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魔神兵全揭秘
2015-09-10颜慧
颜慧
2015年8月12日晚,天津滨海新区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发生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大爆炸的浓烟还没有散去,由北京卫戍区某防化团为主体的国家核生化应急救援队就进入核心爆炸区,对现场危险化学品进行检测、鉴定、洗消,利用制式防护器材对现场人员进行救护,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有毒物品对人员造成的二次伤害。
很多人对防化兵这个群体感到陌生,认为他们只在战场和冲突地区出现,离普通人的生活有一定距离。作为一个专业兵种,防化兵曾经在抗美援朝战争、金门炮战、解放一江山岛、唐山抗震救灾、原子弹爆炸试验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如今,在奥运会、世博会、APEC会议等重大活动中,作为国家反恐处突的重要力量,防化兵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进一步繁荣,随之而来的是化学事故的频发,在这些或大或小的化学事故善后工作中,总有防化兵忙碌的身影。与“毒魔”打交道是防化兵的日常工作,他们是真正的“降魔神兵”。
防化部队的建立与发展
防化兵是担负防化保障任务的专业兵种,由防化、喷火、发烟等部(分)队组成,是军队对核、生物、化学武器防护的技术骨干力量,并可担负燃烧武器的使用、防护任务。战斗需要时,防化兵也可担负施放烟幕,保障部队战斗行动的任务。
人民军队防化兵的前身是1932年12月13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在军委特科队中编设的化学排,其主要任务是施放烟雾,以迷惑敌人、掩护己方的战斗行动。1938年底,在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成立了一个化学队,以培训防毒干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化学战受害国。1940年夏,八路军对日军发动“百团大战”,负隅顽抗的日军使用毒剂20余次,造成八路军中毒近万人,直接影响了战斗进程。1942年,日军在五一大扫荡中用毒数十次,并制造了毒死村民800余人的北疃惨案。据不完全统计,日军在侵华战争中共使用化学攻击2000余次,致中国伤亡8万多人。
在朝鲜战争中,美军违反国际公约,对中国人民志愿军大量使用细菌武器。如果说日军在侵华战争中使用化学武器促使人民军队防化兵诞生,那么美军在朝鲜战争中使用细菌武器则促使人民军队防化兵发展壮大。我军防化兵在抗美援朝作战中,侦测、洗消分队等参加了实战检验,有效地对付了美军的化学弹、毒剂弹和细菌弹,并在战火中不断壮大。
1955年4月,为了统一领导防化部队的训练和战备建设,中央军委决定成立防化兵部;1956年1月1日,防化学部正式成立,张迺更为首任部长;1957年,防化学部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学兵部。目前,我军防化兵已发展到防化营、防化团的建制,建立了全军唯一培养防化人才的军事院校——防化学院,成立了战区级的防化装备研究机构——防化研究院。防化兵成为我军在核、化条件下作战的战斗保障兵种,是诸军兵种作战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蘑菇云下的尖兵
“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起爆!”随着蘑菇云的腾空而起,我军防化兵身着防化服,乘着装甲车冲向蘑菇云的方向。这是1964年10月16日15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的情景。冲向原子弹沾染区的防化部队是由我军侦察连、固定洗消连和机动洗消连等组成的350余人的混合防化营。
