网上的蜘蛛,徘徊于其内侧,该打磨的打磨,该焊接的焊接,紧锣密鼓地展开修理工作。

有了这些重重措施,战舰终于可以稍稍地安下心来,朝着危机四伏的宇宙“挺进一小步”。这些承载着人类梦想的深空堡垒,或许不是星际间最坚不可摧的存在,也没有开天辟地的神威,然而其强悍的生命力却是人类遨游天宇的保障。【责任编辑】刘维佳

猜你喜欢

战舰等离子太空
俄战舰启程远航
神秘的 “物质第四态”
上太空,安个“家”
曾经的战舰之王
迷失的战舰
低温等离子切除扁桃体术后出血原因研究
次世代战舰
S30408等离子焊接接头组织与性能分析
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治疗鼻腔血管瘤
太空遇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