蚁巢与航母
2015-09-10孟庆祥
孟庆祥
自然界有两种方式建造伟大的工程,一种是人类设计建造的,如航空母舰、登月工程、复杂的芯片等;另一种是非洲白蚁建造的白蚁巢。大型的白蚁巢掘土量高达几十吨,地面部分可高达10米,而地下部分可深达20米。最重要的是,白蚁巢有复杂的结构,而且功能齐全,内有育婴室、产卵室、通风道。这么庞大的地下建筑如果通风系统不好,白蚁会缺氧。一个能容纳200万只白蚁的巢穴每天需要1000升氧气,如果没有设计精美的结构,蚁巢根本无法通风。因此蚁巢要有烟囱通风,调节温度,甚至有科学家戏称白蚁发明了空调。
小小的白蚁怎么能建造如此复杂的建筑?对于小白蚁而言,这么庞大的建筑比人类的任何建筑物都要复杂。人们很容易提出这样的疑问,白蚁的头脑只有10万个神经元,相当于人脑的十万分之一,通过本能预装“图纸”并不可行。因为同一群白蚁建造的巢穴在具体形状上也有差异,不同的白蚁巢只是功能相似,而具体形状并不相同。科学家仔细观察了白蚁的建造过程,在开始建造一座蚁巢时,它们都像没头的苍蝇一样,没有秩序。在折腾一阵之后,白蚁们就会建设起初级的形状,然后在这个形状上有秩序地添砖加瓦,日积月累就形成了形状各异、功能相同的蚁巢。
在人类看来,要建造一个建筑,基本方法就是有图纸和规划。而白蚁没有图纸、样式、规划,甚至我们怀疑小小的白蚁并不“理解”这个建筑物,却依然把建筑物建成了。
从下棋说起
人类和白蚁最相似的活动是下棋,下棋就是在明白基本棋理和计算的情况下根据对手的招法确定自己的招法。
在对抗或者博弈中,人类的做法也和蚁巢建筑有相似之处。小时候,不会打架的人谈论打架时都会说,打架的关键是要打对方的要害,然而在实操过程中,这其实是很难实现的。因为打架攻守是双方的事,攻击对手的要害是一种自然反应,你攻击,对方自然会防守,同时对手也会攻击你的要害部位。
通常,父母对儿女的教育都有一套自己期望的模型和计划。殊不知,最好的教育方式是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因材施教,而不是按一种固定的目标和计划行事。
一直以来,我们只理解航空母舰、航天飞机的设计和实施方法。所以,我们制作一件衣服,心中要有样式或图纸,而服装销售也会按着自己规划的方式去推进。完整的规划、航空母舰式的建造方法成为了我们心中唯一的方法论。
在人类活动中,我们仔细思考便会发现,“蚁巢模式”其实是一种很普遍的方式,因为蚁巢方式不像建造航空母舰或者生产汽车一样显性,所以被我们忽略了。
市场经济就是一种蚁巢模式。每个人,每个经济体都不知道经济的全貌,只是在自己的局部范围因获取利益的动机去行动。而后果则推动了复杂的整体经济协调运作,人类通过“市场”和每个人的“贪心算法”建立了经济这个复杂的“蚁巢”。直到现在,市场经济的蚁巢模式和计划经济的航空母舰模式都还处在争论过程中。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这个大事件,很多人发现,其实整个过程并没有完整的设计,大家只是亦步亦趋,摸着石头过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改革开放中并不完全是一个贬义词,中央的政策做了框架性的设计和限制,下面的对策则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摸索、调整。有人说,中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权力分配模式恰到好处:过于集权,下面便没办法根据实际情况创新性地找到适合的路径——一统就死;过于分权,改革又会容易失控,叫做一放就乱。
一个国家的情况缩小之后就是一个具体的经济单位,而一个公司的情况,再缩小往往就对应着一个具体的项目,或者产品开拓创新的过程。
当计划遇上不确定性
以机械为代表的工业时代,绝大部分产品、发明、创新都是硬邦邦的。一台复杂的机器需要成千上万个零件配合,并且要丝丝入扣,恰到好处。建造一座三峡大坝、盖一栋大楼、高铁技术的突破都需要具有显著的计划性,所有环节都要密切协同。
因此,标准化、规范化是工业社会的主要特征。联想的手机一定能适应所有厂商提供的网络,同样,华为的移动网络设备也要支持所有公司的手机,他们都必须支持规定的标准和规范,这就让手机或者网络设计,都要有明确的目标。
是计划还是进化?
