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什么是贵阳?
2015-09-10杨敏
杨敏
越是发展新经济,越是独木难成林,物联网和大数据产业的培育,注定不是一日之功、一己之力。
马云曾经说过,如果大家错过了30年前的广东、浙江的投资机会,今天一定不能错过贵州!
5月26日,“2015贵阳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暨全球大数据时代贵阳峰会”召开,各路商界大佬又一次聚首贵阳,为其大数据产业站台喊话。
2013年以来,贵阳一步步坐实大数据产业发展的“中国机房”位置,重演了美国农业大州北卡罗来纳成功逆袭的传奇故事。
发展大数据,凭什么是贵阳?
在区域发展竞赛中,贵阳这一新经济地标的迅速崛起,引得无数城市的胸中块垒、心头波澜,此番只能“以酒浇之”。
贵阳发展大数据产业,可谓得尽天时、地利与人和。从天时来看,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长动力已经从投资驱动、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互联网日益成为新经济的先导力量。今年以来,无论是互联网+,还是中国制造2025,从概念到实操,从顶层设计到试点先行,都在为新经济的发展“加持、开路”。
从地利来看,高海拔、低气温,优良的生态环境,低廉的能源成本,都是建设数据中心的要件。4年前的贵州,在IT领域可谓一片空白。但2012年的云计算浪潮中,贵州正是凭借上述比较优势脱颖而出,成为与内蒙古并列的数据中心集群地。三大运营商共投资150亿元在贵州建设数据中心基地。此后,吸引了阿里、浪潮、富士康等企业西进。
从人和来看,贵州举全省之力发展大数据产业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在2013年7月,该省发布了《云计算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几乎同时,北京市委常委陈刚调任贵州,担任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陈刚在北京分管中关村的经历,使得贵阳补齐了发展大数据产业最大的短板——智力与人才。两个月后,中关村贵阳科技园揭牌,使得贵阳借力发展、借鸡生蛋成为可能。一大批北京人成为“云中漫步”的“贵漂”一族。
2015年初夏的贵阳,因为大数据“羡煞旁人”,但是我们不妨问一句,贵阳会成为下一个无锡吗?
2009年11月,“感知中国”的概念也曾让国人聚焦于发展物联网的无锡。彼时,20平方公里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承载了无锡转型发展的梦想。这座城市也借此走出2008年5月底蓝藻污染事件的重创。
起步之初,无锡定下的目标是到2015年,实现聚集1500家传感类产业化企业,培育20家公司上市,实现产值2500亿元,解决20万人口的就业问题。近8年时间过去了,无锡“感知中国”的声音越来越微弱,人们甚至淡忘了这座城市曾经的物联网梦想。
统计数据显示,如今无锡700多家物联网企业中,有5成处于亏损状态。无锡在物联网上的折戟沉沙,可以为今天的贵阳提供哪些前车之鉴呢?
众所周知,一个新兴产业的起步,政府无疑扮演着重要角色——推手。它不仅仅要为这一产业摇旗呐喊、聚集人气,还要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建设基础设施。无论是发展物联网、云计算还是大数据,如果城市远未达到智慧城市的标准,就很难产生实质性的市场需求,那么,哪怕技术再成熟,也只会悬空。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城市没有免费开放的WIFI,智慧医疗和智慧交通都是一句空话。
城市基础设施的普遍落后,是导致技术与市场无法衔接的罪魁祸首,这也是无锡发展物联网产业的致命瓶颈。
物联网与大数据的应用是没有城市边界的,它不仅仅取决于一个城市的政府决心和某一区域的基础设施水平。因此,越是发展新经济,越是独木难成林,物联网和大数据产业的培育,注定不是一日之功、一己之力。
贵阳发展大数据,需要足够的耐心与持久力,只有这样,它才不会成为下一个无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