蘑菇云还在头顶飘着,核辐射仍在释放着无形的能量。防化侦察分队冒着辐射危险从距爆心2900米的区域展开侦察,逐步深入到距爆心950米,对20个点进行了测量、记录,并用无线电报话机向指挥部报告了每个点的辐射级、时间、距爆心距离等数据。
在距爆心600米时,呈现在他们眼前的是这样一幕场景:试验汽车被冲击波吹变了形,房屋变成了废墟,动物全部死亡;坦克被吹翻,履带朝天;火炮离开了炮位,炮管被震弯;100多米高的铁架全部熔化,摊在地上凝固……
原子弹是否爆炸成功,取决于防化兵提供的科学数据。而仅在原子弹爆炸后的半小时内,防化侦察分队就将核爆炸的科学数据报到指挥部,以张爱萍将军为首的指挥部称赞他们立了头功。接下来,防化兵在沾染区对我国自行研制的核辐射探测器、核爆炸观测器、洗消器材、防护器材等进行了全面检查,填补了多项科研空白。
熟悉的陌生人
防化兵是一支专业性非常强、技术含量非常高的队伍,密实的隔离式防护服和防毒面具总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他们也被称为“熟悉的陌生人”。
那么,在灾难处置现场,防化兵一般会做些什么呢?以此次天津港爆炸案为例,防化部队的介入主要是防止后续产生有毒物质或气体。根据指挥人员的安排,防化兵要首先进行化学侦察。侦察小组的防化兵一般需要穿着隔离式防护服,背着氧气瓶进入现场,摸清楚事故现场的物质种类,是否有毒,如果有毒到何种程度。将这些情况汇总给指挥员后,再由控制小组上场。待情况稳定住,最后由洗消小组携带设备对毒剂进行消除。洗消设备通常包括燃气射流洗消车、自动喷洒车、淋浴车等。需要注意的是,有一些毒剂或许不能立即消除,可能存在衰变周期。
近年来,在福建漳州PX石化爆炸、江苏南京化工厂爆炸、汶川地震、彝良地震中都有防化兵的身影。此外,防化兵还走出国门,赴尼泊尔对震后防疫工作进行支援。
防化装备的进化
防化兵是在非常恶劣的环境中作业的,因此一刻也离不开防化装备。防化兵的装备主要包括观测、侦察、防护、洗消、喷火、发烟6种基本类型。主要任务是对核、化学、生物武器及燃烧武器进行防护;进行化学、核辐射侦察与放射性污染观测;组织实施烟幕保障;用喷火器等燃烧武器协同步兵作战等。
在新中国建国的最初几年,我军一方面注意收集和修复以前遗留下来的旧杂防毒器材并自制一部分简单器材,另一方面从苏联引进一些防化装备并加以仿制。1959年,我军对苏式侦、防、消、发烟和喷火等20多个型号的防化装备陆续仿制成功,并形成一定生产能力。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我军把技术研究与战术研究、制式装备研究与应用器材研究相结合,促成了国产第二代防化装备和应用技术的发展。如1965年设计定型的轻便防毒面具,取消了导气管,重量比当时美军装备的新型面具还轻。
20世纪60年代,我军还发展了防原子弹装备。1962年底,防化兵领受了首次核试验的辐射安全、防护保障以及有关的技术测试和地面、高空取样等任务。为此突击研制了各类专用仪器、器材、技术车辆等,性能良好。在多次核试验中,防化兵凭借这些装备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20世纪70年代,防化兵的装备迈上新台阶。如1971年定型的含磷毒剂报警器,采用了最新技术,重量只有1.2千克,填补了我国的一项空白。70年代装备的新型辐射仪,兼有两种仪器的功能,也仅重1.2千克。1975年设计定型的核爆炸观测仪,可自动开机并测定当量和距离。
20世纪80年代,防化兵装备的研制与发展继续大步向前迈进,1985年实现了“六五”规划预定的发展目标:发展了核、化学侦察、化验装备;工事用毒剂报警器和检测器材填补了工程防化设施中的空白;核爆炸自动观测仪提高了可靠性,使误报率大大降低;采用电脑技术的便携式防化参谋作业工具,大大提高了核估算的速度与质量。
20世纪90年代以来,防化兵的装备和全军防化装备又有了较大地发展。大型多功能的快速洗消装备,使防化兵的洗消保障能力成倍增加。军、兵种专用的防化装备得到全面发展,发烟器材、燃烧武器也有新发展,防化兵的专业保障能力,合成军的自侦、自防、自消能力,全军的整体防护能力,均达到了新水平。我军对化学毒剂伤害的防护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责任编辑】庞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