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暴力对公众道德观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2015-09-10康丽洁

新闻世界 2015年7期
关键词:道德观网民暴力

康丽洁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由于网络的便捷性与虚拟性等特性,网络暴力滋生迅速,这不得不使我们深思。本文分析了现实生活中公众主体因素和网络平台客体之间的快速的连接方面,以及公众的窥探欲促成了网络暴力兴起。而网络暴力给公众带来负面效应最突出的应该是对公众的道德影响。因此,解决网络暴力给公众道德观的侵扰与危害迫在眉睫,也需要网络媒体和网络公众自身来共同解决。

【关键词】网络暴力道德观公众

网络技术把人们带入了数字时代,使人们的生活、工作达到了以前无法想象的便捷程度,快速、自由、直观是网络的独特魅力。随着网络侵入人们生活的范围越来越大,由它引起的问题也越来越棘手,最典型的就是网络暴力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危害。比如当事人名誉受损,隐私频频暴露等一系列问题,造成了公众道德观念的严重畸形。笔者尝试从网络暴力的迅速发展给公众道德观念带来负面影响的角度,提出来一些抑制网络暴力继续蔓延的建议,比如从公众自身和网络本身两方面入手共同解决,期望能有益于营造健康美好的网络环境。

一、网络暴力严重侵扰公众道德观

网络暴力对公众道德观的危害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我们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其中既包括给青少年和网络暴力的受害者这样的特殊群体带来的道德观侵害,也包括对广大公众所造成的一系列道德问题。

网络暴力使青少年道德观扭曲。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道德秉性形成的重要时期,青少年也是网民中的主要群体。他们花费大量时间上网游戏,例如风靡青少年的游戏CS就模拟战争场面,各种暴力血腥镜头带给玩家们感官的无限刺激,这对于自控力还不足的青少年们无疑是一种潜在的巨大危害,会直接导致未成年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犯罪活动。效仿网络中的犯罪情节而施暴于人,生活中言语激烈不雅。网络暴力在无形之中阻止了青少年正确道德观念的形成,使他们产生诸如对死亡麻木不仁、对亲人无情冷血、对色情虚伪艳羡等畸形观念,这会给他们的人生道路留下无法抹灭的印记。

网络暴力使当事人缺失公德。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这句话恐怕用在网络暴力的受害者身上是再恰当不过了。网络暴力中夸张、诬陷的案子随处可见,可是网民们往往是在事件经过了长时间的调查取证后才意识到自己所谓的公平与正义用错了地方,而此时当事人的声誉生活等早已遭遇了重大的创伤。再者个人隐私由于不慎曝光所引起的诸多纠纷,比如当初只是和好友的分享,或者只是一次压抑太久后的吐露心声,却不料被人利用而将此大肆宣扬,甚至添油加醋、无中生有,引起一场“惊风骇浪”。由此可见网络暴力给当事人带来的伤害已不仅仅是事件本身的对错,而是把正义、诚信、公平、善良这些积聚在心灵深处最美好的品质清除一空。我们是否可以想象,这些在网络暴力中深受其害的人们,在他人遇见类似情况时是否早已避而远之,只想逃离这片是非之地。伸张正义、打抱不平这些也许曾让他们引以为傲的举动如今可能只会招致灾难。

网络暴力使公众滥伤无辜。2.5亿网民的齐声出“手”,足以轻易“制服”任何一个对象。然而,这种强大的网民力量,也常常出现误伤,给一些无辜者带来了巨大的伤害。“被死亡”就是网络暴力中最让人哭笑不得的一种例子,电影“西游降魔篇”的热映,83版《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扮演者六小龄童就遭遇了这样的窘境。在无锡忙拍戏的六小龄童随即发表博文“打假”,声称一名腾讯微博网友传播假消息,恶意中伤自己。乌鲁木齐“向乞丐吐口水”事件也曾经成为一个热点并持续发酵。内容为以乞讨为生的老奶奶战战巍巍的过马路,却遭到司机摇下车窗破口大骂的消息在网络中疯狂传播,并公布了这名司机的车牌号。网民纷纷通过电话、短信谩骂他。由于缺乏证据,印峰的自我辩白,显得无力。站在道德的高地,却忽视真相的洼地,学会理智而冷静地面对各种网络声音,保持应有的克制和思考,才能让我们的善心得到准确而健康的传递。公众应该坚持最基本的诚信原则,不要让网络暴力成为忽略事实真相的推手,伤及更多无辜。

网络暴力使公众侵犯他人隐私。由网络暴力引起的个人隐私的曝光是当事人面对的最棘手的难题。究其深层原因,还是公众私欲的膨胀与作怪。闹得沸沸扬扬的高校团委副书记郑媛媛艳照门一案就使受害人遭受了前所未有的人生重创。男友马申科将两人的亲密照片及不雅视频放至QQ空间,不料被朋友曝出,一时间在网上疯狂流传。当马申科还被蒙在鼓里的时候就已经被当地派出所拘留了,女友郑媛媛因为其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已经无法在原来的环境中生存,两人的感情也随之破裂。马申科在戴着口罩和墨镜生活了良久的一段时间后决定在一档电视节目中揭开自己的真面目,并试图通过电视台乞求女友的原谅,但一切都已为时太晚。只能说网络暴力的传播让窥探他人隐私的畸变心理不断扩大,而遗失了保护他人隐私、尊重他人、平等相待等每个人都应该秉持的基本道德观。

