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帝继统之汗位推选制
2015-09-10柳宗书
柳宗书
皇太极
众所周知,如将满清入关之前的那段历史算上,清朝历史上前后共存在过12位皇帝。清太祖努尔哈赤属于“竞争上岗”,亲自在马背上打下来的天下;除太祖之外的其余11位皇帝则都是从前任皇帝手中继承的皇位。清朝皇位的继承方式大体上经历了4个阶段:即“汗位推选制”“嫡长子继承制”“秘密建储制”以及“懿旨确立嗣君”。
满清入关之前,汗位推选制是满洲通行的最高权力传承制度,从中也折射出北方少数民族不预立嗣汗而由贵族成员共同推举汗位继承人的政治习惯。清朝12位皇帝中的皇太极和福临的继位都是通过汗位推选制(因为1636年皇太极才称帝,故而暂时称为“汗位推选制”而非“皇位推选制”)完成的。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1626年,努尔哈赤因病去世,随之而来的便是汗位的继承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自然是谁掌握军队谁就有话语权,我们不妨来看看此时的八旗都掌握在谁手中。努尔哈赤的次子代善手握正红旗,努尔哈赤的孙子岳拖(代善的长子)手握镶红旗,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手握正白旗,努尔哈赤的长孙杜度(褚英的长子)手握镶白旗,努尔哈赤的第十五子多铎手握正黄旗,努尔哈赤的第十二子阿济格手握镶黄旗,努尔哈赤的第五子莽古尔泰手握正蓝旗,最后一支镶蓝旗掌握在努尔哈赤的侄子阿敏(舒尔哈齐之子)手中。
其中代善是大贝勒,年纪长,军功多;阿敏是二贝勒,但他非先汗亲生子嗣,竞争力自然稍弱;莽古尔泰是三贝勒,此人英勇善战,但是在其母富察氏得罪努尔哈赤之时,莽古尔泰为向努尔哈赤表忠心竟然亲手杀死了生母,这样一来,莽古尔泰的威望自然不如其他几位兄弟;四贝勒就是为我们所熟知的皇太极。阿济格、多尔衮、多铎兄弟3人虽不在四大贝勒之列,且此时过于年幼,但他们同为大妃阿巴亥所生,兄弟3人向心力极强,且兄弟3人共同手握两黄旗,在母亲阿巴亥的羽翼下也对汗位发起了有力的冲击。
这样一来,皇太极的劣势显而易见。皇太极在努尔哈赤的16个儿子中排行第八,位置不算靠前,也是四大贝勒中最靠后的一个贝勒;且皇太极幼年丧母,不像多尔衮等人那样有同母兄弟。但是,历史总是这样的出人意料,最后夺得汗位的人竟是皇太极。这其中又有怎样的原委呢?
在努尔哈赤生前,身边一个名为德因泽的小福晋向努尔哈赤告发大贝勒代善和大妃阿巴亥。德因泽声称阿巴亥曾经送食物给代善,代善不仅收下了,而且吃了;另一方面,阿巴亥经常派人去代善府中,并与代善在宴会上眉来眼去。对于这一切,努尔哈赤派人进行了调查,并且认定德因泽的指控基本属实。自己的儿子与自己的妃子关系暧昧,这还了得?但家丑不可外扬,努尔哈赤以私藏财物之罪狠狠地惩处了阿巴亥。
当然我们完全有理由怀疑德因泽的所作所为是受皇太极的指使。因为在这个事件中,显然皇太极是最大的受益者:一则大贝勒代善在努尔哈赤心中的地位和形象受到了严重影响,二则多尔衮兄弟3人的保护伞阿巴亥受到了一定削弱。对皇太极争夺汗位起到牵制作用的最重要的两股势力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然而,没有确凿证据我们不能胡乱猜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最终除掉阿巴亥的是皇太极无疑。
昭陵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愈来愈意识到,如果要扳倒多尔衮兄弟,除掉他们的母亲阿巴亥绝对是刻不容缓的。于是,皇太极在努尔哈赤死后找到阿巴亥,逼迫阿巴亥殉葬。阿巴亥死时,多尔衮年方15岁,也就无力和35岁的哥哥皇太极争夺汗位了。
代善因与阿巴亥之间的不明关系而丧失了威信,受到打击的代善采取了明哲保身的做法。代善在诸王贝勒会议上公开建议由四贝勒皇太极继承汗位。二贝勒阿敏和三贝勒莽古尔泰自知汗位无论如何都不会轮到自己去坐,倒不如做个顺水人情,故而积极响应。就这样,皇太极如愿以偿夺得了大汗之位。
历史和世人开了个玩笑
1643年,皇太极驾鹤西归。17年前的问题再一次摆到了满洲贵族面前——皇权(1636年皇太极称帝,故而此处称皇权而不称汗权)由谁来继承?
