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现与分享,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2015-09-10吴玉杰

新课程·上旬 2015年7期
关键词:比例交流素养

吴玉杰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取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在新课程标准下,优化数学概念教学,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教学质量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概念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很多,只有合理地选择和运用,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创设一种教学的“活化”情境,把抽象的数学概念教学具体化、形象化、系统化,才能使学生学得更轻松主动。本节课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提升数学素养。

一、改进教学方式,提升数学素养

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在学习中形成的,是通过系统的数学教学来启发和培养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尝试应用探究式教学模式,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锻炼学生的推理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开课伊始从学生熟悉的“青岛啤酒”入手引起学生对已有知识“比”的回忆,“温故”而“启新”巧妙地将“比”的相关知识迁移到本课的知识点“比例”上来。这部分的教学设计,学生初步感受到了比和比例的内在联系,嫁接了心智探究的支点。

课堂教学使用了两次自主合作学习。第一次教学“比例的意义”时,我利用情境中的图片,给出数据,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对图片中的数据进行充分的观察和分析,在此过程中学生积累了宝贵的数学经验,初步建立“比例”的表象。随后提问“关于比例,你想知道一些什么?”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出,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根据学生需求,解决由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这些都是在教师的巧妙引导下,组织学生自觉探究而充分感知的;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共同分享,引领学生经历“研究与发现”的完整过程。概念建立后,由于概念的抽象性,必须通过反复的感知和再现来加强理解和记忆。练习过程中,我设计了开放性的练习,使学生能紧扣概念的核心来进行创造,在创造的过程中内化概念、加深理解。

第二次,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时,我对这部分教学首先设计了猜数游戏。简洁、开放、具有探究味的情境,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猜数,和老师比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探究基本性质打下基础。让学生合作探究出比例的基本性质,是本节课的又一次大胆放手。在小组交流中,学生都能真正参与到交流的全过程。整节课所有的知识点均由学生自主完成,都是学生在交流合作中生成的。学生学会了探究的方法,理解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初步具有了探究意识,最大限度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猜想、验证、合作交流、应用等方面的能力,积累了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活动经验。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下,能有效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能自主解决、灵活运用的数学素养。

二、经历探究过程,提升数学素养

学生构建数学概念的过程,决不是简单“告知”的过程,以概念为本的学习需要经历一些经验性的活动过程。通过学生亲自操作和体验,在一种富有生命活力的再创造过程中主动建立概念,完成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时,我没有根据教材上所提供的现成问题“分别算一算比例的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的积,你发现了什么?”机械地执行,而是通过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老师怎么算的这么快,有什么秘密吗?”让学生有了学习的需求。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进行有效的探究,体验了探究的成功。再次小组合作探究,经历了知识“发现—猜想—验证—结论”的形成过程。学生进行探究的时候,我参与到小组活动中,整个过程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举例验证、合作交流的过程就是演绎推理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巧妙地“引”,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大胆的“放”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帮助学生积累了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学习经验,这样教也是“探索学习与接受学习不可偏废的具体体现。总结出“比例的基本性质”后,教学并没有结束。再进行一次比赛,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方法的有效性。这一环节的设计,加深了学生对比例的基本性质的灵活运用。“a:b=c:d( )×( )=( )×( )”这道题,将数字转化成字母,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有自主探索的机会,有展示自己创造性思维成果的舞台,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三、“发现与分享”,提升数学素养

数学学习是一种过程,一种不断经历尝试、反思、解释、重构的再创造过程。因而,对于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教学,我并没有沿袭传统的小步子教学,即在亦步亦趋的“师生问答”中展开,而是将诸多认知活动统整在一个综合性、探究性的数学研究活动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共同分享等,引领学生经历了一次次“研究与发现”的完整过程。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生的认识经历了由“难”到“易”、由“繁”到“简”的过程,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层次,使学生人人体验到“发现者”的快乐。在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教师还引领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这些“关于方法的智慧”对学生终身学习无疑是有益的。整堂课,“发现与分享”成为真正的主旋律,而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恰恰在创造与分享的过程中得以自然建构与生成。

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不断体验的、慢慢积淀的过程。本节课中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贯穿始终,但也有不足之处。交流汇报的面不够广,应给学生更多表现自己的机会。对学生的评价方式的多样性,还要继续学习。今后的教学中,注重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同时,还应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学素养。将数学素养的形成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并有效地融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持之以恒,师生共同进步,数学素养才能真正得到培养和提升。

参考文献:

王贵文.课堂教学应以学生探究为主旋律:一次公开课教学活动的反思[J].中小学数学:高中版,2011(03).

猜你喜欢

比例交流素养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人体比例知多少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按事故责任比例赔付
限制支付比例只是治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