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的机遇与前景,专家怎么看?
2015-09-10
近期,东北地区经济增速严重下滑,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甚至忧虑。为了更好地把脉“新东北现象”,为“东北振兴”出谋划策,人民论坛围绕着“新东北现象”的主要原因、东北振兴的机遇与前景、东北走出困境的战略举措等问题,推出面向专家学者的调查问卷。参与调查的专家,有研究经济学的、有研究政府治理的;有东北地区的专家学者,也有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有国内专家,也有海外学者,涵盖范围广泛。到目前为止,已回收了112份专家意见,不少专家不仅参与了问卷调查,还发来了个人研究成果或意见建议……百位著名专家的意见中蕴含着大战略,透露出大智慧,为“东北新兴”提出了不少新思路。
1.针对2014年以来,东北地区经济增速出现严重下滑的“新东北现象”,85.4%受访专家认为“较为严重”,其中30.9%认为“非常严重”,54.5%认为“比较严重”。
2.专家们最忧心的现象依次是,“经济增速下滑明显”(90.1%)、“居民收入增长乏力”(62.3%)、“企业效益下滑明显”(54.5%)、“人口长期净流出”(52.7%)、“基础设施建设落后”(32.7%)。
3.针对导致“新东北现象”的主要原因,得票排序依次是:“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型和重化工类产业比重大,服务业比重低”(76.4%)、“国企改革推进缓慢,民营经济发展迟缓”(74.6%)、“计划经济思维重,政府对市场、企业干涉过多”(67.3%)、“‘原’字号‘老’字号企业多,高科技新兴产业比重低”(65.5%)、“缺乏合理的对外开放格局,周边经济开放条件较差”(34.6%)、“中国经济进入‘三期叠加’的新常态,东北受影响最大”(30.9%)。
4.针对东北发展优势,得票排序如下:“重工业基础良好,可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85.5%)、“土壤肥沃,农业基础好,有利于发展现代化大农业”(61.9%)、“有周边对外开放的基础,可加强对外开放与跨境合作”(61.8%)、“东北高校和科研机构众多,拥有人才、技术优势”(50.9%)、“自然环境优美独特,适宜发展旅游休闲产业”(47.3%)。
5.对东北振兴的信心程度,70.9%受访专家表示有信心,其中“非常有信心”占比“18.2%”、“有信心”占比“52.7%”。另有27.3%选择“一般”,仅有1.8%选择“没信心”,“非常没信心”得票率为零。
6.针对东北走出困境需采取的战略举措,得票排序依次是:“深化国企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和民营经济”(74.6%)、“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61.8%)、“积极营造创新环境,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56.4%)、“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干预,激发市场活力”(52.7%)、“实行优惠政策,吸引优秀人才就业定居”(49.8%)、“对传统工业进行智能化改造,提升装备制造业竞争力”(46.1%)、“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23.6%)”。
二、“东北新兴”的战略机遇
1.中央对于东北振兴的政策支持。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彭刚认为,2014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吹响了东北新一轮振兴的号角,发改委一系列关于东北振兴的措施及规划正在酝酿,东北已经迎来振兴的政策催化期和精准扶植期,必将为其带来更多政策倾斜。
2.“一带一路”战略所带来的发展机遇。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耀提到,推进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统筹国内国际发展两个大局提出来的对外开放大战略,东北地区可以发挥地处东北亚前沿的区位优势,科学谋划互联互通的大通道建设,积极推动优质富余产能走出去,以创新为动力,以园区为载体,带动东北经济尽快走出困境。
3.“中国制造2025”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带来了新机遇新平台。黑龙江省科技经济顾问委员会主任陈永昌指出,“中国制造2025”计划对国际工业发展趋势、我国工业发展情况做出准确客观的分析,并对我国未来十年工业升级发展的战略计划、发展路径、发展步骤做出了顶层设计,是我国未来工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国制造2025”十年和东北振兴新十年时间相吻合,会带来互动互补效应,有利于东北企业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
4.扎实的工业基础。美国学者薛理泰认为,中国大型工程施工的速度冠于全球,速度即来自发达的大型机械工业。全国同类企业大多是当年东北机械工业播下的种子。迄今东北仍然拥有一批关键性的企业,尤其是大型机械工业的企业,既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中国参与国际产能合作的重要支撑。可见,只要振兴东北方略制定得当而且执行有力,东北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力的支撑点,也是指日可待的。
5.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辽宁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崔日明提到,在东北广袤的黑土地上,有着一望无际的森林、丰富的石油和煤炭等资源。铁矿、金矿、钼矿、镍矿和铝土矿等都居全国前列;硼、菱美石、金刚石、滑石、玉石等矿的储量更居全国首位。这些资源能够为大工业发展提供雄厚的基础,创造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东北的青山黑土地是世界三大黑土地之一,非常适于一年一熟的优质农作物的生长,玉米、大豆、高粱、稻谷、小麦等农作物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使其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产地。
6.具有众多科研院校和高水平、经验丰富的技术人才。不少专家指出,东北地区经济发展起步较早,伴随着教育、科研事业发展也较快,具有雄厚的科研力量,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众多,拥有大批专业研究院所,二类以上大学100多家,绝大多数地级城市有理工科高等院校,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专门技术人才资源丰富,这都是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宝贵财富。
