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沉迷于“精神病”

2015-09-10

新民周刊 2015年21期
关键词:耻感污名精神疾病

为了做这次报道,我曾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几乎每隔两三天就往“600号”跑一趟,自嘲可以成为那里的“荣誉病人”了;不仅如此,在采写结束之后,我又继续购买阅读了关于精神病的书籍资料,还畅想着以后如果能每月去跟半天门诊、查半天病房就好了……不觉间,自己已经对精神病“上瘾”。

原因在于它激起了我无尽的好奇心。小时候,我曾和不少人一样为“宇宙的外面是什么”这类问题而伤透脑筋,而现代医学对精神病病因、发病机制的探寻,其难度、其意义,并不亚于对宇宙奥秘的求索。可以预见的是,人类征服精神病的那天,就是我们彻底破译思维密码、厘清意识和物质根本关系之时,或许也正是《超体》等科幻作品里描述的“最强大脑”实现的日子。

同时,我也深感精神疾病、心理障碍与自身距离之近。当一个个枯燥的统计数字变成身边朋友的真实故事,当自己也偶尔地出现被访医生们提到的某些症状,“人人都需要精神卫生”这句口号就变得鲜活起来。如果某一天,所有人都像处理身体病痛一般看待精神症状、污名化和病耻感消遁无形,精神医学的飞速发展也就有了深厚的理解基础。

更何况,作为一个话剧爱好者,业余制作过的剧目里面,居然有大半都和精神病有关。舞台本来就是一个刻意营造出来的虚幻世界,在那里,逻辑可以与现实完全迥异,“疯子们”的言行也为从另一个角度看世界提供了无穷便利。聚光灯熄灭之后,恐怕只留爱思考的人兀自神伤: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什么是疯狂、什么是正常?

(本刊记者 王 煜)

猜你喜欢

耻感污名精神疾病
轻型精神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职业污名与离职倾向:牵连家人污名与家庭卷入的作用*
“无形”的病痛——关怀精神疾病人群
即刻停止以新冠病毒行污名化之举
大国“制”理:中国用制度优势回应西方污名化言论
3 当我们失去健康:精神疾病
耻感、耻感伦理与转型期道德建设
——评章越松著《社会转型下的耻感伦理研究》
再谈日本人的耻感文化
污名的道德解析
竞技体育赛场上的耻感文化与罪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