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的艺术营销学
2015-09-10周文翰
周文翰
毕加索与市场的关系看似极为矛盾:一方面他竭力支持共产主义,特别是在上世纪50年代初;另一方面他不仅是一位艺术天才,也是极为敏锐精明的商人。
以前一些艺术图书、电视片常常把毕加索塑造成一个如何艰苦奋斗、如何愤世嫉俗的穷画家,其实和“真实状态的毕加索”有不少距离。毕加索算是艺术家中发展顺利的代表,也是二战后全球最富有的艺术家。1956年他委托经纪人捐给法国共产党组织的各种活动的资金就超过600万法郎,可见他的富有程度。
实际上毕加索得画一向卖得不错,1900年刚来巴黎就有加泰罗尼亚画商曼尼亚克喜欢他的作品,他每月付150法郎的工资请毕加索按时交约定数量的画给他,出售以后还可以再分成。1901年时曼尼亚克把他推荐给巴黎有名的画商昂布瓦-伏拉,1901年6月24日在拉斐德路上的伏拉画廊举办的毕加索第一次个展也获得成功,卖出多件作品,如《图卢兹电讯报》主编于克以250法郎买下《煎饼磨坊》,报纸上批评家多也给予好评。
这以后两三年毕加索的作品卖得不好,但到1904年就有了新变化,美国富豪之后利奥·斯坦因莱奥和特鲁德·斯坦因在画廊买了他的两张画,还主动结识他,随后去参观毕加索的“洗衣船”大楼的画室,第一次来访时就买下价值800法郎的作品,后来陆续买了多张。也许是因为看到斯坦因兄妹如此喜欢毕加索,画廊主伏拉在1906年以2000法郎——当时等于一位普通工人年收入的两倍——买下毕加索画室中的所有作品,让他的生活大为改善。1907年他还曾再次花1500法郎买了毕加索画室所有的作品,后者正和妻子费尔南德闹离婚,急需支付赡养费。
1907年后他长期与出生在德国的画廊主坎魏勒合作,坎魏勒的策略之一是除了在巴黎的展览,还把毕加索的作品送往柏林、法兰克福、伦敦及阿姆斯特丹的友好画廊展出,扩大他在欧洲的名声。1911年纽约一家画廊举办了毕加索在美首次个人展览,英文报界开始讨论毕加索,这一年巴黎的秋季沙龙上立体派获得正式承认,造成艺术界文化界的震撼,尽管毕加索缺席展览,却被公认他是这项运动的“大师”,11月8日的《纽约时报》也赞扬他在立体派艺术探索方面“异常的胆识”,文中并附有一张毕加索身在工作室的照片。这是毕加索和美国大众媒体结缘的开始。
此时他已经是最为著名的在世画家之一。他的重要作品价格也上涨到新的高度。1912年,收藏家屈金以10000 法郎——在当时对在世艺术家而言等于是天价——买下他的巨幅静物作品《死神头部的构成》,1913年坎魏勒以13000法郎把《表演平衡球的女孩》卖给莫索洛夫,1914年的一次拍卖会上《流浪艺人之家》以11500法郎成交。
一战爆发让坎魏勒这位德国人只好离开法国,1918年他与画商保罗·劳申伯格(Paul Rosenberg)、乔治·威尔登斯坦(Georges Wildenstein)开始合作。1945年二战末期巴黎解放以后,毕加索作为法国艺术和独立的象征出现在美国的《时尚》杂志、《时代》周刊等报刊中,他成为第一个大众媒体时代的艺术明星,他丰富的情史、多变的风格都成为大众媒体追逐的新闻。
毕加索与市场的关系看似极为矛盾:一方面他竭力支持共产主义,特别是在上世纪50年代初;另一方面他不仅是一位艺术天才,也是极为敏锐精明的商人,他很关注自己作品的市场表现,并愿意低价卖给那些能带给自己作品曝光机会的社会名人,善于在媒体上曝光自己,这都进一步促进他作品的市场表现,所以到去世时已是法国最富有的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