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人民报刊”思想在《新闻联播》中的呈现

2015-09-10郭浪栈

新闻世界 2015年7期
关键词:新闻联播

郭浪栈

【摘要】“人民报刊”思想作为马克思重要的新闻理论,是我国新闻事业长期的指导思想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电视逐渐成为人们最为熟悉的媒介形式,以《新闻联播》为典型代表的电视新闻类节目同样渗透着“人民报刊”思想的理论精髓。本文以2015年《新闻联播》的春节系列报道为研究样本,从版块设置、话语风格、镜头语言和典型案例出发,探究马克思“人民报刊”思想在节目中的媒介化表现。

【关键词】“人民报刊”思想新闻联播电视新闻

我国一直坚持以马克思的理论观点来指导各级新闻事业,历任领导人也以自身实践丰富和完善了这一思想体系,不断使之与中国国情相结合。随着《新闻联播》近年的几次改版,愈发亲民化的风格也得到了社会的好评。可以说,《新闻联播》改革的过程,也是我国新闻部门不断践行马克思“人民报刊”思想的过程。

一、马克思“人民报刊”思想的内涵与实质

随着我国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探索和实践,“人民报刊”理论也逐步进入了相关学者的研究视野。复旦大学童兵教授认为,“人民报刊既包括无产阶级自己创办的报纸,又包括资产阶级民主派、共和派等办的报刊。”①清华大学刘建明教授称“人民报刊”是马克思、恩格斯眼中的“真正的报刊”、“自由报刊”或“自由的出版物”,因为其是人民意志的体现,是人民自己的报纸。②

1、“人民报刊”思想的内涵

刘建明教授将“人民报刊”比喻成人民精神的慧眼与镜子,以及专制统治的揭露者。这充分显示了人民报刊的“人民”立场,虽然众多学者对其“人民”的内涵并没有明确统一的判定,但学界依然有不少学者从宏观的角度解读“人民报刊”的实质内涵。

(1)“人民报刊”是人民精神的表达者和引领者

马克思曾经指出:“报刊的义务正是在于为它周围的被压迫者辩护”。③在他从事新闻工作的过程中,也积极践行了这一观点。媒介作为信息发布和流动的重要平台,成为人民的传声筒是获得人民支持的关键性条件。表达了人民的精神和诉求,还要以正确的价值观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思想上的指引,这样才能促进人民在信息流动和自我反思中升华自己。

(2)“人民报刊”是邪恶力量的揭露者和批判者

在资产阶级统治时期,《新莱茵报》就曾无情地揭露过德意志的残暴统治。在马克思看来,真正的人民报刊应该是属于人民的,应该是主动站在人民立场上的。对于邪恶力量的揭露和批判,不仅仅限于对人民施以压迫的专制统治阶级,还应包括混迹在人民当中,以伪善的面具破坏人民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邪恶分子。

2、“人民报刊”思想在我国现阶段的本土化再阐释

我国历任领导班子都较为重视马克思的新闻理论,结合我国国情对“人民报刊”的内涵进行了本土化的再阐释,并以此指导我国的新闻实践。毛泽东坚持全党办报和群众办报的方针,江泽民提出了“四以”方针,胡锦涛提出了“三贴近”亲民路线。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④与此同时,全国各大媒体开始了扭转报道文风,贴近人民生活的积极尝试。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媒体扭转观念,将人民群众放在新闻宣传的重要位置,这也是对马克思“人民报刊”理论的本土化再阐释,完善了理论内涵,赋予了“人民报刊”思想全新的生命力。

二、“人民报刊”思想在《新闻联播》中的媒介呈现

2015年春节期间,《新闻联播》增设了多个版块,以探寻百姓的年关记忆,捕捉民众的生活细节。除此之外,春节系列报道也一改往日严肃的话语风格,不少网络热词和接地气的流行语成了《新闻联播》难得一见的电视景观。

观测《新闻联播》在2015年春节系列报道中表现出来的符号化特征,需要注意节目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应的表意内涵。《新闻联播》的符号化内容主要由图像信息和声音信息呈现,这两者作为符号的“能指”层面,将国家意志和文化取向传递给受众。现笔者从节目的版块设置、话语风格、语言镜头和典型案例出发,探讨《新闻联播》以媒介化特征呈现出的“人民报刊”思想。

1、系列策划关系百姓心声,凸显人民性

近几年央视《新闻联播》出现了较多的系列策划,多期相同主题的内容版块都紧紧围绕着“人民性”进行系列报道。与传统的新闻消息报道相比,系列报道增加了节目的内容厚度,可以更加丰富地呈现出某一主题的整体报道。

例如,在2015年2月22日的春节系列报道“只为多看你一眼”中,“8天风雪路,跨越千里来看你”这则报道用时超过320秒,节目中的符号化语言包括同期声解说、地图解读、采访画面、解说字幕、歌词字幕、背景音乐等。策划角度贴近民生,形式也颇具人民性。

