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黎恐怖袭击背后“断裂边缘的一代”

2015-09-10骆昊

南风窗 2015年25期
关键词:穆斯林年轻人法国

骆昊

2015年11月13日,这个黑色的星期五,让全世界铭记了巴黎人的撕心裂肺。电视节目开始播放受害者的生平和他们亲人的悲怆,让人不忍直视,受害者多是年轻人,他们青春的躯体已经失去了温度。那一晚上,冷冷地躺在被封锁的现场,曾经鲜活的一张张笑脸,苍白的浸在血腥的空气里。

面对攻进来的警察和宪兵特种部队,袭击者拉响了捆在身上的土造炸弹,饱和硝酸盐的爆燃,裹挟着大量为了增加杀伤力而故意加入的螺钉螺母,四散炸开。

世界不同地方的穆斯林,都值得拥有丰富多彩的生活。

电视机前的为人父母者,无论国籍和种族,都感同身受,揪心的痛从胸中散开,一个问号随之升起,杀手为什么要下如此狠手?

人们从生还的目击者口中得知,施暴的袭击者,也是一样的年轻,有人还操着标准的法语,他们可能在法国接受教育,在法兰西共和国的公立教育机构享受着国家的中小学生教育津贴。而曾经和他们一样在学校吃同样午餐的同龄小伙伴,就死在他们的枪口之下。在犹太老板经营的Bataclan剧场,他们冷冷地喝令所有人蹲下,然后开始了扫射,中途换了三四次弹夹,他们不要谈判,只要发泄仇恨。

目前法国警方和检察官发布的信息显示,施袭者中有法国公民,在警方发布的在逃犯通缉令中,就有一个带着阿拉伯家族姓的法国公民名字:萨拉赫·阿卜德斯拉姆 —这些从小在法国成长的年轻人,为什么对这个国家如此仇视,怎么能对同胞扣动扳机冷血杀戮?

仇恨的种子如何播种下来?如何被浇灌?他们影响了多少人?如何避免这种悲剧的重演?

近年来,大众越来越多听闻到在法国出生长大的青年,被极端教义吸引,甚至实践极端宗教恐怖主义活动的例子,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了媒体和教育界的关注。

由于复杂的原因,在社会职业分工和经济地位上,穆斯林社区相较于犹太社区,比较占有劣势,在最近20年,新型的“反犹主义”思潮,在法国的一些街区兴起,一种新的“认为犹太人操控媒体和金融界,在全世界制定不公正的秩序”的论点,很是得到一批年轻人的支持。由于地理上邻近,中东的地缘政治因素,很大程度上左右了穆斯林青年对待犹太人的态度。

对犹太人负有道德债务的欧洲国家,二战以后对反犹主义的警惕片刻没有松懈,全法的犹太教堂和学校都得到军警的严密保护,这种“认为法国人和其他西方国家一样拉偏架,保护犹太人,而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屠杀穆斯林”的观点非常得到一些穆斯林青年的推崇。

媒体把这些年轻人称为“断裂边缘的一代”,很多穆斯林青年的就业状况并不理想,他们感觉自己被主流社会,在经济和文化上边缘化,眼睁睁看着犹太社区在法国经济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出重要性,不平衡感在近20年间日益酿造成了怨恨。

可以说,西方社会成长的穆斯林移民青年,普遍存在着身份认同的困难和社会挫折感,很多年轻人高中毕业后找工作,因为简历上的穆斯林家族姓氏,几乎就是职场的“毒药”。2011年法国一部喜剧电影《意大利人》就戏说了这个现实,一个叫穆罕默德的男子,投放简历屡屡受挫,最后为了得到一个法国南部城市的邮政所主任的职位,硬是把自己的简历改写上意大利名字,终于如愿。但是后来由于身份的错位,文化冲突,带出了一串串的笑料。

可是对于很多身在此山中的年轻人,却笑不出来,他们从小被告知,自己是个法国人,但是长大后发现自己除了当兵,做保安,到超市里做收银员,几乎找不到工作。这种社会现实,让他们感觉到深深的隔离感。

这个现象可以由法国国家经济和统计中心(INSEE)2010年的一份研究报告来加以佐证 , 报告称:“父辈来自马格里布(北非)地区的青年在就业机会方面处于竞争劣势”,他们在同等条件下,更不容易被录用,而就业后的升职和加薪,也都普遍不如父辈是法国人或者东欧移民的孩子来得容易。

他们感觉自己没有被社会平等地对待,这种心理感受非常普遍,而这种心理会让有共同际遇的年轻人“抱团取暖”,他们需要在祖先的历史里,寻找光辉,在传统的信仰里,寻找自己的身份认同和坐标。

2015年1月25日,巴基斯坦民众集会抗议法国《查理周刊》刊登讽刺穆斯林先知漫画。

这个时候,宗教极端主义势力带着富有魅力的微笑面具,来轻轻地搭上孩子们的肩膀,推销一套“回归传统,在自己的文化中寻找尊严”的说辞,让他们感受到归属感,他们“同宗教信仰的穆斯林兄弟团结,大于同国籍的同胞之间团结”的宣传,描绘的严苛教法国家中穆斯林的崇高地位,都让很多在社会生活中遭遇挫折的年轻人眼前一亮,极端组织提出“实施伊斯兰教法”解决一切世界问题的观点,俨然是一些年轻人认为的“自我救赎的唯一出路”。

