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互联网的现在一个方法
2015-09-10代永华
代永华
书名:《叠加体验》
作者:穆胜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年11月
常看NBA,有一个这样的体会,一个球员空位投篮很准,只能算是个不错的射手,立足之地相当有限,但如果他会试探步中投、运球突破中投、运球后撤步中投、背身单挑、持球绕掩护中投、换手运球突破、接球绕掩护强切……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超级得分手;如果再加上篮板、防守、强硬、抄传球。嗯,他就有了明星球员范儿。
这是所谓的技能叠加,依赖天赋,更依赖勤奋磨练。
还有一种体验叠加。比如,你要追自己的女神,我们的理想世界里,在爱情面前,土豪和屌丝都是平等的。有颜有钱只是降低了你获得青睐的门槛,不会增加你所得爱情的质感。第一步你一般会做什么?投其所好,打造入得女神法眼的品质和气质。接下来你要确保自己能长久地留在女神身边,靠什么?价值观吻合,没话聊这一点很可怕。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你期待能和女神执子之手,就要看你能不能和她交心,有共同的回忆。这种心理体验上的叠加,依赖自我修养,更有赖主观生态搭建。
就像塑造一个人物角色一样,性格单一的刻画往往打动不了观众的心,能让观众产生共鸣的是多层次的性格演绎,复杂又真实,不期然某一点就恰巧映射在他们内心深处。因此,不管是技能叠加还是体验叠加,都是聚焦用户目光、留住用户脚步的技术手段。
同样的道理可以解释很多东西,比如诸多跨界的联姻,万达勾搭快钱补充支付端、小米入股美的布局智能家居端、360相亲格力也期待发力智能端。这样的逻辑在于,自己的房子已经砌得很漂亮了,可是新技术创新层出不穷,门外还有人虎视眈眈,酣睡是不可能了,只有继续扩充院墙的边界。斯科特·麦克凯恩在《商业秀》中说:“公司本质上就是一个舞台,你要在这个舞台上,为你的客户、员工,也为你的潜在客户,‘秀’出你要卖的东西。”回到现实的商业模式上,这个“秀”其实就是看你有没有多层次的魅力发散。
最近,一个观点终于流行起来。UC创始人俞永福说,互联网正在从一个行业变成一个产业,随着虚拟经济的实体化大潮,互联网也迎来了一个新产业的迭代机会。马化腾也说,原来大家认为互联网行业是新经济,到现在它却能和各个传统行业结合,从通讯到零售、电子商务,再到娱乐……天然的结合。
他们是什么意思?很简单,之前被热炒的互联网公司、互联网思维全都过时了。如今已没有所谓的互联网行业,也没有所谓的传统行业了,只有新产业经济的融合。
我们习惯于对经验的路径依赖,这在过去催生了一个稳定的商业生态。现在,原来根本不搭界的许多东西突然有了交集,金融、医疗、衣食住行的服务,连叫个出租车、擦个皮鞋都跟移动互联网挂上了钩。如果你还执著于过去的经验,结果就会像瓶中的苍蝇,失去寻找湛蓝天空的机会,这对于所有参与者都一视同仁。只是,新的经验路径该如何总结?
穆胜博士的新书《叠加体验》给出的解答是,用互联网思维设计商业模式,没有互联网这个技术工具和效率工具,体验之间便无法叠加,无法形成神奇的商业模式。这就好比,你希望像乔丹一样来个罚球线暴扣,靠天赋万万不能,如果有个跳板就轻松加愉快了。
互联网就是那块跳板,至于怎么跳得更高,《叠加体验》也给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它改变了商业模式画布中客户细分、价值主张、渠道通路等九要素模式,提出的新商业模式画布只包含四个要素:内部资源能力、外部合作生态、价值创造、收益获取。这是互联网时代的简单粗暴,但也威力无穷。核心的演绎工具就是基于互联网传播结构设立的。
在这种模式之上,又衍生了一个三重产品体验模型:第一是完美终端,即有用;第二是价值群落,即有爱;第三是云端服务,即有趣。穆胜博士说,用户永远为体验付费,但永远只在自己最感动的体验时点付费。所以,如何用互联网叠加这些体验就成了商业模式成功的关键。这又回到了文章开头讲的两个话题,一个好的产品必然是由技能或体验叠加出来的。
眼下,飘在半空的趋势性问题讲得够多了,来点落地的操作指南,是最实在的。
编辑推荐
1.《阿里巴巴正传》
方兴东、刘伟,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5年1月