2、话语风格接地气,贴近人民生活

在2015年春节系列报道中,《新闻联播》的语言一改往常的新闻腔调,加入了许多网络流行词汇。以2月20日的节目为例,播音员李梓萌在新闻播报中说到“为好人好事点赞,为国富民强点赞,接下来,我们要为基层一线的劳动者点个赞”。“点赞”一词来源于网络社区的一个常用功能,《新闻联播》将其融入节目语言,是近几年转变节目风格的一个典型事例。除此之外,在系列报道“拼在基层”的介绍中,播音员还用到了“蛮拼的”等网络热词。

3、语言镜头多元化,节目风格平易近人

2015年《新闻联播》大量播出了百姓自拍,以普通百姓自己的视角记录自己的故事。与《新闻联播》惯有的专业拍摄不同,在此次系列报道中,大多数自拍都未经过严格的训练,不论是镜头还是画面构图,都显得不够严谨。但是,也正是这样“亲民”的举动,提升了节目贴近群众、贴近群众的内涵。以2月22日的《新闻联播》为例,节目播出了由普通百姓聂佳佳拍摄的手机视频,全程无解说,全部画面内容都来自于手机自拍,前后持续时间约为225秒。

除了大量使用百姓自拍,以平民自己的视角解读春节之外,《新闻联播》栏目记者还在春节期间跟随多名普通百姓走上回家路,以专业的拍摄记录普通百姓的生活。此类拍摄也选择了平视的角度,增强了视频画面给受众的参与感,减少了由声画转播产生的空间距离。

三、《新闻联播》对“人民报刊”思想的呈现特征

2015年春节期间,《新闻联播》的节目内容呈现出“人民报刊”思想的重要内容。作为人民精神的表达者,《新闻联播》给了普通百姓足够的话语空间,将镜头对准百姓生活,以一个个平凡的故事记录国家的发展和变迁。关注节目中体现的“人民报刊”思想,《新闻联播》的系列报道呈现出几个改版特点,笔者将其大致总结如下:

1、“软新闻”数量增加

除了较为重大的国家事务和国际新闻,《新闻联播》在2015年春节期间的节目以“软新闻”为主。多数内容不涉及国计民生和国家的政策方针,着重解读我国不同区域的新春习俗,讲述一个个平凡百姓身边的故事。2月18日正值我国农历除夕,节目之初一改往日的播音内容,而更替以全国各地的“直播信号”,关注了黑龙江中国雪乡、广州迎春花市、安徽肥西三河古镇和香港维多利亚港。这一视频缺少传统意义上的新闻元素,但全国各地喜迎新春的画面被作为重要信息传递给电视受众,也说明央视在春节报道中对于软新闻的重视。之后的几期节目中,《新闻联播》也以百姓生活为重,多报道了各地传统民俗,融趣味性和观赏性于一体,增强了受众的感官体验,降低了传统硬新闻的枯燥性。

2、话语空间转变,新闻视角贴近百姓生活

中共十八大以来,《新闻联播》经过了多次改版,减少了之前的“三段式”新闻模式,国内民生新闻不断增加。在2015年春节系列报道中,这一特征体现得更加明显。逛花市、逛庙会、打糍粑比赛等民间习俗一跃成为《新闻联播》新春报道的主要内容,大量的时间和镜头对准了普通百姓的团圆回家路。在节目播出时长上,2015新春系列报道也突破了以往民生新闻的长度,加入了故事性线条,加强了《新闻联播》与人民大众的心理联系,极大地提升了节目的“人民”属性。

3、节目形式多元,贴近民生

《新闻联播》一改往日标准的新闻播报范式,以更加多元的形式呈现出节目内容。例如,2月18日播出了各地的“信号直播”,配以声音、文字解说,以多个新春场景作为节目的开场白。此外,央视面向全国征集的百姓自拍也占据了春节系列报道的多数内容。镜头作为《新闻联播》话语权力的标志,已经在2015年春节节目中下放到人民群众当中,央视开始尝试用普通百姓的视角观察基层百姓的生活。

作为党的耳目和喉舌,《新闻联播》如何倾听百姓声音、传递基层信息,并以何种途径表达政党的意志,都关乎着大众对于新闻节目的评价和整体的传播效果。以2015年春节系列报道为例,《新闻联播》在多个角度都实现了与“人民报刊”理论相契合的转变。可以说,《新闻联播》不断改版的过程,实际上也是电视节目在“人民报刊”理论的框架下不断反思和发展的过程。声音、语言和镜头等外在表象的符号化表达,使节目在春节期间的媒介呈现完成了话语空间的亲民表达。

参考文献

①童兵,《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人民报刊的思想初探》[J].《社会科学辑刊》,1980(5):156-160

②刘建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基础》[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76-196

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M].人民出版社,1959:277

④《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http:// 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yishixingtai/content-3/detail_2013_08/20/288281 85_0.shtml.

(作者: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2014级新闻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杜忠锋、肖青)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新闻联播
《新闻联播》新话风,难倒西方翻译官
不看《新闻联播》,你错过多少机遇
不看《新闻联播》,你错过多少机遇
不看《新闻联播》,你错过多少机遇
不看新闻联播,你将失去多少机会?
《新闻联播》元旦卖萌
看“新闻联播”的几大好处
“新闻联播主义”面临“新闻精神”改革
看新闻联播的几大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