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坛领袖的外语“秀”

2015-09-10苗中泉

决策 2015年6期
关键词:朱镕基流利场合

苗中泉

政坛领袖在适宜的场合讲外语,很大程度上是一项加分的政治策略,能够拉近心理距离,增加文化认同,彰显领袖的自信、开放与诚意。

国家领导人在公开场合说外语,从让人新奇渐渐成为新闻联播里的常态。这种喜闻乐见的表达和沟通,被大家称为“政坛领袖的外语秀”。其实领导们“秀”的不单是外语,更多展现的是独领风骚的领导魅力。

外国领袖的“中文秀”

在国际舞台上,“外语”一词绝不仅仅指的是英语。中国人比较熟悉的外国政要中,能够说一口流利汉语的领袖大有人在。比如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大学期间学习的专业为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学,并曾接受专门的普通话训练,因此,他那流利的普通话可算是西方国家领导人中绝无仅有。2007年,在悉尼亚太经合峰会的一次午餐会上,他以熟练的汉语发表餐前演说,博得中国代表团的阵阵掌声,随后他直接与胡锦涛用汉语交谈达半个小时,获邀出席北京奥运会。2008年他到访中国时,曾在北京大学发表中文演讲,颇受中国舆论好评。他甚至在新浪网开通了个人中文微博,并以中国的习惯自称为“老陆”。

另一个在中国以汉语发表公开演讲的外国政要是韩国总统朴槿惠。与陆克文不同,朴槿惠的中文乃是自学,她曾在自传中提到“时常带汉语磁带,一有时间就学习汉语”。2013年访华期间,朴槿惠在清华大学发表中文演讲,被两国媒体认为将对中韩关系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刚刚去世的新加坡领导人李光耀,尽管曾经在新加坡大力推行“去华语化”教育改革,但是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以及由此必然带来的世界政治经济影响力的大幅增长,他终于意识到汉语的重要性,并自述“勤能补拙,现在已经能够以汉语进行演讲”。李光耀之子、新加坡现任总理李显龙,则不仅能讲中文,而且自称注意语言规范,每天坚持看中文报纸和中文网站。2004年,时任新加坡副总理的他访问上海,曾在中文演讲中称赞“住在上海很舒服,生活水平很高”。2012年到访天津时,他在中新生态城内种下一棵象征合作和友谊的云杉树,并用中文叮嘱“别忘浇水”。

还有一个堪称地道中国通的外国政要乃是哈萨克斯坦现任总理马西莫夫。马西莫夫曾分别在北京语言学院和武汉大学留学,精通英语、汉语、俄语、哈萨克语和阿拉伯语,2008年以总理身份出席海南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时,他以中文演说赢得美誉。在2014年第四届中国—亚欧博览会开幕式上,马西莫夫更是以全程中文完成演讲,震惊了与会的所有嘉宾。

中国总理“外语秀”

最近一段时间,被赞称为“超级推销员”的李克强总理不间断地在全球各地“推销”强大的中国制造,所到之处,刮起一阵强大的国际经贸合作旋风,为久陷滞涨泥潭的世界经济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总理引起世界瞩目的还有他那流利的英文。

在李克强的出访行程中,外语对话成为各大外媒追逐的亮点。从2012年到俄罗斯,2013年到印度,2014年到埃塞俄比亚,总理的外语说得谈笑风生,被评价为:“展现了中国领导人更加开放、自信的形象”。

李克强原系北京大学高材生,获法学学士和经济学博士学位,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曾作为第一译者与同学一道翻译过英国著名法学家丹宁勋爵的名著《法律的正当程序》,该书原文用词深奥,术语众多,翻译起来颇不容易,经过李克强他们翻译之后,至今仍为中国大学法学专业的经典阅读典籍之一,其英文功底可见一斑。

2011年,时为副总理的李克强出席香港大学建校100周年庆典,即兴做了两分钟的英文演讲,港媒对此评价道:“李克强潇洒的举止和流利的英语,处处表现出极大的亲和力,让港人感受到一份信任、一腔坦诚,还有一种能够鼓舞人的力量。”显然,李克强在必要场合的英语表现,为他的政治魅力增添了不少分数。

同样拥有高水平外语能力的,还有朱镕基。2011年4月,在《朱镕基答记者问》一书的英文版首发式上,播放了一段朱镕基的电视英文讲话,令人印象深刻。《中国时报》描述称,“卸下总理一职已达8年的朱镕基,透过影片在伦敦《朱镕基答记者问》英文版首发会上,以一口流利的英语语惊四座。”《明报》也对朱镕基的英文水平大加赞赏:“当时已经83岁高龄的朱镕基在录像中精神矍铄,英语发音清晰,语速平稳。”

母语为本,外语添彩

政坛领袖在适宜的场合讲外语,很大程度上是一项加分的政治策略,能够拉近心理距离,增加文化认同,彰显领袖的自信、开放与诚意。不过也正因为政坛领袖的特殊地位,在出访时代表着国家形象,在正式的国际场合,无论对外语掌握得多么熟练,除了职业外交官外,极少有人放弃母语而直接用外语表达本国立场。

一则在国际场合的母语表达可被视为本国文化主权的最好体现,二则通过职业翻译,领袖们可以赢得对话时必要的思考反应时间,三则在某些关键词汇的选用上,经过长久专业训练的资深翻译往往会更加恰当,在涉及两国关系的某些重大议题上,要表达精准,不致引起误解。此外,,中文是联合国规定的工作语言之一,中国领导人在重要的国际场合使用中文表达,是郑重的宣示文化主权的表现。

我们所熟知的周恩来总理,一生精通英日法德俄诸国语言,甚至会讲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具有极高的语言天赋,然而在印尼万隆会议、日内瓦会议等国际正式场合,在1972年会见美国将军黑格等外国政要时,他均坚持用中文表达中国的立场,他能够提醒翻译人员翻译不当的地方,但仍由资深翻译进行翻译。在1954年参加苏联人举行的一个国际酒会时,周恩来向时任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的米高扬祝酒时没有用自己非常流利的俄语,米高扬颇有不满,并提出指责,对此,周恩来回答道:“你怎么不说中文呢?”可见,在国际交往的场合,选择用何种语言表达,绝不仅仅是领袖个人兴趣爱好的事情。

事实上,国际舞台中常见的领袖外语秀,多是引用到访国日常问候用语或著名的先哲格言。例如美国总统奥巴马2009年访华时,曾用“温故而知新”形容历经挫折和挑战但终究走向稳定的中美关系;2011年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联合国全体大会上的连任演说时,曾引用老子的哲言作为结语“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外访演讲更是别具风格。他坚持用中文演讲,但往往会首先用当地语言跟听众打招呼。2014年在韩国演讲时,他先用韩语“安宁哈西米嘎”向听众问好,令全场爆发了热烈的掌声,甚至提到了《来自星星的你》,迅速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在出访坦桑尼亚时,他在演讲开头连说两个“哈巴里”(即“大家好”),结束时又说“阿桑特尼萨那”(即“谢谢大家”)向听众致谢;在俄罗斯演讲时,他引用俄罗斯谚语“大船必能远航”和俄著名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话“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进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经丛林”,既充分体现了中国最高领导人对所在国的重视和了解,又能引起听众的共鸣,彰显了作为文明古国最高领袖的自信。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猜你喜欢

朱镕基流利场合
国内流利度研究的计量可视化分析
朱镕基慷慨助人严律己
朱镕基巨额版税全给了基金会
朱镕基慷慨助人严律己
不同的场合
流利口语练习
流利会话
流利美语脱口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