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志荣:打造黄土高原上的二维码
2015-09-10陈雅萍
陈雅萍
甘肃定西称钩驿镇,在地图上是位于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小点。它所在的安定区是国家级的贫困县,经济落后,也没有什么知名的旅游景点。对于很多人来说,这里是一个偏远陌生的地方,更很少有外来客商去那里投资经商。
自2012年以来,台商廖志荣先生扎根在这个海拔1920米的黄土高原小山村—平安村,教农民们了解各种新知识,运用科技与文创的力量去拉动村庄的地域知名度,进而增强了当地农作物对接市场销售的环节,增加农民创收的机会,以期留住村里的年轻人在家乡奋斗,让乡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得以改善。与此同时,廖志荣也希望通过地景艺术作品的空拍,让村民知道自己家乡的美丽,更加爱护环境,维持村庄最淳朴美好的一面,以促进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
廖志荣,一个过去30年里始终生活在台北大都会的文创策展人,为什么甘愿在偏远的黄土地上扎根两年多?
从北京到兰州,从兰州到定西,再从定西出发,又经过将近一个小时崎岖不平的黄土路,记者长途跋涉,前往廖志荣先生所在的平安村。在当地的一所小学里,我们见到了故事的主人公——廖志荣,他带着一副金丝边眼镜,皮肤白皙,文质彬彬,看起来就像是一个写字楼里的白领。当我们感慨路不太好走时,他却笑着说自己早已乐在其中:“路不好走,但是可以慢慢欣赏整个黄土高原旱梯田的景色喔,它一年四季的景色是不一样的,当你边走边欣赏时,不知不觉就到这个村子里来啦。”
两年前,廖志荣经营着一家农产品公司,到处在为公司寻找合适的原料供应地。“刚开始我对黄土高原也不是很熟悉,我透过网络查到黄土高原是整个中国小杂粮最主要的产区,不仅是质量好,种类也蛮多,所以我在2012年专门过来考察。”
在这里,廖志荣遇见了一个改变他命运的人,定西的农民大叔王有。王大叔60多岁了,是土生土长的定西人,年轻时在外面工作,退休后回到了故乡。听说村里来了远方的客人,王大叔就把廖志荣接到家中,摆出了拿手的农家菜,其中,胡麻油做的大饼让廖志荣赞不绝口。王大叔说:“山区人嘛,好客!以前,也没有台湾的朋友到这边,他是第一个!”廖志荣发现,胡麻油很特别,尤其那个香气是他在台湾从来没有吃过的。王大叔告诉他,这就是自己种、自己压榨的胡麻油,营养价值也非常高,可就是没人推广它。在村子里待了几天后,廖志荣说,“我想把你们这边的小杂粮推出去,不但走出甘肃,还要走向世界。”也许是因为在外面见过了世面,王大叔对于新鲜事物接受得很快,他觉得,眼前的这个台湾商人可能会给村里带来不一样的变化。
回到北京之后,廖志荣开始更多地了解黄土高原。看的越多,他对那片土地就越有感情。他发现,自己的心再也离不开那个遥远的乡村了。“其实黄土高原出产的小杂粮是城市里的人非常需要的健康养生的食物来源,当地农民都是自己种自己吃的,如果能推广出去,就是帮助农村更好地创造财富的方式。”于是,廖志荣收拾行囊,再一次来到了平安村。而这一次,他选择住了下来。
人们好奇一个从小在台北都市里长大的人,如何能够适应甘肃贫困农村的生活呢?廖志荣说,这里的生活方式反而更值得推崇。由于这里没有条件优越的大宾馆,廖志荣就吃住在农民家里面,“和农民一起打交道,要接地气,才能做成事。”由于甘肃定西是非常缺水的地区,廖志荣来到这里后也开始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到这里后我就不洗澡了!第一次来时王大叔很礼貌,给我端来一小盆水,就一公分高,让我洗漱,这对我来讲是个挑战。以我们平常的生活习惯,刷牙洗脸可能都不够。后来我知道,这里用水都是老天爷的恩赐,只有下雨、下雪才能储存起来,这里的人对水是很珍视的,而我们原来的生活方式太浪费了,水龙头一转水就来了。所以如何最小地占用资源,是我们应该思考的。”
除了这些思考,廖志荣发现,平安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西北农村,除了农作物之外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如何能够把平安村的名气打响,在市场上赢得更多的关注呢?在这里过年的时候,他突然灵机一动,想到了二维码的概念。“农民其实就是最传统的低头族,面朝黄土背朝天。而现代城市人都喜欢玩手机,也是现代低头族。这两种生活形态不一样的人是不是可以透过二维码的概念串起来?现代人都喜欢玩手机,看见二维码就想去扫一扫。我们村子是不是也可以农作物耕种的时候就把二维码种起来,然后利用无人机在高空拍摄下来,把这个二维码生长的画面放到网路上,现代低头族们就可以看到照片然后扫一扫,看看这个二维码代表的意义是什么。”
的确,二维码看起来就像是一个正方形里的小迷宫。用手机或者其他的设备扫描二维码,通过识别条码的长度和宽度中所记载的二进制数据,就可以获取其中所包含的信息。可以是文字、图片,也可以是网络链接。透过一个小小的二维码,把都市人的现代生活与黄土高原上的传统乡村连在了一起。庄稼地也变得高科技了起来,这成为了廖志荣心目中的地景艺术。