7.周边环境近年来正在变得越来越有利。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特聘教授黄靖提出,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与西方国家产生了严重的分歧,促使其战略重心东移,加大了开发远东地区和西伯利亚的力度(如在符拉迪沃斯托克设立了经济特区)。在朝鲜,经济状况有改善的迹象。据韩国中央银行估算,2010年以来朝鲜经济连续四年实现正增长。
8.对外交往具有坚实的人文基础。有专家指出,由于东北有着对外交流的历史传统,以及民族、文化的多样性,非常有利于进行对外投资、贸易。例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有70多万朝鲜族人口,并实行了朝汉双语教育;同时由于历史原因,懂俄语、日语的人也较多。这些都为“一带一路”战略下东北地区与东北亚国家的经贸往来奠定了坚实的人文基础,是不可多得的“软实力”。
三、“东北困局”的破解之道
1.推进国有经济的“布局调整”。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提出,可按照“做优、祛劣、提升中间”的分类思路推进:所谓“做优”,就是把优质企业做大做强。所谓“祛劣”,就是祛除劣质的企业,妥善处理“僵尸企业”。这些“僵尸企业”已经吞噬了并且继续吞噬着大量的宝贵资源,必须以壮士断腕的魄力予以切除;至于中间状态的企业,要提升素质和市场竞争力。
2.发挥比较优势,加快“走出去”步伐。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提出,吉林可向东通过俄罗斯扎鲁比诺港等港口实现借港出海,直达欧洲;向西经内蒙古,通过蒙古国东方省,打通对蒙通道,再联通俄罗斯西伯利亚大铁路,构建沟通俄、蒙、欧的陆海联运通道。黑龙江省可以对接俄远东开发建设,变对内发展的“末梢”为对外开放的“前沿”。辽宁可借助“大连—满洲里—欧洲”东部大通道,不断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3.把东北打造成世界级制造业聚集中心。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孙久文认为,东北地区不能走向服务业转型的道路,制造业服务化也不符合东北的实际,而应当把制造业发展到新的高度,迎接“新硬件时代”。同时,东北的生产性服务业还比较落后,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可成为东北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4.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中国社科院中小企业研究中心主任陈乃醒则认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重点之一,还应当充分利用东北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中小企业。而东北中小企业发展的投资方向,即改造老企业,建设新企业。提高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中小企业,是重振东北中小企业的重要措施。同时,加大中小企业的科技改造,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可以缓解国民经济增速下行的压力,而且不会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
5.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第六产业”。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研究员罗贞礼提出,“第六产业”的本质是将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通过“接二连三”,使原本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变身为综合产业,使农产品增值,让农民和农业产业化企业增收。加快东北地区“第六产业”发展,有利于构建并完善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业产业链,提升比较优势,促进东北地区农业产业化和新行业、新业态的发展;有利于超越地区间行政壁垒限制,激发农民创新创业活力;有利于优化农业产业化规模效益,推动农业发展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的根本转变。
6.治好“心病”,打消畏难情绪。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韩保江认为,要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真正振兴,彻底摆脱东北地区的经济低迷,从根本上讲还是要先治好东北地区各类发展主体“心病”,打消畏难情绪,根除不作为或不想作为的心理,让东北地区的干部和企业家轻装上阵,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的发展积极性。
7.从沿海地区调拨官员前往东北任职。针对东北不少官员对市场功能抱有“欲迎还拒”的心理状态,美国丹佛大学政治系终身教授孙晶提出,中央要像援藏援疆一样建立面向东北的人才对口支援机制,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调拨对发展地方民营经济素有经验的大批官员前往东北各地任职。将发达开放地区的干部,引入到东北的各个行政层次,做市场转型、创新发展思路的启蒙老师。
8.实施大东北经济区一体化协调发展战略。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力臻提出,可参照京津冀协同发展模式,促进东北经济一体化发展,将大东北经济区协调发展作为国家级发展战略。大东北经济协调发展,可以打破行政区经济的界限,形成统一的大市场,提升经济发展速度,进而用市场化手段发展中国最现代的大装备制造业、大农业、大林业和大牧业。
9.要用好金融工具。经济学者易鹏认为,一方面,企业家要更全面地认识资本市场和股权基金,鼓励企业通过各种渠道上市,特别是门槛相对较低的新三板。另一方面,用好金融工具还要充分利用金融的引导作用。东北地区要成立专项的产业基金,针对现有的制造业升级改造提供专项补贴、投资。
10.加强“软实力”建设。美国查普曼大学传播学系教授贾文山认为,如果文化上不能探索、建立现代文明价值,而是停留、徘徊在陈旧落后的过去,任何地方的青壮人口和人才只会失去耐心, 另择高地。振兴东北就是要加强“软实力”建设,建立具有鲜明时代和地方特色、富有现代文明价值内涵的文化体系,打造东北地区与民众在国内国际美好的、普获赞誉的具有开放视野和开拓精神的公共形象。
(执笔:人民论坛记者马静)
责编/周素丽 美编/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