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协同环境下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研究

2015-09-10鲁霞

决策探索 2015年24期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能力环境

鲁霞

批判性思维是有目的的、自我校准的判断,目的在于获得理解、评估观点和解决问题。网络协同环境给英语写作课堂中学习共同体之间的多样、深层互动提供了机会。本研究旨在分析“协商互动”与批判性写作的关系,结合网络协同环境下学习共同体中“协商互动”的特征,提出了网络协同环境下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途径和方法。

一、提出问题的背景

经济社会发展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我国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特别强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学思结合”“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工作也随之展开了新一轮的教学改革,根本目标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即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水平。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在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独立提出见解能力方面非常欠缺,已显露出令人担忧的思辨缺席现象。

传统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课时有限,课程内容较为枯燥,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而网络学习不受时空限制,具有学习资源丰富,学习过程自主化、个性化的优点,同时也吸收了合作学习过程中保证学习者的平等参与、信息共享、群体智慧的发挥以及独立探索与协作学习的能力培养等多方面的优势。因此,信息时代下如何利用网络协商环境提高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和思辨能力尤为重要,迫在眉睫。

二、批判性思维定义

根据美国哲学协会(AmericanPhilosophical Assoclation,简称APA)1990年作出的权威定义,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简称CT)是有目的的、自我调节的判断。这种判断表现为解释、分析、评估、推论以及说明该判断赖以存在的论据、概念、方法、标准或语境。批判性思维包括6项认知技能和7个维度的思维倾向。其中,认知技能包括解释、分析、评估、推论、说明和自我校准;思维倾向包括探索真理、思想开放、分析性、系统性、公正性、自信心和好奇性等7个维度。

三、写作教学实验

被试选择本校非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两个英语水平相当的自然班,随机选择其中一个自然班作为实验组参加实验教学,另一个班作为控制组参加传统写作教学。两组被试时均未被告知实验目的,以避免学生微调或改变自身的学习行为或思维习惯,对实验结果造成偏差。实验教学安排在第二学期,第一周对两组被试进行思辨能力前测,了解被试实验前的思辨能力情况。最后一周进行思辨能力后测和思辨人格测试,了解被试在实验后的思辨能力情况。将测试成绩进行横向和纵向相关性分析,检验该写作教学模式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会产生何种影响。

在写作教学中,学生课下通过网络写作平台根据老师布置的话题进行小组讨论。根据讨论结果学生开始写作,并进行多次修改、讨论、互评、教师反馈,最终完成作品,学生通过这种师一生、生一生的互动提高批判性思维。教师指导并监督整个实验过程,建立电子档案,对学生表现进行形成性评估。

四、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

(一)加强论辩结构训练

当学生明确了论辩结构,而且积累掌握了这些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后,在写作中无论是提出观点、提供证据还是说明理由,他们都能更有信心、更有章法,而且对论辩类文本的阅读解析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二)创设自由批判环境

除了从论辩结构出发训练学生的思维以外,教学中还需要创设一个学生能够自由批判的交际环境。批判性思维是在不同思想交流和碰撞过程中自然发生的,自由的思想就一定会面对批判。同样,同伴互评活动也是创设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自由批判环境的一种方式。对同学习作的结构和语言等各个方面给出自己的评价,包括自己的不同观点。对于学生之间的同伴互评意见,教师可以跟进评价。

(三)更新课程设置理念

课程的教学理念是以过程教学法为主导,引领学生经历反复循环的写作过程,通过计划、写作、修订、互评与修改,使得学生从为老师而写,转向为同伴而写、为未知读者而写,形成一个自由发表意见、互相尊重不同意见的书面交际环境。

五、结语

大学英语的教学定位不仅仅作为一门语言技能课程,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批评性思维能力无疑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培养和促进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有思考地吸收外来文化,加强学生的文化平等意识,了解和推广中国的文化特色,并在此过程中取长补短以丰富中国文化,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这正是21世纪人才所需要具备的素质。

猜你喜欢

批判性思维能力环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培养思维能力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培养思维能力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环境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