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毛泽东与斯诺》中的斯诺形象研究

2015-09-10杨骁

新闻世界 2015年7期
关键词:斯诺陕北红军

杨骁

【摘要】毛泽东与斯诺最初相识于陕北保安,毛泽东是一位能够把国家社稷揽入胸怀的共产党领袖,斯诺是一位恪守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职业记者,两人一见如故,结下了终生不渝的伟大友谊。本文对电影中斯诺的形象进行研究,认为电影不仅突出了他的性格特征和职业精神,而且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及东西方文化相撞、相融的过程。

【关键词】毛泽东斯诺新闻专业主义

《毛泽东与斯诺》是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的一部电影,该片以毛泽东与斯诺长达36年的真挚友谊为主题,既体现了两位伟人的绵绵情谊,又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相撞、相融的过程。埃德加·斯诺有着浓厚的中国情结,他上世纪二十年代来到中国,任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翻译左翼作家作品,以勇敢、真实而又敏锐的笔触打开了一扇向世界报道中国人民及中国革命的窗口。他首次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工农红军、陕北边区的一些真实情况,传播了中共对时局的看法和主张,写下了《红星照耀中国》一书。新中国成立后,他三次来中国访问,为中美两国建交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一、不畏艰险、意志坚定、有强烈的好奇心

记者要在恪守新闻职业道德的基础之上,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即具有无坚不摧的意志,以及对事实真相的强烈追求。在影片中,由于国民党政府的反动宣传,陕北那块神奇的红土地,一直都以负面形象印刻在人们的脑海中。斯诺为了向全世界揭开苏区和红军的真相,亲自踏上了陕北的土地。他最想了解,中国的红军是不是一批自觉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者、服从并遵守一个统一的纲领、受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指挥呢?如果是的,那么那个纲领是什么?中国共产党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他们的领导人是谁?红军抗击极大优势的军事联合力量达九年之久,这个非凡的记录应该拿什么来解释呢?①斯诺带着这些谜团,登上了去西安的慢车。

斯诺到达陕北保安后,见到了神交已久,但素未谋面的共产党领袖毛泽东。此举满足了斯诺的好奇心,也满足了全世界人民的好奇心。后来他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回忆,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霎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②他同毛泽东谈了很多个夜晚,第一次走进一位共产党领袖的内心。他还为毛泽东拍了一张经典的照片,照片中毛主席戴着军帽,脸庞清瘦,但神情坚毅,具有决定中国前途与命运的力量。

斯诺认为毛泽东是一个令人极感兴趣而复杂的人。他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甚至在说到自己的时候和苏维埃的缺点的时候也笑得厉害,但是这种孩子气的笑,丝毫也不会动摇他内心对目标的信念。他说话平易,生活简朴,有些人可能以为他有点粗俗。然而他把天真质朴的奇怪品质同锐利的机智和老练的世故结合了起来。③斯诺这次身临其境的采访,走进了每一位红军战士和红军指战员的心。他在前线见到了英勇的红军战士,采访了彭德怀等高级将领,并了解到了陕北苏区的一些基本情况及人民的生活状况。这些都是他为了充分满足受众的知情权,追求真理和真相,所做出的努力。

二、报道客观公正,采访注重细节

斯诺作为新闻记者,这就客观上决定了其思想是符合新闻职业操守的,就是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他在进行采访的过程中,善于捕捉每一个真实的瞬间。影片中这样反映,因为国民党政府的新闻封锁和歪曲宣传,外界对苏区和红军一无所知,大多以负面的形象呈现。他在采访的过程中,深入到了整个陕北苏区,甚至战火纷飞的前线。他观看红军戏剧,参观红军操练,和红军战士一起玩牌,用自己的镜头记录下了当地的每一个瞬间。他在进行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善于捕捉和记录重要的细节,如实的反映了事情的真相,成就了一段经典的传奇。

历史离不开真实的记录。电影中这样反映,斯诺等人一来到保安,并不直接表达观点,因为记者的职业,要求其在采访之前,不应当对采访对象有任何的评价。斯诺作为一个密苏里人,其所坚信的就是“眼见为实”。这时毛泽东也向他承诺,什么地方都可以去,什么人都可以采访。他见到了英勇不屈的红军战士,听到了很多红军将领的传奇故事,体会到了红军与当地居民的融洽感情,感受到了他们对于理想和信念的坚定,感受到了当地淳朴的民风。

影片中斯诺采访极其注重细节,善于用镜头去捕捉每一个瞬间,并从每一个瞬间中寻找最真实的感觉,他在采访人物时,甚至能够从人物的每一个动作和表情中,深入发掘到其鲜为人知的内心剖面。他在采访毛泽东时,仔细观察了他的外貌形态,以及从他身上所流露出来的气质。毛泽东的伙食也同每个人一样,但因为是湖南人,他有着南方人“爱辣”的癖好。他甚至用辣椒夹着馒头吃。他对于吃的东西很随便。他似乎一点也没有自大狂的征象,但个人自尊心极强,他的态度使人感到他有着一种在必要时候当机立断的魄力。④斯诺以其客观公正的报道立场,独立的人格操守,及采访中严谨和细致的精神,为后世记者树立了榜样。