我在读:说到阿里巴巴,必然会想到马云,有不少业内的朋友对马云的看法褒贬不一或认为他外倚权豪,善于投机,不过是输出国资本的代理人而已,其手段和战略不足效法。他曾说,“美国因为没有阿里巴巴,才让亚马逊活下来。京东将来会成为悲剧,千万不要去碰京东。别到时候自己死了赖上我们。”或认为他另辟蹊径,草创大业,缔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境界,为后来者提供了研究和复制的范本。然而,这样的认知都过于简单、幼稚,不仅不利于当代有志青年企业家从中汲取有益的养份,也会把一些郁郁不得志的人引入歧途。作者通过细致梳理和盘点,对阿里巴巴的15年成长史进行了忠实回顾,从海博翻译社到淘宝网,从淘宝商城到天猫,从支付宝到阿里云计算,从拉来软银的第一笔投资到纽交所上市。同时还对马云、蔡崇信等元勋在阿里的贡献,以及他们对互联网、电商的理解和展望,进行了深刻地分析。这本书可以说是阿里巴巴的发展史,也是中国电商的成长史记。
2.《21世纪资本论(导读本)》
何帆,中信出版社,2014年12月
我在读:悲观的预言带来激进的建议。为了改变21世纪贫富恶化的趋势,《21世纪资本论》的作者皮凯蒂建议,应该在全球范围内,对资本征收累进税。2014年,《21世纪资本论》在西方国家和中国都引发了激烈的讨论。其中,最猛烈的抨击就是皮凯蒂提出的征税建议。然而,抛开既得利益或是意识形态的影响,如果我们仔细去看,就会发现皮凯蒂的主张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激进。他并不是主张建设人人平等的空想世界,也不是要回到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甚至不认为政府的规模会出现较大的扩张,只是认为政府应该急需强化其承担的社会职能。思想的交锋能够带来学术的进步,但可以预料的是,由于这场讨论涉及到贫富分化与收入分配、政府干预与市场秩序等敏感话题,亦有可能变成一场混战。如果只是偏见之间的互相批斗,不会对学术研究的深入起到任何积极的作用。鉴于此,本书作者试图对皮凯蒂新作中的主要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并加以自己的简略评论,希望对参与争鸣的各方能有所参考。
3.《从0到1》
【美】彼得蒂尔、布莱克·马斯特斯,中信出版社,2015年1月
我在读:在科技剧烈改变世界的今天,想要成功,你必须在一切发生之前研究结局。在传统时代,成功企业的商业模式是一个从1到N的过程,也就是在现有基础上,复制之前的经验,通过竞争不断扩大自己的市场影响力。而在互联网时代,成功的企业却是一个从无到有,即从0到1创造市场的过程。初创公司往往是新科技的诞生地,而他们通常肩负着让世界更美好的使命而聚成小团体。在功能极端失调的组织中,要想获得晋升机会,告诉别人你在工作比挽起袖子做事更重要。从另一个极端说,如果舍弃团体,一个孤独的天才可能会创造出经典的文学艺术作品,却不能创造出整个产业。从积极的角度说,一个初创公司就是说服一群人,一起规划并铸就新的未来。一个新公司最重要的力量是新思想,而规模小才有思考的空间。作为PayPal公司创始人、Facebook第一位外部投资者,作者在书中详细阐述了自己的创业历程与心得,包括如何避免竞争、如何进行垄断、如何发现新的市场。从哲学、历史、经济等多元领域,解读了世界运行的脉络,并分享商业与未来发展的逻辑。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并不是一本指南著作,而是一场每个初创公司都不得不做这场思维运动:质疑现有观念,从零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所从事的业务。
4.《工厂心理管理》
【日】铃木丈织,东方出版社,2015年1月
我在读:如今,大多数企业都关注创新、关注转型、关注变革,却很少有人会去在意员工“心理健康”,尤其是制造行业。我们都知道,制造业的竞争其实就是人的竞争,而人的状态和工作意愿,直接决定了产品和企业的竞争力。由于工厂存在着独特的氛围,工厂的生产活动是以全体员工一致协作为前提而开展的,因此员工之间相互帮助、支援的关系就是基本原则。但这种协作关系中又暗藏着陷阱,员工之间彼此不满、小组之间矛盾丛生,甚至还会引发潜在的“忧郁症”。作为日本诸多知名企业御用的心理指导师,作者根据多年来的实战经验,著作出这一本针对制造业的心理管理书籍,为工厂的心理健康管理提供了全方位的分析和解决方法,这不仅有助于企业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人才流失,还能有效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对于制造业的管理者而言,这本书确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