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绘画记录时间

2015-09-10王悦阳

新民周刊 2015年19期
关键词:上海大学美院美术

王悦阳

上大美院附中校友在“作品展”重聚。

今年是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附中建校56周年,应上海土山湾美术馆邀请,近期举办了名为“幸福成长——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附中56年留校作品展”,向社会全面展示附中56年的教学成果。诚如上大美院院长汪大伟所说的那样:“56年来,附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培养了一大批基础扎实、修养全面的艺术人才,积累了大量的素描、速写、色彩、构图创作、装饰设计等诸多科目的留校作业精品。透过这些习作,我们可以窥见附中各时期专业教学的风貌,对探索和研究中等美术教学的方向和模式颇具指导意义。”

曲折艰辛路

56年来,附中从无到有,积累了虽不算悠久却足堪自豪的历史,它就像是一个大家庭,虽然屡遭坎坷且并不富裕,但却有着极高幸福指数。作为一所专业美术学校,附中找到了自己的成长之路,风雨走来,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学术定位和教学原则,点滴寸进,都是莫大的幸福。

左图:水粉静物。汪洋 1993 级。指导教师:黄源熊。右图:邱瑞敏作品。

时间追溯到1959年,受苏联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艺术类学院都纷纷建立附中制度,以求学生在青少年求学期间,就打下艺术上的坚实的基础。因此,美术学校应运而生。然而,建校以来,附中几经搬迁,屡历分合。以1983年为界,之前为上海美校时期。附中作为美校的肇始与雏形,与美校一体办学,随美校一起动荡。美校原名“上海中国画院附设中等美术学校”,成立于淮海中路1415号(原鸿英图书馆)。随即正式改名为上海美术学校,最初的校址位于华山路1448号幸福村,1960年迁至陕西北路500号,1962年迁至梵皇渡路(现万航渡路)1575号原圣约翰大学,1965年迁至漕溪北路502号上海市轻工业局干部学校(土山湾孤儿院旧址),1970年迁至天津路414号大王庙,直至1983年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成立,迁入凯旋路30号。

1995年,附中的“凯旋路时期”宣告结束,整个部门迁出凯旋路,为美院的进一步发展腾出了空间。于是,附中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游击”。1995年至1998年,附中同时与仙霞高级中学和杨浦职校合作办学,学校分为仙霞和杨浦两部分,而在仙霞校区,又根据年级分为仙霞高级中学内和茅台路500弄两部分。教师上课,常常在三个点之间来回奔波,学生也没有标准的画室、操场等属于自己的教学设施。1998年开始,附中与徐汇区紫竹园中学联合办学,度过了一段八年稳定的时期。2005年,由于学校进一步发展,附中结束与紫竹园中学的合作,迁至水城路68号,重新开始独立办学,但校舍依然是租用的,学校依然处于孤悬飘零的状态,直至2009年。可以说,1995至2009这15年是附中历史上最动荡艰难的时期,没有属于自己的独立校舍和稳定的文化课教师队伍。流离之外,加之社会环境的变迁,教学和考试体制的变化,附中的生存发展遇到了不小的挑战,甚至有泯灭消亡的危险。

长久以来,附中并没有体面的硬件设施,但这并不妨碍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附中作为上海首屈一指的艺术名校以及全国十大美院附中之一的专业地位。决定这一切的,是附中56年的历史传承与积淀,还有56年间走进和走出附中的,受附中教养,为附中奋斗的每一个人。无数的艺术大家曾经执教附中,江寒汀、程十发、唐云、俞子才、应野平、乔木、颜文樑、吴大羽、涂克、周碧初、哈定……他们深刻地影响了附中的格调和气质。

学生们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与学校的栽培,56年来,一张长长的优秀毕业生代表名单,足以撑起半个多世纪以来上海画坛的辉煌——邱瑞敏、夏葆元、杨正新、严国基、丁荣魁、魏景山、陈逸飞、王劼音、戴明德、詹仁左、汤宝玲、乐坚、周铁海、邱孟瑜、毛冬华、丁蓓莉、龚彦、施晓颉……他们都是从附中走出去的优秀学子。而在上海乃至更广的范围内,在美术及其相关领域,更是到处活跃着历届附中师生的身影,影响广泛而深远,这些也都成了美院的财富和骄傲。