21世纪到来之后,互联网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主导,互联网产品和服务的研发方式与航空母舰、航天飞机等完全不同。没有人知道最终产品需要提供什么样的功能,也没有人知道哪种功能会被用户接受,产品设计往往都从一个简单、单一的功能入手,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增删产品功能。
业界常用一个数学术语描述这种模式,叫迭代,意思是下一步的计算要根据上一步的结果,不断地重复这个过程,最终逼近你想要的结果。这种方式非常像蚁巢的建造模式,看似盲目,实则能更快地反应市场的真实需求;看似每步迭代都微不足道,实际上微小前进胜过完美的规划。比迭代更好的词是进化,与之相对应的则是计划,也就是说,人们会根据场景的情况去思考、实施。
我们所有的人都知道Windows版本的概念,微软每过几年就会发布一个新版本,增加一些新功能,重新再卖一次,就像丰田汽车的版本一样。我们手机上的各种软件虽然也在不断更新,但节奏要比微软快得多,前者是计划模式,后者是进化模式。
如果说人类经济的蚁巢是通过“市场”和“贪心算法”建造的,那么互联网上的产品服务则是通过“网络”和“迭代”的方法来实现。
看了白蚁的故事,我们通常都有这样一个疑惑,为什么人类作为一种高智力的动物要去学基本上没有智力的白蚁?放着好好的计划不去做,偏要去进化?
因为当你不知道如何计划的时候,只能去进化。
有时已知和未知是非常明显的。没有人会按固定步骤下围棋,他们只会根据棋面情况做出及时决策;也没有人不进行周密的设计就能生产出一块手表。
大多数情况,已知和未知并不明显。我们认为已知的事物实际上却只是一知半解,尤其是当我们手中只有一种武器,头脑中只有一种思维模式的时候。经济学家哈耶克曾抨击过计划经济,他认为,所谓的计划乃是“致命的自负”,经济就像生物系统,实际上遵守进化规律。
思想引导行动
计划经济默认的假设就是,全部经济活动都可以清楚知道。在前苏联时代,政府甚至能够计划到每年要生产多少卷卫生纸。后来因为供需关系十分复杂,计划越来越脱离实际,难以实施,计划模式才逐渐显示出竞争劣势。而市场经济把权力交给了企业自身,尽管企业要面对未知的、不确定性的市场,但却可以通过适时调整逼近真实情况,并迸发出活力。
工业时期的思维很容易被设计一部机器同化。他们认为,所有的产品都像机器一样,需要拥有完美的计划,包罗万象,以规模优势取胜。产品时代的传统IT公司和互联网公司在思维差异上尤其明显。从1959年开始,IBM投入50亿美元研制计算机,这笔巨额投资在当时比IBM年收入的两倍还多。历时5年,IBM终于研制出了一款划时代的大型计算机,执行业牛耳多年。
而在互联网时代,不管是IBM还是较为年轻的微软,面对新的需求都显得无所适从,无法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从手机操作系统、搜索引擎到社交平台,微软的起步都很早,却没有做出一款具有竞争力且能够占领市场的产品和服务。计划模式在无法计划的市场中显得尤为笨拙,最后的胜者几乎都是“蚁巢模式”的互联网公司。
工业时代,不管宏观上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在企业组织内部都是非常典型的“计划经济”;信息时代,“市场经济”借助网络和迭代工具,则能深入到企业内部,深入到项目的毛细血管之中。
与此同时,公司组织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计划经济和工业时代,社会和企业都形成了庞大的中央控制系统,也就是官僚机构。当以进化为特征的“市场经济”深入到企业内部之后,中央控制系统的权力就削弱了,组织也就变得更加扁平化。
