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用教材超越教材

2015-09-10徐春治

新课程·上旬 2015年7期
关键词:秒针桔子算式

徐春治

数学教材是数学知识的重要载体,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工具。随着新课程实验教材的实施,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既要尊重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要防止教学中机械地“以教材为本,以教案为本”。我们提倡在教学过程中贯彻课改的基本理念:教育要以人为本,教育要促进人的发展,要关注学生,关注过程,关注发展。这就要求老师既应以实验教材为主要依据,也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那么,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呢?对新课程实验教材实施的过程中,我体会到教师要立足于教材,超越教材,遵循的原则是“脑中有课标、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避免盲目改编浪费工夫。因此,使用教材时,我认为应该考虑到以下几方面的结合。

一、与学生学习兴趣相结合,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众所周知,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驱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体验。因此,教师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时,应该关注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也:“教材的创造应有助于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于是,我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因素,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兴趣,变传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我想学”。

如,在教学加减法《小小图书馆》时,我把教材中的情境图改为实际借书情境。在课前组织部分学生当图书馆管理员,其余同学可以自由借走喜爱的图书。上课时,学生根据管理员汇报借书的数目,非常感兴趣地提出许多数学问题,并且积极地动手、动脑、动口解决问题。特别在解决“自己喜爱的图书还剩几本?”时,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良好的情感体验。例如,新教材中“分一分与除法”,教材中是先教学除法的含义,再出示除法算式,相对枯燥。我进行尝试,从连减的算式直接引出除法算式。师:4个桔子装1袋,12个桔子能够装几袋?(学生动手分)用减法算式怎么表示?生:12-4-4-4=0师:表示12里面有( )个4。生:12里面有(3)个4。师:3个桔子装一袋,12个桔子能够装几袋?用减法算式怎么表示?生:12-3-3-3-3=0,表示12里面有(4)个3。师:2个桔子装1袋,12个桔子能够装几袋?用减法算式怎么表示?生:12-2-2-2-2-2-2=0,表示12里面有(6)个2。师:这么写很麻烦,有没有简便的列式方法?从而引出了除法。这样的教学和乘法的引入相呼应,学生更易理解除法的含义。

二、与学生的学习方式相结合,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体现出本次课程改革重点之一,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要在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那么如何实现呢?我认为教师要灵活、合理、科学地进行创造性加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进行探究性学习。

如,在教学“前后”时,对于课文中的动物赛车图,我认为单独让学生深观察后填写并没有什么探索价值,于是我把这部分改为小组合作学习,把各组小朋友的文具盒编上车号,通过“赛车”后,让学生运用“前后”知识点进行观察解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时 分 秒”认识秒时,首先引导学生观察钟面,在钟面上找到走得最快的指针——秒针。接着通过看秒针走动、听秒针走动的声音、随秒针走动的频率数数或拍手等方式体验“1秒”的实际意义。再同时观察分针和秒针,体验“分”与“秒”的关系。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如随“眼保健操”的音乐节拍做,体验1拍用的时间大约是1秒。在教学“在操场”时,当学生提完问题、列出算式后,我进一步挖掘教材中纵深资源,让学生按顺序梳理各算式,引导发现:当前一个加数多1(或少1),后一个加数少1(或多1),它们的得数不变的规律。

三、与学生的知识经验相结合,使学生有效地学习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且要求:“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因此,教师考虑到各地方区域学生存在差异,任何教材都不能统一适应,与任何学生的现实生活实践相比,都会存在一些不协调。这就要求教师应跳出“以本为本”的框框,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以学生熟悉、感兴趣、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模式来取代。

如,在教学“前后”练习第3题“乘公交车”时,由于我校处于偏远的山村,几乎所有的小朋友都没坐过公交车,于是我把这组题改编为从“校门口到班级”的几个路线点,使学生学习到具有浓浓生活气息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购物”时,基于我班学生对各面额人民币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在使用教材时则侧重创造各种活动,让学生体会人民币的功能,正确地使用人民币。如,“克和千克”中为了让学生感知一些具体的重量,我设计了让学生称称1个一角硬币,并掂掂它的分量;还让学生带来自己喜欢的零食,让组内同学掂一掂,并猜猜它的重量;还让学生拎拎一袋1000克的糖,来体验1000克有多重,并对1克和1千克的实际重量进行区别。学生通过一系列的体验,初步建立了重量观念,从中了解到生活中各种物体的实际重量。

四、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加需要具有创造性的新型人才。因此,要求教师要真正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要努力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于是,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挖掘其可利用的部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如,在教学“整理房间”练习第1题时,我把题目要求改为开放式,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提出不同的看法,开创“百花齐放”的课堂新局面。学生提出了12种以上的分类标准:“长短尾巴”“有无胡须”“是否尖嘴”“是否会飞”——这就能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向更深层次发展,而发散思维则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在教学计算时,设计让学生逆向思维去思考问题:如果得数是50,可能是什么情况?如,“长度比较”的教学重点就是比较的方法:一端对齐,看另一端,那如何能突出这一重点呢?设计的就是出示3支铅笔,下半部分遮掉,只露上半部分,让学生猜哪支铅笔最长?这就让学生经历了观察和猜想。当学生猜了红色铅笔最长,老师就塞点进去,通过不断变化露出部分的长度,使学生产生疑问:到底哪支最长呢?这时,学生就提出要把纸拿掉,一看就知道了。可把纸拿掉,因为3支铅笔放的位置是高高低低的,还是不能一眼看出哪支最长,然后学生就想到了把一端对齐的方法。

五、与课堂的生成性相结合,让学生动态中学习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必须从属于、服务于学生的需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就体现了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所以,在课前任何优秀的教学设计都是教师人为的编写,在课堂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当结合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适当调整教学设计。

如,在教学“采松果”时,我本来安排学生观察主题图,但实际实施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都争着说没意思,于是我及时进行二度设计,顺水推舟地把学生引入“老师有几岁了”的问题情境,顺利地完成引导学生探索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教学。

总之,“新课标”的提出、新教材的使用必将促进我们的教学观念、教学手段的更新。我们在使用教材时要尊重教材,不局限于教材,灵活运用教材,根据学校、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地使用,以便切实做到“脑中有课标、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发挥新教材的作用,真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求知的科学精神。

参考文献:

洪小芳.活用教材 大胆创新[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2(06).

猜你喜欢

秒针桔子算式
时间很小
秒针匆匆
怎么写算式
快乐吃桔子
好玩的算式谜
桔子味
桔子熟了
一道加法算式
一道减法算式
秒针真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