展翅再飞翔

尽管文脉深厚,桃李天下,可上大美院附中相比较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的附中,其发展状况要艰难得多。

2006年开始,由于招考体制的变革,专业考试难度的降低以及文化分数比重的增加,加上沪上其他学校的竞争,附中在高考中的优势不再明显,随之而来的是生源的减少,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自两年前,附中就不再招生了。对众多爱好美术、向往艺术的年轻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一大憾事,不少家长甚至带着孩子,久久站立在学院门前,眼含热泪,无法理解。对此,作为附中校长的毛冬华感同身受,痛苦万分。在毛冬华看来,无论境况顺逆,附中都从未放弃过它在艺术上的真诚和坚守,没有丧失过对未来的信心。如今,两年过去了,眼见得最后一批招收的学员还有一年即将毕业,附中将面临着“空巢”的危险,自己内心是何等不平静。终于,在毛冬华的四处奔走与各方关心、努力之下,新的一轮招生计划正在进行中。可以说,如今的附中,已经做好了再次起飞的准备。

历史已经证明,一所强大的附中对于美院的重要性。全国其他各大美院,尤其是中央美院和中国美院,无一不重视附中的建设。附中如同上大美院的造血系统,不仅为美院提供源源不断的优秀生源,也为美院培养了教学的骨干。正如上大美院潘耀昌教授所说的那样:“办一所学校或撤一所学校,都是一件战略性的大事,要慎重对待,要通过严格评估和论证,以免造成巨大损失。附中相当于大学预科,与所归属的大学相比,除教学上存在递进关系外,其选材的年龄段也不同。附中的办学目的,既向社会输送迫切需要的中专人才,更为高校准备高级人才。中国美院、中央美院以及上海大学美院都有办附中的历史,且证明是很有必要的。从我国目前状况看,新办的美术院校不少,美术人才培养不少,成绩可观。但从供求上考虑,确实应该压缩规模,把低质量的学校关停并转,但对有历史的老学校不宜随便处理,一旦失策,要再恢复就很难。拆楼容易,再建成本就很大,对教育界和社会造成极大损害,其不良影响更甚于毁掉历史名迹。当然对学校结构上做些调整是必要的,特别是技能训练上避免与高校重复。”

绘画是记录时间最好的方式,附中的历史,除却枯燥的文字记录,更在于一幅幅未必成熟却又真挚生动的留校作品中。如今,历届毕业生的作品汇聚一堂,组成了一幅青春、萌动、美丽的艺术画卷,见证着半个多世纪以来附中的发展。在这批留校作品中,不仅可以看到附中各时期的课程设置、作业要求及其所体现出的时代烙印,而且甚至某一任课老师的格调要求,某一班级的整体画风等,也都一一展现无遗。每一幅作品都能够体现出学生扎实的绘画基本功和纯正的艺术气质,这才是附中几代人相继传承的立校之本。

人物速写。倪巍 1994 级。指导教师:黄源熊。

作为策展人的毛冬华,站立在自己当年的毕业作品前,感慨良多:“无论是环境动荡,还是主动求变,附中56年来传承的精神却不会消失,这就是一种严守精英教育的操守,一种遵循艺术教学的内在规律、以人为本、以学术为本的态度。我们将致力于培养有艺术理想、品格高尚、人格独立、个性鲜明、基础扎实、具备完整知识结构和文化选择能力、具有较强可塑性和较大发展潜力的美术后备人才,成为上海中等美术教学的高地和支点,为完善上海中等美术教育的体系做出自己的贡献。”

猜你喜欢

上海大学美院美术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美院张老师评画
“鲁艺精神”与鲁迅美院油画系
奇葩美院(完结版)
世界四大美院之一的列宾美院失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