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的“新常态”元年

2015-09-10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5年6期
关键词:红利新常态常态

今天的中国经济社会,正在发生一系列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与改革开放30多年来接近两位数的持续高增长相比,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与此同时,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国经济步入了以中高速增长为标志的“新常态”。

作为一个超大规模国家、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的发展中大国,中国经济的新变化、新特点、新趋势事关全球经济格局,世界各国无不瞩目。经济增速放缓的中国,还能为世界经济提供持续而强劲的驱动力吗?同时,数十年的高增长,也会在我们的思维惯性中形成对发展速度的依赖甚至崇拜。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增速放缓,是否像某些人所说的那样,意味着中国发展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世界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国内经济转型日益深入,“新常态”也势必伴随着新矛盾新问题,一些潜在风险将渐渐浮出水面。我们亟需回答和回应这些困惑和质疑,在理论上加深对新常态的理解认识,在实践中增强对新常态的把握能力。

从国际经验看,没有永远在高位运行、永远保持高速增长的经济体。GDP增速在一个时期的持续高增长后逐步下降,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普遍现象。数十年经济快速增长和市场日趋繁荣的同时,支撑高增长的低端红利和外部优势已基本释放殆尽(如人口红利,低廉的劳力成本、土地成本,资源环境政策管控缺失等),各种要素边际递减效应明显浮现。在这样一个关键的发展节点,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有利于转方式、调结构,有效消除发展泡沫,控制风险隐患。另一方面,这标志着一个经济体的发展目标发生了转变:经济增长速度让位于经济增长质量,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变到追求社会和生态环境等各方面和谐发展,追求高质量的中高速增长。因此,“新常态”并非衰落的征兆,而是中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发展前景更加稳定。为了向更高级形态经济迈进,国家也已经提出了“一带一路”、“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重大战略规划和行动计划,机器人战略、智能生态、互联互通等新的亮点,都预示着中国经济蓄势已久的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正在发生,产业结构正在孕育新的突破。中国经济宏观调控的“后备箱”里还有多种政策工具、优化方案,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正在形成,各种改革红利和制度红利依次释放,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缓步提高,生产力布局更加合理,产业结构调整步履稳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与灌溉作用正加快发力,特别是城镇化的广阔前景、从“四化”到“五化”融合升级的巨大潜力、电子商务消费与互联网金融的庞大市场,都将为经济发展输出澎湃动力。

同时也必须看到,需求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不可持续等结构性难题,以及过剩产能、地方债务、房地产泡沫、融资能力低下、财政收支压力等突出风险,也要求地方政府以全局眼光、全球视野、全新理念,不断创新发展思路、提升治理能力,主动探索适应新常态、破解新问题的发展手段,实现发展与治理两个逻辑的更好统合,这也正是“新常态”思维的核心要义之一。

如果说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元年,那么2015年无疑是中国的“新常态”元年。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效应仍在持续发酵。系统分析“新常态”,科学认识“新常态”,积极适应“新常态”,才能够正确面对依然巨大的经济下行压力,为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寻找更多新的动力源泉。基于此,我们集结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学者新近重要研究成果,推出本期“中国的‘新常态’元年”专题策划,围绕经济“新常态”面临的多重挑战、现实问题、发展机遇等议题进行系统阐释和深入分析,敬请读者和研究者垂注。

——《学术前沿》编者

猜你喜欢

红利新常态常态
推进充分就业 实现“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
富硒红利一触即发
牌照红利之后的直销未来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