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企业该多重视大数据才好?
2015-09-10赵奕
赵奕
在谈大数据产生的影响力之前,我想说一下,我和福田汽车的王向银王总的一个渊源。之前,我还在报社工作的时候,采访过王总。
当时,采访的话题是中国汽车企业是如何在海外扩张,福田汽车的海外发展之路非常有特色。我们知道,很多中国车企走出去,只是采用外贸的方式。最多是SKD、CKD件往外走,但是福田不一样,是直接开工厂,这个玩法是真正接地气的做法,也是考验能力的做法。
当时采访过程中,我对王总有一个观点印象特别深,他说,在商用车领域,我们是不害怕外国人的,因为谈性价比,没有哪个国家的产品比中国产品好,所以,在市场份额上,我们可以远远超过国外竞争对手。
这个观点,的确有数据支撑。在卡车或者大巴的市场上,特别在国内,中国产品占着90%以上的市场份额,这是了不起的数字。而在乘用车市场上,就没有这么乐观。
我们发现,一旦我们需要品牌让消费者有归属感,不单单考虑性价比的时候,中国品牌就不行了。或者说,中国汽车品牌就不行了。
那么,未来这个情况会改变吗?估计很难改变,因为2B的生意和2C的生意差别很大,我们希望2C,没有品牌是玩不转的。
所以,中国汽车企业,特别是2C的汽车企业,我们原来一直说面临着两场仗要打。其实,现在看来是三场仗要打,有一场仗是一直在打的,就是品牌塑造之仗。你如何成为一个消费者认可的品牌,有溢价的品牌。
另外两场仗是什么呢?一个是,汽车企业要从制造企业,向服务企业转变。第二是,从非互联网企业向互联网企业转变。
我先说第一个转变,第一个转变不容易。举个例子,发生在我自己身上。我2013年的9月订了一台车,在2014年1月份提车。中间有5个月时间。除了我自己主动联系4S店外,我没有接到任何4S店主动知会的信息。
大家都有网购的经历,比如说双十一,如果我们买的产品因为物流、断货,或其他原因慢了。我们隔三差五都要收到卖家的短信:“主人啊,你买的篮球鞋正在向你飞奔而来,现在路途遥远、拥堵不堪,我来晚了,你要想着我,原谅我啊!”
我原来想发火,但是看到短信,一笑,算了吧,都不容易啊。所以,转变思维是从设身处地为消费者着想开始的。
汽车企业如果丧失了2C的能力,就无法接触到一个个普通的消费者。整个产业链分工更细了,汽车企业在整个产业链条上被往后挤了。汽车企业前面,可能是一个互联网企业来接触C端,它们更专业,更懂营销,更理解消费者,更能服务好。
所以,汽车企业如果不想丢失C端,那么转型为一个服务为核心的企业是必须的。至于制造,的确重要,但没有那么重要了。
最后一个转变就是非互联网企业向互联网企业转变,其实刚刚已经谈到一点互联网企业的特点。因为今天是谈数据的主题,我从数据的角度去谈向互联网企业的转型。
我再举个例子,是关于农夫山泉。农夫山泉负责查店的员工,每天要看15个店,每个店拍10张照片,拍摄超市里面的矿泉水货架。一张照片1M,一人一天拍摄150M的照片。农夫山泉有10000个这样的员工,一天就产生1500GB,一个月是45TB的照片。这些照片是一座金山。
图片、影像,是非关系型数据,它的统计、分析一直是难点。但是如果突破之后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什么样的堆法,消费者更在意;堆在什么位置,更方便拿;竞争对手的堆头变化,对我们产生了什么影响;各种颜色的包装,会不会产生影响。
中国最大的汽车企业上汽集团,它现在大约卖出去各种车辆近4000万台。如果上汽能够真实、有效的捕捉这些数据,那么它产生的效用是非常巨大的。但实际上呢?可能10%的车主资料为整车厂所掌握就了不起了。
因为,厂商与经销商之间,信息有损失;经销商与客户之间信息有损失;客户在出保之后,根本就不在厂家信息捕捉范围内了。
如果,我们把“造车”这件这么重的、价值这么大的事情都做了;如果这件物品是除了手机以外随身性最好的产品;如果这件物品意味着巨大的ARPU值(平均购买力)。那么,我可以说,厂家是守着一座金山,在干苦逼的事情,以福田为例,它的利润率仅为5%左右。
我们希望用户画像前所未有的清晰,而不是现在“85后的城市白领”之类笼统的概念,那么整个基于数据挖掘、洞察、行动的组织架构,将是努力的方向。
最近有一个新闻,李克强总理视察深圳前海微众银行,有一个演示,一个搞物流的兄弟,对着镜头扫了一下自己的头像,征信系统就认定可以放给它3.5万元贷款。这是基于他国外交易信息的大数据分析。李总理敲了“回车键”,批准了这笔贷款。
未来,也许已经近在咫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