进化思维不应该局限于互联网产品和服务这一个领域,也不能局限于产品设计这一个环节,它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人们的一种思想,进而指导人们的具体行动。以“卖手机”为例,传统公司过去是通过渠道进行销售,总代理、区域代理、分销商、销售网点等,是典型的金字塔结构。而互联网公司的第一直觉则是通过网络卖手机,是典型的扁平化结构。当传统公司发现网络销售十分有效时,也会转而通过网络销售手机。然而,他们的方法还是搭班子、定战略,在销售手机之前,先建立一个庞大的组织结构,再进行完美的计划,等到真正开始行动时才发现,自己已经被别人甩出了几条街。
如果你知道白蚁是如何在不知全貌、没有领导、没有组织的情况下,如何建造蚁巢的,那你的头脑中就增加了一种进化思维,在应对不确定性情况时就多了一种有利的武器。对进化思维融汇贯通就可以自然形成针对很多情况的具体套路,就像被工业时代洗礼之后,所有的事情你都自然地想到计划、组织、流程一样。
思维的小步快跑
人们的头脑天生不太容易理解思想,因为在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头脑只是为了针对具体情况做出反应而设计的。换句话说,原始头脑其实是为“进化”设计的,它更擅长根据上一步的情况决定下一步的行动。
然而,思想必须转化成具象的甚至粗鄙的大白话,才更容易被人类理解和吸收。比如,亨利·福特第一个发现了快速生产和规模优势的威力,但他却用流水线的方式来实现,他告诫人们,福特只生产一种车。20世纪90年代,施振荣发现电子产品从研发、制造到销售只有两头赚钱,中间很难盈利,从理论上用竞争要素和竞争强度分析可以说得更透彻。但这个理论太复杂,人们理解不了,也无法传播。于是,他发明了“微笑曲线”,用微笑时两边嘴角向上翘起来比喻行业利润的分布规律。柳传志用拧毛巾比喻优化细节的低成本模式,乔布斯借“初心”表达对事物要避免定见……
在我看来,进化这个词虽然足以描述面对未知或者一知半解的世界的思考方法,但我相信,人类被工业社会洗礼的头脑和明显匮乏的背景知识很难理解这个看似具象的词汇。
互联网行业发明了迭代这样的术语,在具体实施步骤上按照边运营、边修正的套路,人们又发明了“DevOps”这个更加晦涩的词,意思是开发(Develop)和运营(Operation)一体化。计算机相关行业勉强能够领会其中的含义,而其他行业根本摸不着头脑。
那我们面对未知世界该如何行动?
1. 知之为知之。对于明确知道的事情要计划,按着工业时代熟知的套路去运作。从高铁项目到一个房间的装修设计,尽量完美的计划、设计仍然是最佳方案。
2. 不知为不知。我们必须承认,自己对于大多数新业务、新模式都一知半解,本不能完美计划就不要强行计划。就算你有钱、任性,大而全的东西也无法命中靶心,有足够金钱和智力资源却失败的公司比比皆是。
3. 不断地改进不仅是一种态度,更要落实成一种具体的做法。比如写一篇文章,若是通过博客,以评论的方式发表,时间久了,你就会知道你写的东西读者是怎么看、怎么想的,这种方法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文章的质量。同样,你生产一个产品如果能建立更好的反馈机制,就更能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
4. 大多数面对未知的创新要点是修正,它的要点不是工业社会的控制和执行,而是沟通、反馈,不是阶跃式的前进,而是小步快跑。
没有人能用进化的方式建造一艘航空母舰,同样也没有人三年前就能设计出今天的微信或者支付宝。关键是要分清你做的事情像航空母舰还是像微信,然后分别用计划和进化的方法应对。
[编辑 陈俊伶]
E-mail:cjl@chinacb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