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忘却的抗战记忆
2015-09-10李红
李红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组织“文化中国·2015海外华文媒体云南行”暨第五期中央媒体“走基层·侨乡行”,展开了首次在云南重走南侨机工之路的活动。
连日来,参加“华侨与抗战(云南)座谈会”座谈会、拜谒抗战纪念碑、观看南洋机工子女表演的舞台剧、参观抗战纪念馆和滇缅公路咽喉要道惠通桥等活动接连不断,30多位海外华文媒体负责人以及中央媒体的记者们被爱国华侨青年支援抗战的真实故事、南侨机工走过的道路以及一张张历史照片、一件件文物深深打动,热泪盈眶,沉浸在缅怀中。
在“华侨与抗战(云南)座谈会”上,云南省侨办负责人、南洋机工子女代表、飞虎队老兵、专家学者向海外华文媒体及中央媒体的记者们介绍了南洋华侨机工的抗日壮举以及华侨华人在抗战中的历史贡献。专家介绍,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寇开始猖狂入侵中国,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海外侨胞空前团结起来,世界各地的爱国侨胞组织的抗日运动呈现风起云涌之势。
据统计,抗战期间,海外涌现出包括“全欧华侨抗日救国联合会”等在内的约3500多个爱国华侨抗日组织和华侨团体。在南洋的爱国侨胞也纷纷组织了华侨抗日团体,1938年10月10日,新加坡大实业家陈嘉庚、菲律宾银行家李清泉、印尼实业家张希泉等共同在新加坡召开了由南洋45埠168名华侨代表参加的大会,成立了“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大会推举陈嘉庚为主席,很快总会下面汇聚了一批仁人志士、社会精英。南侨总会除了组织为抗战捐款捐物等活动以外,更主要的是招募和组织了大量南侨机工回国抗日。
1938年10月,中国东南的海陆交通都被日军切断,新开辟的滇缅公路成为运输国际援华物资的主要通道,时称“抗战输血管”。由于汽车司机和修理工在国内奇缺,应国内抗战需求,“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号召南洋机工回国为抗日服务,南洋华侨社团不仅完成了从发布信息、动员、招募、培训、协调,到运送南洋机工从马来西亚槟城,或新加坡集中出发回国,还顺利进行了筹集经费,与当时英国殖民统治下的马来西亚政府进行协调等工作。从19 39年2月至9月,南洋华侨机工分15批回国,共3192人,加上从世界其他国家回国的爱国华侨,南侨机工总数超过3260人。在第二批华侨机工回中国的时候,陈嘉庚召开机工会议,他说,“我们南洋是中国抗战的后方的后方。”南洋华侨机工回国后,大部分在云南滇缅公路上从事抢运抗战物资工作,用鲜血和生命保证了滇缅公路的畅通,为打败日本侵略者作出了重要贡献。
爱国抗日的华侨团体还在为抗日捐款、捐献军需物质等方面作出很大贡献,早在1932年12·8事件爆发后,驻上海的19路军在爱国将领蔡廷锴和蒋光鼐指挥下,奋起抵抗日寇。海外侨胞得到消息后欢欣鼓舞,纷纷捐款给19路军,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侨胞短短几个月就捐款给19路军军费10多万,相当于当时国币100万元。菲律宾华侨捐款300万,购买了15架飞机,命名为菲律宾华侨飞机队,东南亚国家一些中小县城的华侨妇女也捐款购买妇女号飞机,送给祖(籍)国。另外,美国侨团给19路军寄去20万美元。据统计,抗战期间,海外侨胞捐款人数达到400万,相当于当时世界华人华侨总数的一半,捐款达到13亿元,相当于当时国币几十亿元。爱国侨胞还向国内无偿捐献了大批战需物资,如坦克、汽车、衣物、药品等,支援祖国抗战。此外,以抗日为主要内容的报刊在海外不断问世,而且当时无论何种党派的华文报刊都放下不同的政见,团结一心,报道抗战消息,发表评论,呼吁海外侨胞一致抗日。海外华侨华人还开展了自发抵制日货运动,侨商不经营日货,不为日本侵略者服务。
