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UGC语境下传播变异的心理探析

2015-09-10朱贝罗钢万克文

新闻世界 2015年7期
关键词:变异谣言受众

朱贝 罗钢 万克文

【摘要】随着提倡个性化的web2.0时代的到来,UGC也开始兴起。用户自己创造内容,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界限渐渐消失。每一个用户都可以生成自己的内容,并上传到网络。也正因为这样,网络上会出现很多虚假新闻,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信息的变异和流失。本文主要针对这一现象进行用户的心理探析,以便使其得到有效控制和解决。

【关键词】UGC网络传播传播变异心理探析

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拓展了UGC模式

UGC,即用户生成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泛指以任何形式在网络上发表的由用户创作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是Web2.0环境下一种新兴的网络信息资源创作与组织模式。用户将自己原創的内容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展示或者提供给其他用户。UGC并不是某一种具体的业务,而是一种用户使用互联网的新方式。社区网络、视频分享、博客和播客等都是UGC的主要应用形式。在UGC时代下,人人都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可通过各种方式跟其他用户分享自己创作的内容。

近年来,电子设备不断增加且价格不断下降,同时存储制式趋向标准化,这使得手机的性能不断提升,可以和其他设备共享信息并实现升级。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全球3G、4G的日益推进,人们更倾向于用手机来实现文字、图片等的制作,记录自己的生活片段并跟别人分享。手机功能的不断强大也使得UGC模式下产生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同时,手机也因其操作的方便快捷而拥有了巨大的用户群体。

二、UGC语境下传播变异的案例浅析

事件回顾:2014年10月28日前后,微信、微博等平台传“28日,武汉某医院一名医生感染H7N9病毒死亡,武汉市也有多人被感染,猪肉也发现有寄生虫”。2014年11月2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湖北发布”消息,此消息经证实属谣传。

事件发展过程:

①2014年2月9日,根据各地卫生计生部门通报统计,进入2014年多省份新增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185例,死亡34例。

②2014年10月19日,根据WHO最新数据,截止2014年10月19日,中国总共报告455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实验室确诊病例,其中包括176例死亡病例。H7N9疫情持续蔓延,全国范围开展各种H7N9防治工作。

③2014年10月28日前后,微信、微博等平台开始疯狂传播一则消息“28日,武汉某医院一名医生感染H7N9病毒死亡,武汉市也有多人被感染,猪肉也发现有寄生虫”。

④自2014年10月28日传出该消息起,在微博、微信上被多方转发,H7N9的传染性引起热议,猪肉也乏人问津。

⑤2014年11月2日,据湖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湖北发布”消息称从湖北省卫生计生委获悉,近日一则在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疯传的“28日,武汉某医院一医生感染H7N9病毒死亡,武汉市也有多人被感染,猪肉也发现有寄生虫”消息经证实属谣传,系去年4月份的谣言改编后刊发。

这一传播变异的典型案件的发生固然是由于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消息来源的不明确、信息的片面化等原因造成,例如“武汉某医院”一词中的“某”字就无法考证。但是在这一事件中,受众对于这些消息的盲目相信也是造成这一事件持续发酵的不可忽视的原因。尤其这一事件是发生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微博、微信等平台的加入也使得这一事件的影响范围大大增加,无形中扩大了事态的发展。

三、UGC语境下形成传播变异的心理原因探析

随着新媒体技术手段的发展和急剧膨胀的信息量,人们每天都淹没在海量的信息中,渐渐的,人们进入了一个“浏览式”的浅阅读状态——阅读不需要思考而采取跳跃式的阅读方法。而这种阅读方式也诱发了很多问题,在网络时代,很普遍的一个问题就是网络谣言的泛滥,继而通过手机客户端、PC客户端等多种方式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轰动。这里就面对网络谣言时的受众心理进行几点探讨和分析。

1、受众对信息的接收是有选择的加工

受众对信息的接收要经历三个阶段: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在记忆、传递相关信息时,受众经常会根据自己的需求、期望来对信息进行加工。因此,信息从一个受众传到下一个受众的时候,它已经被其进行了加工。又因为绝大多数人都处在UGC语境下,传者、受者的身份界限变得越发模糊,因此,一条信息在经历了几次传播环节后往往会发生严重的变形和失真。并且在谣言传播的过程中,受众倾向于记住信息中与自己原有观点一致的那些部分,而忘掉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部分,这样又很容易加强受众对谣言持有的看法。

2、惯性化的感性直觉思维

人们在思维活动中总是把人的感受、经验乃至主张合理外推,通过现象类比,由人及物,解释自然和社会的各种现象。这种思维方式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在方法上,都缺乏严格的逻辑分析和缜密的理论思维。对于很多信息,受众很少拥有相关的知识储备,无法正确判别,往往便采取“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简便方法,这就导致了受众对谣言的不加分辨和盲目轻信。尤其是在UGC时代的浏览式阅读模式下,受众面对庞大的信息并不会加以认真的思考,更多的只是了解存在有这样的事情罢了。

