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传播环境下对“娱乐至死”命题的思考

2015-09-10陈贤丽

新闻世界 2015年7期
关键词:兹曼尼尔网民

陈贤丽

【摘要】1985年尼尔·波兹曼针对美国电视中通俗文化泛滥的现象提出“娱乐至死”的命题,这一命题被提出后,引起了社会极大的关注。时至今日,对这个命题的讨论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当今,中国网络媒体发展迅速,针对当今网络传播现状,“娱乐至死”命题需要进一步的阐释。

【关键词】娱乐至死网络时代思考

2015年4月8日,央视正式回应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的毕福剑视频事件,称会认真调查,依规严处。同日,新华社转发《新华每日电讯》刊发的评论,斥责“口祸风波”为网络“黑风景”,批评了名人们“娱乐一下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的心态,同时对“娱乐至上”观念横行的时代,网络语言的使用边界在哪里提出了质问。毕福剑在酒会上戏谑的言语在现实中收获了恶果,天津教师抱着无所谓的心态调侃“奶茶刘强东分手事件”,散布谣言,遭索赔700万,每天的热门微博中几乎都是为博人一笑的段子和视频,我们的网络上充满了娱乐至上的风气,我们的公众对于网络娱乐的底线和边界模糊不清,当今的网络氛围似乎正在一步步印证着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提出的预言,“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时代,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①

一、网络传播环境下“娱乐至死”命题的几个关键概念

早在2008年6月底,我国的网民数量就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而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117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7.9%。②这些数字每年都在不断上升,网络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同时作为有趋势超越电视成为我国第一大新闻传播主要渠道的网络来说,在网络传播中研究“娱乐至死”命题显得非常必要。

我们为什么如此偏爱娱乐性的信息?弗洛伊德有关人格的理论中指出,人格由三个系统组成,“本我”(the id),“自我”(the ego)和“超我”(the superego)。“本我”是由“快乐原则”所支配的,它唯一的运行机制是躲避痛苦,寻求快乐。③英国社会心理学家玛罗理·沃伯认为,越不用花脑筋、越刺激的内容,越容易为观众接受和欣赏。这些理论为媒介提供娱乐的功能奠定了基础。无论是在传统的大众媒介报纸、电视充斥着人们生活的时代,还是如今网络异军突起,迅速占据现代信息传播中一席之地的今天,人类“本我”对于娱乐享受的追求永不会改变,这是娱乐化信息会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并被公众喜爱的一大原因。

同时无论是我们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电视与报纸,还是现在的网络,它们不仅仅是一种传播媒介,更是市场经济下的一种文化企业,为了迎合受众,赢得市场,“传播的社会效果和提升受众经验被摆在次要位置,让受众参与更广泛的公共领域的活动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同样也被降低。”④因此,我们的传播媒介为了争夺受众市场,会主动迎合受众口味,更偏爱娱乐性信息。另外,经济学中“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也同样适用于传播内容。严肃深刻,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深度新闻报道和策划出的娱乐性节目相比,后者显然更能适应市场竞争。

此外,麦克卢汉指出,新的技术会冲击人类社会,使其按照新技术的特征进行演化,人类社会进行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这样的演变过程是由于新技术的影响。生产技术改变人类社会的物质经济形态,同样的,媒介技术则在改变人类社会的文化形态。尼尔·波兹曼深受麦克卢汉理论的影响,在其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媒介即隐喻”的观点,我们身处在一个信息社会,大众传播具有信息传播的功能,“人们对目光所及和亲身感触之外的世界的了解,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仰仗大众传播来提供。”⑤与柏拉图的“洞穴”喻证和李普曼的“拟态环境”理论相呼应,尼尔·波兹曼的观点想说明的是,大众所观察的这个世界是现实透过媒介所折射出来的,是媒介根据自身的利益和考量所编辑而出的,大众媒介一方面为公众提供了信息,另一方面也制约着公众的认知和行为。我们生活在一个被媒介信息所包围的世界里,这个世界里的种种信息都有着媒介所赋予他们的内涵,而公众将这些信息视为真实,并受这些他们视为“真实”的隐喻的影响而做出行为。网络社会中,作为参与其中的一位网民,你事实上已经接受了网络传播中的规则,看似更为开放公平的网络传播中,其实每个人的话语权是不一样的,拥有众多粉丝关注的人他们的话语可以传播得更远更广;迎合了公众猎奇心理的视频可以得到迅速增长的点击量;抓住网民心理并且配合一定的公关手段,可以在网络上成功制造出一个热点。哗众取宠似乎成为了网络社会中的通行证和成功之匙,同时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公众在网络信息传播中的社会责任感被削弱,信息传播的内容更加随性,“逗乐心态”风靡,就像“国民老公”王思聪的微博和央视主持人毕福剑的视频一样,传播的信息更易造成社会中的不良反应。

