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消费是消费更是传承
2015-09-10陈希琳
陈希琳
说起“文化消费”这个大命题,颇有宏大叙事的意味,但如果你看到热映的电影、座无虚席的音乐会、卖座较好的芭蕾舞表演或者是传统戏剧表演,你就能感觉到文化消费的无所不在,以及蕴藏在其中无穷的消费力和魅力。
从2012年两会开始,文化消费就已经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话题,直到今年两会,这一话题仍然热度不减。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指出,要继续扎实推进文化建设,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从国家发展的角度来说,扩大文化消费,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出发点、也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落脚点。这项有利于个人品格养成、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事业,将如何取得计划单中的成效?
文化消费创造的GDP不可估量
文化消费的潜力巨大。中国5000年的文化连绵不断,虽然历经历史的洗礼,但还是凝成一股文化流传下来,尽管它是无形的,但是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文化艺术又是一个有形的东西。
“像戏剧、书画等都包括在内,它传承的是中国的文化,”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法治诗书画院院长汪国新向《经济》记者表示,文化产业具有广泛的关联度,文化消费的范畴非常广泛。“以年画为例,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你想中国这么多人口,所形成的文化影响有多广泛,如果中国把文化消费这件事情做好,那创造的GDP是不可估量的。”
汪国新表示,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其中,消费就是最重要的一个发力点。如果能以适当的方式激发居民文化消费热情,对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研究员齐勇锋认为,“十三五”时期我国文化消费将出现“井喷式”爆发的局面。“在沿海和大中城市的人均GDP超过20000美元以后,将日益呈现出像当今少数发达国家一样的文化消费‘脱物化’的倾向,对进一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拉动内需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还存在不小差距。在文化消费方面,我国也只达到发达国家文化消费水平的1/3,实际文化消费仅1万多亿元。按照国际标准估算,目前我国文化消费缺口达3万亿元左右。
居民文化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文化消费需求的增强,使得文化消费有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从2013年起,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已经从物质产品消费为主向物质消费和文化消费并举转变,但由于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有待提高,文化消费市场还存在着结构性短缺和过剩并存的问题,一方面好的作品供不应求,另一方面,滥竽充数的作品又严重过剩。对此,齐勇锋表示,一些文化消费产品鱼龙混杂,低俗、媚俗的娱乐化现象屡禁不止,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
由此可见,随着文化需求的提高,一些文化精品和文化新品将受到市场的青睐,多样性、多层次的文化市场格局将渐次形成,而文化消费市场也将进入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的发展轨道。
不消费文化何以传承
对于一些文艺工作者来说,国家倡导文化消费,也说出了他们的心声。全国政协委员、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之子梅葆玖在两会期间向《经济》记者表示,咱们要重视传统文化的含金量,这都是国家独有的瑰宝,要把咱们的传统文化传承起来,把老一辈的艺术不走样地传承下去。“消费的过程本身就是传承的过程。”
汪国新对这一点也非常赞同,没有消费,文化就很难传承下去。“没有消费就会出现文化断裂,现在人们买外国的卡通动漫都是不惜成本的,相比之下,中国的传统文化反而渐行渐远,通常长辈选择什么样的教育,小孩子就会接受什么,如果从小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戏剧、诗词、文学作品等都能耳濡目染,那是非常好的,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传统文化的全盘西化。”他认为,从这个角度来说,每个人都有责任促进文化的传承,“我寄希望于中国的文化产业和文化衍生品,如果拉动起来,对人的道德修养和文化人格的培养都有很大提升。其实,文化也是医药,医生只能医肌体,但文化可以医灵魂。中国这么多人,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创造力,精神文化的消费是无穷尽的。”
“我们接触的不单单是一种文化形态,还是一种文化信仰,这是社会的根基和社会文化的最高点,信仰就是人类前进的目标和灯塔。现在很多人都给孩子取一个外国的名字,有的中国孩子甚至不知道什么叫中文,这是非常可悲的。”汪国新说,在对下一代的教育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现在欧美日韩的文化都是好玩的,但中国的文化传统不是光告诉你怎么好玩、怎么生动活泼,还会教你怎么做人,从小怎么待人接物,怎么处理亲情和邻里关系,教你应该有什么样的志向。”
汪国新认为,在传统文化的消费上,应该把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和传统文化用新的形式展现在孩子面前,把我们的民族作品从电影戏剧变成文化艺术品,使文化产业更具丰富的艺术形式。“这就需要下大功夫,进行大力度投资,甚至包括儿童玩具等都可以变成少年的思想旗帜,这一点法国做得比较好,会针对孩子所处的不同时期、不同的年龄段,给他们不同的艺术品。”
这一点也得到了全国政协委员、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的认同,他向《经济》记者表示,在教育的中间应该加强文化教育的介入,通过介入培养孩子们的文化意识,长大以后才能有可持续的文化创意和文化产品出现。“举个例子,在西方社会,互联网那么蓬勃,流行音乐那么发展,但是它们的交响乐音乐会依然很受市场欢迎,就是因为这些民族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同时培养了孩子们对交响乐的兴趣。咱们的京剧为什么衰退呢?一个当然是因为电视的出现,但另一个也是因为,从小到大就没有对孩子进行京剧的渗透和学习。”
从教育的角度来说,也亟待文化产品的创新。“中国的文化产品整体是比较落后的,使得整个社会缺乏创新意识和想象力。”
文化精品也能卖座
通常,人们喜欢用“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在高雅文化和世俗文化中筑起一道高墙,仿佛世俗文化永远登不上大雅之堂,高雅文化永远和卖座没什么关系。但实际上,这只是一个悖论。
“人需要消费,但人也需要那些很高雅的东西、很纯粹的经典。实际上只要社会的欣赏水平提高了,经典的东西也能卖座,你看俄罗斯的芭蕾舞剧《天鹅湖》门票是很贵的,但是场场爆满。”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向《经济》记者表示。
但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可以看出,好的文化艺术产品总是很少,新鲜的文化消费形式也并不多见。那么在文化消费这个大命题下,什么样的文化产品才符合时代潮流和百姓需求?
在冯骥才看来,好作品有3个标准。一是能深邃地反映这个时代;二是必须要有创造性;三是要有广泛的影响力,能感动人民的心灵。
作为书画大家的汪国新,谈及文化精品和文化畅销品时也表示,好的作品需要有大国意识,要能够站在时代背景下,要有高尚的格调和境界,要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认可和高端艺术人士的认同。“现在我们在组织全国的艺术家共同创作法治中国3000年,把中国的法治建设用美术作品展现出来。”
汪国新说,好作品真正得到百姓的认可还需要国家的引导。“政府要真正从法律和法治层面上认识到,文化不是一个谋利的产业,而是帮助国家稳固根基的事业,不能急功近利,倡导全民消费,不能把1块钱的东西卖到100块钱,文化产业也可以靠数量赚钱,把有利于人民福祉的东西推出来,提升整个社会的文化人格。”
“还是要有一块自留地,国家专门批一些创意产业园,设立专项促进文化消费的资金,让消费和惠民政策结合起来,企业就会有积极性,从而形成拉动消费的长效机制;同时,完善法制保障体系,不要过分注重增长数据,合理调配产业结构,重点拉动文化消费,以保证产业长久稳定发展。”汪国新表示,相关部门也需要研读时代的变化趋势,用最能被接受的形式,把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壮大起来,要加大文化消费理念和习惯的培育力度,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消费氛围,引导消费者养成健康有益的业余文化爱好和消费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