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英烈李敏与恋人王甸的故事
2015-09-10薛鲁光
薛鲁光
四明山又名句(音gōu)余山,分布在宁波市西部的余姚、鄞州西南和奉化。在层峦叠嶂、山险岭深的四明山麓,群山环抱着一条狭长的溪谷——鄞县樟村。在腥风血雨的民族解放的战争年代,这里是敌我双方反复拉锯的战场。
“四明山革命烈士纪念馆”就坐落在苍松翠柏之间,其间矗立一座雄伟庄严的白塔,这就是“四明山革命烈士纪念塔”。纪念馆落成后好几年,每年清明,工作人员总会收到从云南寄来的一张给“李敏”的卡片,寄信人还委托老馆长崔春利在李敏墓碑前焚烧卡片。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寄信人是谁?而李敏是怎样一个人呢?
陵园第二排居中的位置有一位年轻帅气的女子照片。她,一头齐耳短发,清秀、白皙的鹅蛋形圆脸,眼睫毛下扑闪着一双乌黑发亮的眼睛。她,就是李敏烈士。她把自己年仅21岁的生命献给了四明山,与其他156位革命烈士一起长眠于此。
1924年1月30日,李敏出生于浙江省镇海县小港乡青峙李隘村——一个背山临海的村庄,它的对岸就是星罗棋布的舟山群岛,风景秀丽。李敏原名李雅琴,12岁那年,她跟着母亲到日本人办的纱厂当童工。每天干活12小时,还经常遭受日本人、工头的辱骂与殴打。两年半苦难的童工生活使阶级仇、民族恨的种子在李敏的心田里逐渐萌发。
1937年,父母把上代遗留下的仅有的一小块山地变卖后作为学费,李敏终于重新进入家乡的延陵小学读四年级。李敏纯洁、热情、好学,富有正义感。对于在上海日本纱厂做童工的经历,李敏记忆犹新,听了《长征》的故事后,受到极大的鼓舞,她感到有这样英勇顽强的军队,中国就不会亡。地理课上,她听了对延安的介绍,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向延安。在学校的宣传队中,有她嘹亮激昂的歌声;在墙报上,有她“联合起来,一致抗日”的豪言;在家境比她更穷困的儿童身上,有她赠送的旧衣服。李敏出色的表现,赢得党组织的赞许。
1942年春,她被介绍到长山桥方沿小学教书,这所学校也是地下党设置的情报联络点。8月间,李敏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春,李敏接任中共樟水区区委书记。她奔走许家等村,挨家挨户动员群众参加革命。李敏与工作队一起深入蜜岩,分析研究情况,很快打开局面,发展了党员,建立了党支部。为了做好后勤供应工作,李敏多次发动妇女及高年级女学生做军鞋慰问三五支队。她又发动妇女做军鞋、献鸡蛋去慰问观顶岗镬底里战地医院的伤员。在李敏努力下,鄞江新区的局面逐渐打开。
1944年2月21日,国民党“浙保”二团从杖锡乡李家坑村翻山偷袭。当时,李敏正在后隆陈贵清家里。一个妇女急忙跑来告诉她,叫她赶快躲避,但已经来不及了。李敏装作乡村姑娘,顺手拿起一只鞋底纳起来。还没等她纳上几针,五六个穿便衣的敌人已跑到面前,用枪口对准她的胸膛,大声吆喝。顽军营长见抓到了李敏,如获珍宝,连忙审问。
“你叫李敏,搞民运工作的吗?”
“知道了还问什么!”李敏大声回答。
“这样说来,你对这里的情况很熟悉。有多少共产党员?多少武装?快说!”
“共产党员就是我一个,别的什么也不告诉你!”
顽军营长忍住气,和缓了一下口气,接着又说:“你年纪轻轻,又长得漂亮,要为自己的前途想一想,硬到底是没有好处的!到底有多少共产党员,快点说呀!”
“共产党员遍地都是!整个四明山区除了汉奸卖国贼,都拥护共产党!”
顽军营长火冒三丈,恶狠狠地说:“限你十分钟,再不说,就叫你吃刺刀!”
李敏毫不畏惧地回答:“共产党员是不怕死的,要命有一条,要口供,半句也没有!”