以上种种的论述,似乎都指向了一点,网络传播中,“娱乐至死”命题无法证伪。

二、网络传播中精英文化和教育传承

虽然我们的网络社会中充斥着许多不良的现象,但是我们也要意识到网络传播中好的一面。

第一,除了通俗文化,娱乐性信息之外的,我们的社会上仍存在着精英文化,每个时代的精英群体们都始终保持着批判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中的现象,如同尼尔·波兹曼在美国电视媒介娱乐性信息泛滥的时期发出“娱乐至死”的呐喊,我们如今社会中的学者们也在针对网络传播中涌现的种种问题进行思考和批判。而这些言论,由于具有客观事实的陈列和缜密的逻辑性表达,使得社会上的一部分人会受到震荡而警醒,而这一部分人又会通过不同的传播渠道将信息传播给甚至影响到另一部分人。2005年,“网瘾”问题开始受到关注,大量的新闻报道,学术著作开始围绕这个问题展开深刻讨论,中国知网上以“网瘾”为关键词搜索到的文章从2005-2015年就有7912篇,人们开始重视这个问题,政府开始根据研究得出的方案治理这个问题,到今天,“网瘾”现象已经渡过了他的“高危期”。同样的,还有20世纪60时代美国混乱的年轻嬉皮士们,当时的他们几乎无“恶”不作,被称作是垮掉的一代,许多人对此发出忧虑的声音,如今,美国文化包容了嬉皮士文化中的一部分精神,当年垮掉的一代中的大部分回归到了正常的美国社会生活。有一部分精英群体始终保持着清醒,就会有更多的人回归理智,发出理性声音的群体不懈地扩大影响,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会进入到发现问题——重视问题——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

第二,在网络社会中,由于准入资格的限制,其参与者的教育程度要高于电视这样的大众媒介面向的受众群。2014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调查得出,52%的网民都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教育程度越高的受众,其理解复杂信息的能力要高于低教育程度者,霍夫兰等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实验研究证明了这一点。我们在意识到人格中的“本我”之外,也要意识到人格中具有“超我”的一面,“代表着自我控制,在这里个体被教会区分正确和错误,并学会为完美而奋斗”。⑥网民中一半以上的人具备能够判别信息优劣的知识水平,并且可以进行独立的理性思考,能够理解复杂的信息,就像我们能在网上看到越来越多的正能量的信息,在评论中看到大多秉持“三观”正确的言论,虽然有时我们的网民们用词并不符合主流价值观。

第三,尼尔·波兹曼在书中最后提到的教育将是解决“娱乐至死”的最好办法,中国的网络教育也在逐渐步入正轨。网络传播的多元化虽然具有杂乱,混淆视听的弊端,但同样也给网民提供了多样的选择,学习类信息在网络上可以轻松获得,在一定程度上,教育资源在网络上得到了更好更广泛地运用。例如中国知网等学术文献网站,维基百科等网络百科全书项目,以及目前正在崛起的“慕课”建设。他们都凭借着网络传播将教育进行了升级和改革。

我们可以看到,虽然网络传播中弊端重重,但是,传播学者以及社会学者对于其的批判态度和探索精神,让社会中的一部分人甚至大部分人都能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保持警醒;网络民众知识水平构成使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能够较好的理解复杂的网络信息,作为人格中一部分的“超我”的存在,使人们具有脱离“娱乐至死”的条件;教育作为培育健全人格,提高知识水平的途径,在网络传播中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我们的社会一如当年尼尔·波兹曼提出忧虑的上世纪后半叶的美国一样,最终不会走到“娱乐至死”的绝境。

参考文献

①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娱乐至死》[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

②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5-2

③⑤陈力丹、陈俊妮:《传播学纲要》[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144、141

④丹尼斯·麦奎尔著,刘燕南译:《受众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0

⑥E.M.罗杰斯著,殷晓蓉译:《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式》[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70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新闻学院2012级传播学学生)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兹曼尼尔网民
这个“花瓶”不简单!毒枭教父背后有个狠辣女人
“台独联署”被岛内网民嘲
一个小奖品
尼尔丝历险记
世界头号毒枭再次成功越狱
浮世绘
有感“网民节”
英背包客奇迹生还遭质疑
2.9亿
首届网民节遭遇“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