三、具有远大的政治眼光,思维融敏锐性和预见性于一体

斯诺具有远大的政治目光,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超人的智慧,对未来的事情有着一定的预见性。斯诺早年来到中国,旧中国的积贫积弱深深刺激了他,他认为中国总有一天会爆发历史上最残酷的革命。影片中斯诺认识到,陕北的那块红土地,虽然笼罩着一层神秘的色彩,但却是决定着中国命运的方向,因此他亲临红色中国进行采访,这无疑是远大政治目光的体现。斯诺还具有一定的新闻敏锐性和预见性,通过对红军战士和红军将领的采访,深入发掘出了红军所具有的独特气质,因为这一点,中国的未来一定会属于红色中国。

斯诺作为一个西方记者,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能够拥有远大的政治眼光,现在看来是难能可贵的。斯诺并不是天生就对红色中国有着特殊的情感,这种政治选择得益于他同鲁迅等进步人士早期的接触,得益于他对中国的了解日益加深,得益于他对国民党政权的失望,才使他在政治上逐渐成熟。他在陕北也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在那里他见到了众说纷纭的毛泽东,感受到了陕北淳朴的民风,领略到了红军战士的风采和红军将领的传奇。

斯诺有着一定的敏锐性和预见性,他发现陕北正在出现一种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社会形态,最后预示出红军一定能够战胜蒋介石。影片中斯诺和海德姆同时认为,红军能够战胜蒋介石,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即使蒋介石拥有四百万军队和装备着世界上最现代化的武器,也难长久,他们都认为毛泽东身上有一种可怕的力量,缘于对信仰的狂热追求。而且这种胜利一旦实现,将是极其有力的,它所释放出来的分解代谢的能量将是无法抗拒的,必然会把目前奴役东方世界的帝国主义的最后野蛮暴政投入历史的深渊。⑤斯诺如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有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他们都坚定不移的相信,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中国最穷苦的百姓谋求幸福,所以他们是不可战胜的。

四、关爱劳动人民,成为毛泽东的诤友

斯诺虽为美国人,但又是富有正义感和良知的职业记者,他主张民主自由,反对强权压迫,关爱中国普通劳动人民。他在著作中写道:“中国人有能力从根本上改革他们的国家,并且迅速地把地位很低的中国提高到凭其历史和众多人口在世界上应占有的地位”。⑥斯诺踏上那片红土地后,与毛泽东倾心相交,但这种情感不仅仅为停留在表面上的以诚待友,斯诺当着老朋友的面,对当时的苏维埃政府以及后来的新中国政府在运行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也都直言不讳,毛泽东称他是一位真正的诤友。

斯诺对中国的劳动人民有着一种质朴的情感,他从一踏上陕北的土地,就被当地淳朴的气息所感染,被当地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所吸引,为红色中国的政治清明而赞叹。他对中国劳动人民的情感,为一种超越国家、民族和意识形态的情感。他的作品主要为世界穷苦人和受压迫者的利益服务,因为这种超越才使他的作品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影片中,斯诺在六十年代,又一次走进了陕北,他最渴望看到毛泽东当年的理想是怎样变成现实的。他在中南海又一次见到了他的老朋友毛泽东,他认为中国共产党人确实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但又直言不讳地指出,新中国的建设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斯诺面对自己多年的老朋友,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指出了一些缺点。毛泽东于是评价说,斯诺先生是我们的诤友,他反对的不是我们的事业,而是我们的错误。

五、具有批判精神、始终关注中国的前途命运

斯诺早年来到中国,那时的中国苦难深重,列强的侵略以及国民党政府的黑暗统治,让民众的生活苦不堪言。斯诺对国民党政权的失望,让他敢于批判国民党政府,并探寻着中国的出路和希望,这种希望和出路就在于红色中国。中国为了求得生存,需要有革命的政权一样,中国现在也必须要有革命的领导。然而,不论蒋介石在其它方面怎么样,他反正不是革命者。⑦因为斯诺对国民党政权的强烈不满,才离开北平,去寻找中国新的希望,即那个神秘的红色中国。他的一生都在关注中国的命运,致力于推动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

斯诺第一次来中国,首先抵达的是上海,在那里他首先感受到的不是大都市的繁华,不是宽阔而又车水马龙的街道,不是穿着豪华服装的上层贵族,而是中国最底层民众的苦难生活,这些无一不刺激着他的痛感神经。他对西方列强在中国的侵略活动深恶痛绝,对国民政府的腐败无能坚决抨击。他认为国民党根本起不到领导的作用。

斯诺一直都在关注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改变。新中国成立后,他也一直关心新中国的建设和变化,并且走进了中南海,同毛泽东直言新中国建设的得失。解放后,他三次访问中国,以极大的热情报道人民群众的成长和发展,陆续完成了《大洋彼岸》一书和新闻纪录片,有助于外国友人了解新中国。

参考文献

①②③④⑤⑥⑦埃德加·斯诺著,董乐山译:《红星照耀中国》[M].作家出版社,2012:2、50、53、53、330、99、163

(作者: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斯诺陕北红军
明清之际陕北民间信仰与自然灾害调查研究
李红军美术作品欣赏
红军不怕远征难
斯诺登获得俄永久居留权
十送红军
陕北民歌的地方风格与艺术特征
《陕北老人》
斯诺登在俄居留延长三年
斯诺登申请延长逗留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