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目标实现的“痛点”
2015-09-10严碧华
严碧华
前不久接到电话称,中西部某贫困县贫困村,从“上面”突然来了30多万元。这是一个近千人的村落,基本设施一般,没有任何产业,村支部、村委和村民代表们商量后,决定按人头把钱分到户。
每人300元,每户意味着基本都会过千,1000多元的现金收入对于贫困农村来说,还是极具吸引力。而且不仅是一年,从2015年一直到2020年,至少五年,每年如此。
因而消息一出,在村里立刻炸开了锅,老百姓也大都拍手称好。
听到这个消息,我很惊讶,惊讶来自两方面:一是从事媒体行业十多年,自认为对政策还是比较了解,如果是民政方面的资金,人均数字不可能这么大;二是如果是来源于扶贫,早就不允许这种将扶贫资金“撒胡椒面”了。
打听一番后还真属于后者,不仅是该村,全县贫困村基本如此,可以想象数额之大。
出于职业的惯性,放下电话,笔者苦想原因。联想这段时间看到的新闻,才恍然大悟。
前几天刚刚闭幕的五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11月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还特意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徐绍史介绍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编制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有关情况。
徐绍史指出,通过加大精准扶贫力度、异地搬迁脱贫、转移就业、社会保障等措施,计划到2020年基本实现7000万人的脱贫。
在笔者印象中,多年之前我们就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小康社会,而进入小康社会自然需要消除贫困。
笔者关注扶贫领域多年,尤其是这些年在武陵山区农村采访时印象深刻,农村扶贫首要的当然是资金,但贫困地区往往是政府财力非常有限,基本靠上面拨款来维持正常运转。
贫困农村一下子来这么多钱,自然是件大好事,解决了资金难题。但问题是,如果真是把钱平分到每一个村民,对于困难家庭来说,这跟民政救助又有多大区别?
“许多村民拿到钱,也就是逢年过节买几斤肉、打几壶酒的事。”此前在采访中,一基层干部曾如此坦言。
扶贫实践表明,倘若真是把钱分到户,五年之后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因此,无论是学术层面还是实践,变输血为造血早已成为共识。
一是让贫困者有“一技之长”;二是在贫困地区扶持发展产业,以此带动农民致富。
幾年来,产业扶贫成效显著。不仅发展了经济,也让农民的腰包鼓了起来,真正实现脱贫致富。而上述村庄计划的分钱到户,显然是一种倒退,需要警惕此类现象。
当然,作为村里的负责人也有苦衷,比如找不到合适的产业,村民不齐心等,怕担责,索性平分。看起来并无不妥,尤其是对比那些截取扶贫资金的村官。村民也乐见如此,看起来皆大欢喜,其实是满盘皆输。
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中央下了这么大决心,在经济增长乏力、财力有限的背景下,仍然对贫困地区拨付巨额资金。
五年之后,倘若没有达到脱贫的目标,责任谁来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