笔者曾经在一家专注于非洲题材报道的制片公司工作多年,同事都是各个族裔的法国青年,其中也不乏北非的移民青年实习生,他们和其他年轻人一样好奇,很容易就和其他同事打成一片,午间也经常一块儿去吃土耳其餐。印象深刻的一位小伙子,是英国母亲和阿尔及利亚父亲的混血,盎格鲁人的血液给了他更苍白的肤色和浅色的眼睛,而父亲给了他一个纯粹的阿拉伯语名字,他平时都让我们叫他约翰,生活在这个基督教圣人的名字下,给了他很多方便,可他偏偏是个穆斯林,每天要祷告5次,这种习惯终于让他失去了他的第一份工作。老板可以忍受一个员工每一个小时出去抽10分钟烟喝咖啡,但是不能忍受一个员工在走廊里铺上毯子念经。

5年前,他辞职去了巴基斯坦的白沙瓦地区,带回了很多当地的照片,但是朋友们也察觉他有了一些变化,他不再是以前的Joan (约翰的法语写法),Facebook上多了一个留着大胡子的Mohamed,他说找到了自己的道路,我们却隐隐为他有了一丝担忧。一年前,他留书一封,离家去了土耳其,从此再也没有音讯。有人说他去了叙利亚。

就是这样,这些年轻人逐渐隔断了和家人的亲情联系,或许也和他们成长所在的国家恩断义绝,情愿去异国战场成为意识形态的炮灰。那种为了一个信仰献身的崇高感,太容易点燃一个年轻人的理想主义火花,这种自愿的活人献祭,被一切邪恶的力量运用得炉火纯青,初闻就让人心罄神摇,犹如裹着蜜糖的罂粟果,血腥气息包着巧克力的丝般柔滑。

这种怨恨进而演化成迁怒于自己所生活的国家之行动,也让一些正处在反叛期的青年,对共和国政体和民主制度产生质疑。海湾战争,911恐怖袭击,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运动的兴起,巴以冲突,所有这些话题,都在穆斯林青年中引发过激烈的讨论,而讨论的结果往往是浓重的受害者情结包围着讨论参与者。

年轻人希望特立独行,卓尔不群,他们需要一种非常炫酷的方式来表现叛逆。“对于他们而言,‘法兰西共和国精神’的提法食古不化,他们的观点被完全的自由主义所稀释,他们对国家的认同感很低。或者说他们不愿意接受这种‘太懦弱’的价值观,而是要‘搞点新意思’”。

仅仅2014年1月到2015年1月的统计数据就显示,法国穆斯林青年参加中东“圣战者”极端武装的人数,创下了130%的增长纪录,一年期间,由2014年初的555人激增到2015年初的1281人。他们大多数从土耳其入境叙利亚,在那里被洗脑和接受军事训练。

2015年的一份调查白皮书《关于极端化思想尤其是圣战思想的传播现象分析和预防(L'analyse et la prévention des phénomènes de radicalisation et du djihadisme en particulier)》 ,针对这个社会现象,切开一个鲜活的口子,供世界各个遇到“宗教极端主义势力争夺年轻一代”麻烦的国家参考,警醒,借鉴。

这份由法国参议院发起,由法国左派社会党议员,前“SOS 反种族主义”协会主席,著名的和平主义者马勒克. 布提(Malek Boutih)先生督导执行的调查耗时两年,期间经历了2015年初的《查理周刊》事件,研究没有中断和受到社会思潮的左右,继续进行,并在今年9月截稿呈交法国总理瓦尔斯,对全法国的穆斯林青年群体思想极端化现象的动因和现状进行了分析。 报告指出,近年来,伊斯兰极端原教旨主义在法国的宣传和成员吸收方式出现了几个新的趋势:

一是把所谓“圣战者”塑造成青少年的偶像,力图灌输一种“参加‘圣战’是很有型有格调的实践”的想法,让在枪战片和电子游戏中长大的,渴望“行动”的一代人,获得一种心理满足。数据显示,7成以上的被极端化青年年龄在15岁左右,他们精通现代数字化设备,甚至想到用索尼公司的第四代游戏工作站的编队通讯短信功能,逃避警方的追踪和监视。

二是从以前“吸收被社会边缘化的失败人群”的模式,改变为“锁定中规中矩的良家子弟”,然后拉拢并极端化其思想,这些人曾经是家长们口中的“好孩子”榜样,他们的示范作用更大,而且更低调,过程更不容易被发现。

三是利用社交网络平台,精心安排成员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极端思想的支持,而这样一群人,会拉人加入他们的社交网络平台,并对社交圈子里的青年,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巨大的影响。

对于这样一个20多年来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的社会现象,学者认为,要从学校,文化,家庭等多个层面来寻找解决方案。而向年轻一代更好地解释和传播共和国价值观,是问题的关键。

穆斯林群体自身,正在法国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如何向全法国人展示自己是公民社会的成熟一员,自然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而法国主流社会看待这个群体的态度如何?大致可以用上述报告的编撰者在扉页上引用的一段脍炙人口的法国文学作品《小王子》所述来概括:

“憎恨所有的玫瑰,就因为一根刺扎疼你;放弃所有的梦想,因为他们中的一个没有实现;放弃所有的努力尝试,仅仅因为我们失败过,这是愚蠢的。

谴责所有的友谊,因为一个朋友背叛了你;就像不再相信爱情,只是因为一个人背叛了你;抛弃所有快乐的机会,只是因为有些时候事情的发展没有走在正确的方向上,这是愚蠢的。

总是会有另一次机会,另一位朋友,另一段爱情,一个新的力量。

每一次的结束,都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 ”

—安东尼·德·圣艾修伯里

1943年

《小王子》

猜你喜欢

穆斯林年轻人法国
为什么年轻人一团建就想离职?
法国(三)
法国(一)
当代年轻人有多惜命
年轻人如何理财
英国穆斯林更重国家认同
年轻人
穆斯林在欧洲与居民互认度迥异
法国MONTAGUT教你如何穿成法国型男
美国穆斯林群体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