面对无畏的共产党员,敌人只好暂时罢休,把李敏关在崔述阳家中。不一会,崔岙自卫队中队长老石匠的老婆也被押进来与李敏关在一起。李敏唯恐她经不起敌人的诱逼,就对她说:“我们情愿牺牲自己,也千万不要讲害人的话。牙齿咬一咬,许多人性命就保住了。”石匠的老婆听了她的话,也在敌人面前显示了一个革命群众可贵的坚强品质。
当天下午4时左右,天色阴沉,寒风怒啸。敌人竟将李敏等三人剥去外衣,仅留一件衬衣和一条短裤,押到樟村街十字路上,绑在还未造好的店屋的木柱子上。旁边站着一群满脸横肉、紧握刺刀的刽子手杀气腾腾。顽军头目满以为以死相逼,不怕李敏不招,他恶狠狠地逼问:“嘿,你到底说不说?现在说出来还来得及!”
“要杀就杀,要我说出来办不到!杀了我一个,会有千千万万人站出来!”李敏斩钉截铁地回答。顽军头目夺过刺刀,向李敏的心胸刺去。李敏等被害后,敌人出告示,规定五天内不准任何人收尸埋葬。可是第二天晚上,群众就把烈士的遗体偷运出来装棺入殓,葬在鄞江与章水交界的山边上。
“李敏你的牺牲像闪电一样闪击着每个人的心反动派把你刺了二十几下你鲜红的血从创口喷出淹没破碎的衬衫蜿蜒流向湿汪汪的地上反动派在每刀上寄托着贪婪的希望——要你口供和投降你宁死不屈用你最后的一口气喊出:‘中华民族解放!’然后镇静地、悲壮地闭上了眼。”这首悼念李敏烈士的诗,发表于1944年4月20日《新浙东报》上,作者是王甸,正是本文开头提到的委托四明山烈士陵园为李敏上坟的人。
当年,在李敏牺牲6天后,时任凤岙区区委书记的王甸听到噩耗,朝樟村狂奔,脚下这条由鹅卵石铺就的山路,他和李敏不知道走过多少次。心如刀绞的王甸,与几个青年山民抬来了一口棺材,拿起山锄、铁镐,动手挖掘。大家铲去一层表土上的冰渣,王甸亟不可待地俯下身去,伸开十个指头,往外扒土。他轻轻地拂去她身上的泥土,已泣不成声。随后,他取出随身带着的一把剪刀,剪下一绺青丝,用红丝线扎好,夹进自己的本子里;又从腰间取下短枪,将一方包枪的红绸布盖在了李敏的胸前。他的滴滴泪珠,洒落在红绸布上。
王甸和李敏有着共同的信仰和追求,在开辟革命根据地、发动群众抗日的工作中建立了革命友谊。王甸还是李敏的入党介绍人。他俩不仅是战友,还是恋人,只是在那动蕩时期,他俩都还来不及表达对对方的爱慕,李敏就牺牲了。直到1945年,王甸从余姚海边上船,随部队渡海半月直抵山东半岛,途经东海之时,才将这一缕寄托无限哀思的青丝撒入了大海。
上个世纪80年代,王甸两度回到樟村,在革命烈士陵园,在李敏烈士陈列室,哭泣不已。最后,他在随身带的笔记本上写下了悼文:“面向死亡,我们仰天大笑,我们像士敏土(指混凝土——笔者注)一样坚强!愿共勉之,介绍人甸。”写完了,他撕下纸片,划上一根火柴,让它燃烧在李敏的灵前。这句铿锵誓言,成为李敏的墓志铭。那一年,王甸还专门到宁波江东看望李敏的妈妈王娇香老人。他拉着老人的手,泣不成声,当场吟诵他写的催人泪下的诗。如果不是这场惨无人道的战争,他和李敏的爱情之花一定能结成婚姻之果,然而战场无情,此刻李敏与他阴阳两隔:
“妈妈,40年来,我还是第一次见到你。女儿长得多么像你呵!一个含笑的侧影,墙上,挂着一幅放大了的女儿的照片,围着黑色的纱幔,那是她从樟村带来给我的,我羞涩地吻过,底片上印着泪痕。40年了,我们相聚,相别,女儿永远是这么一个笑容,留在人间。临别那天,山上正下着大雪,我送给她一首短诗,也是这么倔强而稚气地一笑,直到我用包枪的红布盖在她胸前。妈妈,你不认识我,但听过我的名字,你知道我和你女儿生前,是一个游击队里的同志。妈妈,对着一个陌生而多情的60岁的老人,你能叫一声孩子吗?会的,我相信,在你心里。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首由王甸写的《妈妈》一诗在中国极具权威的诗歌杂志《诗刊》中刊登了。
新中国成立后,王甸担任云南日报总编辑、云南省委宣传部部长等要职,一直在党的宣传战线上工作。如今,耄耋之年的他在昆明颐养晚年。他深情地说:“李敏朴素、纯洁,有着坚定的革命理想,她牺牲时只有21岁,无愧于革命,无愧于国家。”
(责任编辑 魏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