国难当头,华侨救国团体携起手来共谋抗日救国大计,将千百万华侨华人组织起来,通过办报、演出、演讲,以及捐款捐物、回国参战等各种方式参与抗日运动。在座谈会上,专家表示,南洋华侨社团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侨社有效的动员机制和组织能力,反映出整个南洋侨社乃至世界各地侨社对中国抗战的重要贡献。
在昆明南侨机工抗战纪念馆,馆员向记者们讲述了一个个南桥机工回国抗战的感人故事。当1939年陈嘉庚领导的南侨总会发出招募华侨机工回国效力的号召后,怀着满腔爱国热情的南洋华侨青年纷纷踊跃报名,槟城华侨筹赈会妇女部职员白雪娇担心家人不同意,瞒着双亲,化名施夏圭参加机工队回国抗日。临行前,她留给父母一封告别信,后来登载于1939年5月19日《光华日报》新闻版。信中说:“家是我所恋的,双亲弟妹是我所爱的,但是破碎的祖(藉)国,更是我所怀念热爱的...”“ 此去虽然千山万水,未卜安危,但是,以有用之躯,在有用之日,尤其是在祖(藉)国危难的时刻,正是青年奋发效力的时机。”华侨青年李月美为了参加南侨机工队,女扮男装,直到翻车受伤后才被发现。海内外媒体盛赞她为“当代花木兰”。何香凝女士专门题赠“巾帼英雄”的锦旗,表彰她的爱国行动。
据介绍,当时回国的3200多名南侨机工中,既有汽车司机,也有富家子弟、外国公司的高级工程师、大学生等,为了抗日救国,他们义无反顾地离别亲人,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共赴国难。从1939年到1942年5月,南侨机工在滇缅公路上共运回各类军需物资45万多吨,他们用青春、热血和生命为中国抗战的胜利做出了贡献。据统计,在抗战期间,3000多名南侨机工中因为车祸、疾病、塌方、日机轰炸、被日军残杀、失踪等献出了生命的人数达1/3,回到南洋的占1/3,由于种种原因留在国内的也有1/3。云南省侨办负责人介绍,截止到目前为止,南侨机工尚健在12人,其中国内7人,国外5人,都已经在95岁高龄以上。
南侨机工回国服务后,他们的家人作出了较大的牺牲。南侨机工林春材是拥有两个橡胶园、两个珠宝店老板的独生子。他报名时年仅16岁,当时招募南侨机工的年龄要求在20岁到40岁之间,为了回国参加抗战,他瞒报年龄加入南侨机工队,新中国成立后留在保山工作,到20世纪90年代初去世,没有能够回去继承家庭的遗产和赡养父母。有一位来自新加坡的机工失踪后,他的母亲一直等到102岁,盼望儿子回家,但到临终也没有等到。
已经70多岁的南侨机工后代陈金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她的父亲陈建文是1939年3月从马来西亚回国参加抗战的,属于第三批南侨机工。父亲在世时曾经回忆道,滇缅公路全长1146公里,崎岖艰险难行,南桥机工随时面临着包括疟疾、险路、日机轰炸等在内的危险,但为了抢运抗战物资,他们没有退缩,日日夜夜奔波在滇缅公路上,稍不注意,汽车就可能翻入沟崖。早上一起出车的工友们,到晚上收车的时候就没有那么多人了。有一次她父亲开车在半路上抛锚了,由于他们都随车带有一套行李,她父亲靠着行李在车上呆了好几天,冒着敌机在上面轰炸的危险,终于等来了救援。她父亲对她说,当时想的是,既然义无反顾回国抗战,就一定要等到抗战胜利。抗战结束后,陈金莲的父亲陈建文由于错过了回去的轮船,最终留在国内,但马来西亚的家人对他无比牵挂。陈金莲含着热泪告诉记者,她的父亲归国时30多岁,已经有4个孩子。在她父亲回国参加抗战一年多的时间,在马来西亚的妻子因病去世了,仅仅靠16岁的大姐抚养三个弟妹生活。抗战结束后,每次机工回国,当地华侨报纸都会登消息,她的大姐就带着弟妹到码头去等待,每次早早到码头,一直等到码头的人走完了,还没有见到爸爸。姐弟几个人就抱头痛哭。后来这件事情成为陈金莲父亲一生中最内疚的事情。
