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投融资模式创新的思考
2015-09-10屈波
屈波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河南省为贯彻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在《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中提出,要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产生巨大的投融资需求。根据《河南省“十二五”重大项目规划表》,河南省“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总数为1412个,总投资5915亿元。如何创新投融资模式,突破投融资瓶颈和制约,对于推动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乃至中原经济区的投资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投融资现状和问题的分析,提出该领域投融资模式创新的思考及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一、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投融资存在的问题
(一)投资风险与收益不匹配
战略性新兴产业由于发展环境、新技术开发、市场需求等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其投资风险远高于传统行业。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技术开发、企业创建和成长,再到发展和成熟需要较长的时间,投资回收期长,往往需要多年甚至数十年以上,且整体投资效益水平不高。据测算,大多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收益水平低于工业行业平均值,投资风险与收益不匹配。
(二)创新环境有待优化
从当前情况看,支持和鼓励创新的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国家和省级层面激励科技创新的政策并没有得到全面有效落实,政府扶持政策及股权投资基金管理相关制度也长期处于空白状态,创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各类股权投资机构落地河南省的积极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三)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不足
受多种因素影响,河南省在科技创新方面得到国家创新基金等资助的项目较少,远低于各省区争取国家创新基金项目的平均水平。同时,在获得国家创新资金资助的国家级、省级创新项目中,除国家提供创新资金资助外,地方给予创新资金资助的力度和数额有限。中央和地方对省内新兴产业企业创新投入的资助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技术产权市场发展滞后
当前,河南省技术产权市场发展相对落后,阻碍了新兴战略性产业的投融资规模的发展。受产权市场落后等因素导致的投融资问题的制约,社会资金投入到河南省新兴战略性产业项目的规模相对偏低,全社会研究开发费用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较低,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五)有效抵押物不充分
目前,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主体很多是科技型、创新性的中小企业,企业资产多以专利技术、新药证书等无形资产以及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为主,满足银行业金融机构认定的贷款融资有效抵押物不足,面临着融资难的问题。
二、模式及创新
(一)初创期企业的融资模式
初创期企业的规模较小,技术风险极大,市场前景不明朗。这类企业获得商业银行贷款的可能性较低,处于该阶段的企业,其一般的融资模式以股权融资为主、债务融资为辅,其中的股权融资以自有资本和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基金为主。概括而言,外部融资来源包括天使投资、技术产权交易资金、民间借贷融资等。颇为重要的是,地方政府应对初创期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发挥政府组织增信和协调的优势,并借助政府引导基金的引导作用吸引创业投资基金投资本地创业型企业,这对培育和发展初期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信托、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也可以通过贷款、信托投资等方式提供部分资金。
(二)成长期企业的融资模式
处于成长期企业的主要特征是产品开始被市场接受,发展前景逐步明朗,风险有所降低,但仍处于较高的风险等级。这类企业的外源资金主要来自商业银行和信托公司,具体包括各类贷款、票据承兑与贴现、保理融资等,信托公司则提供信托贷款、信托投资等。该阶段追求高回报的风险投资基金开始以股权投资的方式介入。其他的债权融资渠道可以考虑融资租赁以及中小企业集合债券、集合票据、区域集优票据等方式。建议成长期企业融资模式可以采取“自有资本+风险投资+企业集合债券(票据)+其他债务资金+融资租赁”的组合形式。
(三)扩张期企业的融资模式
扩张期企业的主要特点是企业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盈利模式基本成熟,风险等级明显降低,企业进入快速成长发展时期,且具备了一定的资产规模,发展前景明朗。该阶段的企业融资来源趋向多元化,融资方式开始转向资本市场和传统的信贷融资方式。同时,战略投资者已经有意介入,而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政府性资金可以逐步退出。另外,扩张期企业可以适时选择在创业板上市。对于这类企业,建议可采取“自有资本+风险投资+战略投资+银行贷款+创业板上市融资”的模式。
(四)成熟期企业的融资模式
与前面三个发展阶段企业相比,成熟期企业已初步形成核心竞争力,具有较稳定的市场份额,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良好,风险较小,融资渠道较多。在该阶段,企业着重考虑的融资问题在于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融资成本。成熟期企业一般可采取“股票市场融资+发行债券+商业银行贷款”的组合融资模式。
三、对策及建议
(一)积极构建多样化、多渠道、多途径的投融资体系
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融资规模大、资金需求量大,仅靠单一的投融资渠道和途径很难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风险性也要求建立多渠道、多途径的投融资体系来分散和化解投融资风险。因此,需要积极建立产业政策性融资与市场化融资相结合、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相结合、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相结合的融资体系,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融资支持和金融服务。
(二)大力推动投资主体和投融资模式的多元化
一是加快包括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基金等金融类股权投资企业的发展力度,努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二是积极探讨政企投资合作机制,政府通过综合采取投资补助、贷款贴息、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技术研发投入等多种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实质性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各领域、各环节的投资经营活动,构建政府和企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共同投资和投入机制;三是不断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和利用民间资本和外商直接投资参与的力度、深度和广度,鼓励国有、民营和外资企业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融资合作活动,切实提高企业投融资效率和效益。
(三)构建满足企业不同发展阶段融资需求的投融资体系
一是在新技术研发、新企业创建和产业成长初期,投资风险较高,企业规模小,市场信誉不高,偿债能力较弱,能够提供抵质押的有效资产不多,债权融资机制相对不适合其融资需求,可采取风险投资等风险偏好型的股权融资机制满足其融资需求;二是在企业进入加速发展期和成熟期后,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相对降低,企业经济效益和盈利能力快速提升,市场信誉和偿债能力也明显增强,此时对风险控制要求较高的商业银行贷款、发行债券等债权融资便可有效进入,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切实降低企业投融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