时过境迁,八旗的归属情况与17年前大有不同。皇太极的长子豪格继承了父亲生前统领的两黄旗和正蓝旗,多尔衮兄弟手握两白旗,代善父子手握两红旗,努尔哈赤的侄子济尔哈朗(舒尔哈齐之子)手握镶蓝旗。其中代善是礼亲王,多尔衮是睿亲王,济尔哈朗是郑亲王,豪格是肃亲王。此时的代善已是61岁的高龄,心力不足,也不太打算趟这浑水了。济尔哈朗与阿敏一样,也是努尔哈赤的侄子,故而济尔哈朗继位的可能性不大。相比之下,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且有三旗拥护,影响力不可小觑;多尔衮是先汗努尔哈赤的儿子、先帝皇太极的兄弟,手握两白旗,同时心中燃烧着压抑了17年的怒火,对皇太极的仇恨如今正好报复在其子身上。一场血雨腥风的皇位争夺即将上演。
诸王贝勒开会决定皇位继承人选的那天,两黄旗的官兵持枪、带着弓箭环卫宫殿,誓死要捍卫皇子继位以效忠先皇。箭在弦上,形势紧迫,稍有不慎就可能擦枪走火,大有要闹兵变之势。诸王贝勒神经紧张,不敢稍有疏忽。
会上礼亲王代善发言“帝之长子,当继大统”,意思再明确不过了,代善建议豪格继承皇位。豪格觉得自己本来就有两黄旗和一个正蓝旗的支持,现在代表两红旗的代善又支持他,那就相当于八旗之中已有五旗是支持自己的。豪格觉得自己继承皇位这件事基本上是敲定了,为了显示自己品德谦虚,故而有意推辞了一下,声称自己“福少德薄”,希望众人再认真考虑一下,毕竟选皇位继承人是头等大事,疏忽不得。
可谁成想豪格这么一推辞不要紧,多铎立刻就提出让代善继位,但是代善称自己年事已高,无意皇位。聪明人都不难看出,多铎的建议明摆着就是一番虚情假意,相对于代善和豪格来讲,多铎本人一定是希望多尔衮继位的,多铎与多尔衮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又都同属于两白旗,于情于理他都不会放弃多尔衮而去支持代善。
最有希望继承大统的人都谦让推辞,这是多尔衮最希望见到的局面。然而,就在这个时候,豪格翻脸并很失态地中途退出了会场。这样一来,会议陷入了尴尬的局面。很明显,豪格继位,多尔衮绝对不会甘心,而且也担心豪格做了皇帝之后会打击报复自己;同样,多尔衮继位,就算豪格同意,此时持枪环卫宫殿誓死捍卫皇子继承大统的两黄旗士兵也绝不会答应。这可怎么办,一场皇位继承危机就这样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然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在剑拔弩张之际,一个绝佳的方案摆在了大家面前,那就是皇子继位是必须的,不然两黄旗的士兵肯定会闹事;但是又不能让豪格继位,因为一旦豪格继位,多尔衮心里又会不踏实。综合以上各种因素考虑,最后皇太极年仅6岁的第九子福临就这样被推到了历史的风口浪尖上,这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顺治帝。
说来也有趣,历史有时候就是喜欢和人们开玩笑。为争夺皇位闹得死去活来的肃亲王豪格和睿亲王多尔衮做梦都不会想到自己苦心经营十余年,最后竟为一个只对糕点和糖人儿感兴趣的黄口小儿做了嫁衣。福临6岁,显然不能担起治理国家的重任,众亲王合议,最后决定让睿亲王多尔衮和郑亲王济尔哈朗做摄政王以辅佐福临。虽然多尔衮酝酿多年的美梦最后没能如愿以偿,但是,一则豪格被他成功打压,二则自己做了摄政王,虽无皇帝之名,但暂时却有皇帝之权,也算是有得有失。
汗位推选制小结
两次最高权力的交接都不受先汗或先帝的直接掌控,而是由满洲众贵族共同商议推选新君,这也是满清入关之前皇位继承方式的一大特色。这一现象发生的背后也有其特殊的历史原因:当时满洲社会还带有浓厚的氏族社会后期家庭血缘关系色彩,军事民主制思想对人们还有比较深的影响,八旗分权倾向严重,所以最高统治者只能将汗位(皇位)继承人的推选权主动让与同他有着血缘关系的诸贝勒和诸亲王。
在汗位推选制下,八旗旗主既为推选人,也是被推选人,嗣汗可能出自八旗中的任何一旗,这无疑体现了八旗均等的宗旨,可见当时的皇权并未达到日后的集权程度。汗位推选制实际上阻碍了权力走向集中,从封建皇权逐步强化演变的历史过程来看,汗位推选制无疑是一种历史的倒退。
而从汗位推选制的两次实施情况来看,虽然事先无明确规定,但通过这一制度先后产生的两位权力继承人皇太极与福临,均为所继承者的嫡子而非侄孙辈。对于这一现象,我们也不能单纯地以巧合去界定。这一切似乎都在表明,汗位推选制中已包含父死子继的明显倾向,这也说明,中原的嫡子继统的政治习惯此时已渐渐渗入到满洲的政治传统之中,而嫡子继统作为统一观念深入民心则是满清入关之后的事情了。
【责任编辑】王 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