网络暴力使公众偏失客观原则。2013年伊始,网络暴力就以它新的面貌向人们展示它的威力。那就是在2013央视蛇年春晚上,刘谦在与李云迪合作表演节目《魔琴》时的一句“找力宏?”,令在场粉丝无不大声尖叫,于是钢琴家李云迪和歌手王力宏再次陷入了断背山的传闻。著名歌唱家李双江之子李某某等五人因涉及轮奸女子被公安机关逮捕,各媒体争相报道。一时间,针对李某某父亲李双江的指责与谩骂声风起云涌,公众纷纷指责作为一个著名的老艺术家怎么会教育出这样的儿子,更有人纠结于李某某是否已成年,在判刑上是否会像未成年人一样从宽处理,这就是网民们把事件的焦点进行了转移。不管犯罪的人是何种身份我们都应该给予公正客观的眼光平等对待,不姑息纵容也不过分苛刻。主客颠倒,本末倒置,这种在网络暴力中盛行的态度必须严加制止,不能让真诚被淹没,虚伪被倡行。我们应该秉承最基本的道德操守,用正义、公正、客观的眼光看待每桩事件。

二、消除网络暴力对公众道德观负面影响的途径

网络暴力给公众道德观带来了如此多的负面影响亟待解决,我们必须从网民自身和媒体两方面入手,共同施力,以期缓解和改善这些不良现象,从而还原一个健康、积极的网络环境。

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当不良虚假信息没有被过滤掉而进入了公众视野,要设防这些不良信息发展成为网络暴力而带来严重危害,就需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角色有很多种,可以是网民个人、网站编辑、版主角色、媒介制度等。作为网民就应该不顾艰难险阻,坚持正义,敢于说出自己的主张。关于网站编辑和版主就应该不以盈利为唯一目的,勇敢揭露事情的真相,还原事件本身,告诫网民们用平和、真诚的心态对待当事人。作为一项媒介制度可能表面比较死板,但很多时候它也许是控制网络舆论导向最有力的武器。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就是将公众的视野和焦点转向积极的方面,促使公众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支持正义,摒弃虚伪,宽容他人。

提升个人媒介素养。虚假新闻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而很多网站或者编辑部门为了博得众人眼球,大肆炒作,提升自己的曝光率,不惜制造虚假新闻。杜绝网络暴力对公众道德观念的侵害就要从深处杜绝虚假新闻。所以公众必须要在嘈杂的网络环境中拥有判断是非的能力,提升信息的辨别处理水平。另外,学会尊重他人,公众认为网上的评论和发帖反正没有实行实名制,便可口无遮拦,发表意见时便可随心所欲。即使是个该受到批评的人,对于网络中排山倒海的责骂声也会崩溃,因而导致网络言论的堵塞和爆炸,网络暴力便使公众摈弃了最基本的尊重平等这一道德观。公众应该在确保事实真相的前提下,以平和的心态提出建议,并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而不是一味抱怨指责,这无益于事件的后续发展,也让公众的道德观念在一片毫无意义的责骂声中渐渐缺失。所以完善公众的个人媒介素养就要做到正确判断,尊重理解。

加强自我约束,做理性网民。解决网络暴力给公众道德观带来的消极影响,作为公众也应该从自身做起,努力营造舒适正面的网络空间。加强自我约束,自觉遵守网络空间的相关规范与准则。我们必须对自身的情绪进行约束,不能主观的对某一事件进行评论,或者不经过思考而跟从别人的意见。做理性的高素质网民,需要提升自己的信息辨别水平,如今网上的虚假新闻随处可见,夸张的图片与视频都可通过各类软件进行造假。不轻易做出评论,对于同一事件,公众应该对媒体的报道多比较、多衡量,多听听不同人群的声音,多去官方网站或者正规的新闻频道了解,这更有助于接近事实的真相。控制个人情绪,摒弃私人情感,约束自己的言行。不管你对此类型的事件或当事人有着什么特殊的情感,都请暂先放下,请仅仅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做出客观的评价,因为每一位网民的意见也会影响到他人的看法。为了保持一个公正良好的网络环境,做一个具有理性思维的高素质网民,就要敢于在大多数人群中提出相反的观点,学会在质疑和冷眼中坚持自己,还原事情的真相。

参考文献

①石磊:《新媒体概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183

②王欢、胡宝荣,《网络暴力的成因及对策》[J].《青年记者》,2011(12):31-32

③杨庆怡,《网络暴力状况浅析》[J].《新闻世界》,2012(6):49

④张磊:《和谐社会、公民社会与大众媒介》[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207

⑤徐李华、项国雄,《网络暴力行为及伦理道德建设》[J].《新闻爱好者》,2009(15):18-20

⑥孟省,《试论网络世界的道德观建设》[J].《中国报业》,2011(4):69-73

⑦张懿,《论在网络中违反法律和违反道德的界定》[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8):9-10

⑧黄海昀、程敬贤,《以道德法律化促进公民道德建设》[J].《社会科学论坛》, 2003(9):24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道德观网民暴力
反性别暴力
“台独联署”被岛内网民嘲
试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助学金道德观
试论劳动法的道德观
创新理念下大学生道德观问题探析
恩格斯的道德观及其启示
暴力的班长
暴力和痛苦
有感“网民节”
“疆独”暴力袭击我驻外使领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