有了这个想法,廖志荣便和王大叔商量了起来。虽然这之前王大叔并不知道什么是二维码。可是一听有新点子帮助家乡推广农业,王大叔全力支持。点子虽然好,可是对于这个偏远的小乡村来说,二维码是什么东西?农民们根本摸不着头脑。为了打消村民们的疑虑,王大叔自己当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把家里的十几亩地交到了这位台湾商人的手上。就这样,王大叔成了廖志荣的合伙人,一起在平安村的土地上轰轰烈烈地种起了形状各异的农田。慢慢地,王大叔的亲戚朋友也开始有些心动,种植二维码农田的人家扩大到了十几户。
走在古老村子里,聆听着廖志荣的成长故事,别有一番滋味。他说,自己从小在台湾的农村长大,对农村很有感情。念书时,他专攻人工智能研究,学校毕业后从事地铁工程与卫星电话科技工作,2002年投入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用科技创新文化。当2012年爱上黄土高原这片土地后,他决定用科技与文化创意思维,投入当地农业的发展。
这些年来,由于村子里的很多青壮年去城市里打工,留守在家中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廖志荣和他的伙伴们购买了几台农机,帮助村里的人重新翻种了土地。当地的农民很开心,他们说,平常地要一个礼拜才能翻完,但是农机进来后,一个下午就翻完了,荒地的情况就不会再有了。
“台湾的民众对养生概念比较熟悉,但过去产品比较少,因为台湾不生产这些作物,像胡麻、苦荞、青稞、燕麦等,如果把这些农产品销售到台湾去,也让台湾民众享受到这么好的食物该多好。”廖志荣说,“当然,我们不是只在做单纯的买卖,还必须把地方的文化元素发掘出来,然后到台湾去宣传。让他们知道黄土高原并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这里没有污染,很绿色很原生态,用最传统的方式在耕作农作物,让他们无形中更有信心。”在廖志荣的商业版图当中,黄土高原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不光是在甘肃,在山西,他也建立了相应的基地。河北有人听说了他的点子之后也邀请他去当地发展创意农业。未来他希望这里变成观光农业景点,让城市里的人们来这里旅游,也可以在网路上认养农田,将二维码做成他们的名字、生日或者其他有纪念意义的内容,还可以吸引企业在这里打广告,而这将是最有生命力的一块广告牌。“当种田这件事情有一个概念和创意的时候,无形价值就体现出来了。”廖志荣说。
2014年6月,《高度·看见》首届两岸农业生态地景艺术节在平安村正式启动。台湾中华两岸文创园区发展协会吴世祥副会长专程从台湾赶来,向平安村农民王有颁发了“最佳贡献奖”,并邀请他参加2015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之旅中国馆“希望的田野,生命的源泉”主题展。吴世祥指出: 该协会近年来愈加关注两岸农业、旅游休憩以及养生养老领域的开发与创新,该协会会员、策展人廖志荣已经在偏远的黄土高原扎根两年多,与当地农民建立了深厚感情,希望他将台湾文化创意的理念与大陆传统农业相结合,探索出一个农业文创新模式。
廖志荣带领大家走到田间地头,共同完成了一块区域的植物二维码创作,这个植物二维码所体现的内容就是—“希望的田野,生命的源泉”。他介绍说,他准备打造50亩土地的地景艺术作品,然后借助无人机将农作物的生长情况进行空中拍照与录像,再将植物二维码的照片与视频放在互联网上、并同步更新画面,让海内外网友可以即时观看这些震撼的地景作品、享受二维码讯息成长过程的乐趣;同时,相关作品素材还会完成纪录片的制作。定西市旅游局局长陆文军总结说,“透过新技术的运用,可以让村民们感受到科技的力量;通过空拍照片看到自己村庄的美景,让村民们增加对家乡的自豪感、爱护周遭环境,这里将成为定西美丽乡村的新典范、当地乡村旅游的新亮点!”
记者跟着廖志荣一起来到了他的二维码农田。只见一亩大小的土地上,绿色的植物不规则地分布着,在这片二维码农田种的是燕麦。廖志荣介绍说,种二维码农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每块二维码需要一亩地的面积,所以要有精密的图纸和严格的实施,像这片燕麦田画在图纸上就需要625个格子,然后农民凭着图纸播种。“每个时间点不一样,刚出苗是绿色的,开花之后是白色的或是紫色的,秋收时又是一片金黄色的。表现出来的画面是变化万千的,这样的二维码也是有生命的。”
谈及自己深耕大陆西北地区的初心,廖志荣说,“甘肃,在过去是丝路经济的通道,但仅仅是将中原地区的商品西运的通道而已。而今,甘肃地区农业、畜牧业已经具备高度生产价值与经济价值。当地所生产的产品,基于地域环境的因素,更加适合出口到中亚、西亚市场,成为现代‘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最强而有力的黏性基因。定西市是甘肃省下辖的地级市,距兰州市仅9 8公里,与关中—天水经济区和兰白都市经济圈毗邻。他希望用自己的践行来鼓励更多创业家、新农人来到甘肃地区发展农业,因为在这利好的环境下,可以预见到黄土高原上所散发出的金黄色的美好前景。”
看着心爱的田野,廖志荣脸上浮现出由衷的欣喜。他说,这个二维码的内容是“希望的田野,生命的源泉”。而廖志荣这位来自台湾的80后,在甘肃的大地上找到了自己的梦想和希望,他就像这西北大地上摇曳的胡麻一样,正在开出最艳丽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