当年和南侨机工一样告别海外舒适温暖的家庭,回到祖国抗战的华侨还有很多,他们有的参加战地服务团、华侨记者团、华侨救护队、慰劳抗日将士队,还有的华侨青年奔赴延安,参加了八路军和新四军。当时在主持南方工作的周恩来的号召下,在南洋的戴子良、关闻生、黄事安、黄伯才等相继成立了惠侨救国总会,号召华侨青年参战,以人力、物力援助东江游击队,组织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投入抗日运动。华侨后代徐宏基的父亲徐新准也是这样的爱国南洋华侨青年。徐宏基回忆起父亲的经历说,他父亲徐新准于19 39年从马来西亚罗浮回到中国,他们这一批机工回国前,是和当时中国共产党驻南洋联络人员、一位药房经理联系的。他们从马来西亚出发到香港。19 39年,宋庆龄、廖承志在香港接见了他们,希望他们把一批海外侨胞捐赠给祖(藉)国的药品、抗日军需物资运送到延安。他们接受任务后,先把物品运到越南,然后通过广西、贵州、四川,进入延安,因为当时抗日物资不但有运到国统区的,还有运到共管区的。他父亲到延安后,先后给中央领导人周恩来、董必武开过车,后来到八路军重庆办事处开车。徐宏基说,皖南事变后,他父亲随西南联营社到昆明,解放后一直在昆明市公共汽车公司开车。
在云南昆明盘龙区老干部局礼堂,一场特殊的演出吸引了观众们的注意。女声独唱《告别南洋》、舞台剧《南洋机工—永远的丰碑》台上白发苍苍的演员们认真、投入地表演了爱国南洋华侨们自愿放弃海外优越的生活条件、离别亲人,回国支援抗日救国的、催人泪下的故事。这些演员都是云南省南侨机工暨眷属联谊会的会员,他们全都是云南省南侨机工的后代,其中年龄最大的已经75岁了。云南省南侨机工暨眷属联谊会会员们告诉记者,为了纪念父辈们的爱国精神,联谊会每年都组织讲座、宣讲、演出等纪念活动。
近年来,海内外对南侨机工的各种慰问和纪念活动从未间断。国侨办从2006年开始为健在的南侨机工每人每月补助2000元生活补助费。从2009年开始对生活困难的南洋华侨机工遗孀按照每月500元以上的标准给予生活补助。
为了表彰南侨机工抗日救国的历史功绩,19 89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在纪念南侨机工回国抗战50周年之际,在滇缅公路的起点——昆明西山森林公园建造了“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纪念碑碑身用汉白玉石砌成,碑前两层台阶都是7级,象征“七七抗战”;碑的上端雕有“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荣誉纪念章”,四条墨石横带象征当年4万同胞齐心抗日;碑面镌刻有“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11个金色大字,碑身的两侧砌成两面旗帜形状,象征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旗帜上雕刻3个七七纪念章,代表着回国抗日的3000多名南侨机工;碑身高9米,碑座高3米,体现着九三胜利节;碑座的正面刻着4个大字“赤子功勋”,表达对南侨机工和海外华侨为祖(藉)国抗日战争作出贡献的高度赞誉。
如今,这座矗立在苍松翠柏之间的纪念碑是人们缅怀南侨机工抗日先烈英魂的所在,前去吊唁的民众络绎不绝。海外华文媒体负责人代表表示,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历史。南洋华侨机工的英勇事迹,是海外赤子热血报国的见证。为了更好地缅怀先烈,海外华文媒体有责任把南侨机工的抗日历史挖掘报道出来。《英国华商报》社长陈晓轩说,华侨华人与祖(藉)国的心连在一起,与祖(藉)国的命运息息相关,将通过这次华媒云南行,展开云南系列的纪念抗战报道,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海外的炎黄子孙也没有忘记南侨机工的历史功勋,南洋华侨捐款在新加坡孙中山纪念馆内、马来西亚吉隆坡、槟城、柔佛等地先后建立纪念碑4座,纪念塑像2处。
南侨机工的后代徐宏基对记者说,父辈的抗战经历用事实说明了日军侵华的事实,绝不能让历史悲剧重演。日本右翼分子妄图篡改和否定二战中日军侵华的事实是不能得逞的,绝不允许军国主义和法西斯复活。
研究南侨机工历史的专家表示,抗战期间,海外华侨华人与祖(籍)国同呼吸、共命运,为打败日本侵略者、为祖(藉)国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特殊的贡献。他们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用自己的爱国奉献精神写下的光辉篇章将永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