3、受众的心理暗示和从众心理

从众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当个体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群体的某种压力时,就会在社会知觉、社会判断以及态度和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当绝大多数报道尤其身边的人也都传递出“有医生感染死亡”的信息时,当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相信这一说法时,许多人也会选择跟风相信,或者对其原本不相信的念头产生动摇。这一现象在微信中尤其普遍。

此外,网络谣言的传播过程中,群体中的不同个体对同一谣言的传播会强化个体对谣言内容的认知,也就是说在传播过程中,一旦有多个传播者都在传递同一个信息时就会使信息的接受者给予该信息积极的心理暗示,更为相信、认同该信息的准确性。

4、受众对于某方面信息的格外关注、对专家的盲目相信

近年来,人们对养生健康和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格外关注。保健养生类节目此起彼伏,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手机上的养生APP、报纸上的养生专栏;市场上的养生杂志;还有电视上的“养生堂”……于是,趁着这股养生热,很多人假借“专家”的身份通过多种媒介平台发布一些虚假的养生信息并广为流传。“神医”张悟本的故事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一直以来,身体健康是人们密切关注的问题。每当国家质量检测部门检测出某种食品有一定的問题时,一段时间内都会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所以在上述事件中,当受众听到“H7N9”、“感染”等一系列在当时十分敏感的词语时,第一反应就是可能是真的。特别是这类消息还是由认识的人通过微博、微信等方式传递的,受众就更加肯定自己对于该事件的判断。

5、网络的隐蔽性带给受众的安全的心理感受

在网络上,即使有民众发表了激进的言论,但是个人责任无法追究,法律也很难约束,这就给了人们一种安全的心理。因此,任何人都敢于在网络中表达自己、展现自己,也不用担心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这就使得人们在面对很多事情时容易受到言论影响,难以保持理性,在很多事情上推波助澜,使得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发生了较大的变异。

四、如何减少受众心理对于传播变异的影响

1、传统媒体:回击谣言,做社会舆论稳定器

在“众声喧哗”的网络时代,用户自己创造内容并发布到网上,各种虚假信息频现,其中一些谣言极具“负能量”,严重影响了政府公信力和社会秩序。民众在面临鱼龙混杂、真假莫辨的信息时,很可能会接受虚假的信息,以讹传讹。对此,作为具有公信力的传统媒体可主动承担起责任,例如:人民日报的“求证”栏目通过对热点事件或观点的分析,派遣记者深入现场调查了解事实真相,用数据说话,对各类谣传、不实信息进行反驳,从而达到抑制谣言的传播和扩散的作用。在“橄榄油可以防止衰老”、“京畿地沟油黑色产业链”等事件中,“求证”栏目就向民众还原了事情的本来面目。

2、完善网络实名制,规范化管理

我国网络假新闻的事件层出不穷,许多事件在传播过程中变异失真,影响十分恶劣。然而在众多造成严重后果的新闻事件中,却很少能看见相关的责任人受到相应的惩罚。其重要原因是关于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法律法规的执行有一原则——“不告不理”,就是说必须有人上诉才能受理。然而许多的新闻很难找到相应的受害人,也很难找到应当对事件负责的责任人,这便使得相关人员无法受到法律法规的约束。网络实名制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最为有效的管理方式。一来,民众想说就说的行为方式会得到收敛;二来,实名制使得管理部门更容易找到相应责任人,也更容易进行管控。

3、受众:理性对待网络传言,提高分辨能力

许多信息的传播变异、影响的扩大化很大程度上源于受众对信息的再次加工、盲目传递。如果民众能够对接触到的信息进行严密的逻辑分析,通过多种方式自觉提高分辨能力,尽量避免受心理影响而情绪化地传递信息,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就能抑制传播过程中信息的变异。

结语

随着近年来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兴起,传统意义上的传者与受者之间的界限越发模糊。人人都有话语权,能够在互联网上发布言论。在UGC语境下,公众的需求能够得到直接的反映并以较快速度得到解决。然而,不少由网络产生的谣言裹挟着“专家”、“民意”席卷而来,影响了公众的认知,造成了许多传播变异事件。在对传播变异的典型案例从受众心理等方面进行了探析之后,笔者发现从传统媒体、网络管理、受众三个方面进行相应的改变,有助于达到更好的控制谣言传播的效果。但毫无疑问,在UGC语境下,如何解决网络传播中信息的变异,控制网络谣言的传播,仍是更好地发挥UGC机制作用的重点和难点。

参考文献

①赵宇翔、范哲、朱庆华,《用户生成内容(UGC)的概念解析和研究进展》[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2)

②刘京林:《新闻心理学》[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

③熊茵、韩志严,《UGC语境下知识传播的困境与出路》[J].《现代传播》,2014(9)

④张欣若,《网络谣言的产生原因与法律规制》[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1)

(作者:朱贝,江西师范大学传播2012级新闻学专业学生;罗钢,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2013级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万克文,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师)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变异谣言受众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不信谣言 科学防“疫”
你被养生谣言忽悠过吗?
谣言π=4!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
生物的变异与进化
变异的蚊子
病毒的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