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广播媒介的回归

2015-09-10唐玲

新闻世界 2015年7期
关键词:听众媒介广播

唐玲

【摘要】网络传播时代的到来让许多传统媒体倍感压力,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可是广播媒介或者说音频媒介却在不断回暖。本文通过分析广播媒介的发展历程,寻找广播媒介新的生机和应该把握的基本角色和定位。

【关键词】广播媒介网络电台公共服务

从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到网络传播时代,每一次传播的革命都会有其最具代表性的媒介出现。电子传播时代诞生了广播和电视,改变了新的文化传播方式,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接受信息的能力都有了极大的改变。虽然广播媒介被电视媒介抢了风头,但却未曾放弃对自我的超越。到了网络传播时代,广播反而开始了逆袭之路,重新回到了大众的视野。

一、广播媒介的逐渐边缘化

19世纪中后期人类传播进入了电子传播时代,20世纪初广播媒介问世,20世纪中期电视媒介诞生。电子媒介的出现,把分散的世界重新聚合起来,通讯卫星和数字化、网络化,使传播消灭了时间、空间的距离,把世界变成了地球村①。其中,广播作为听觉的传播媒介,在诞生之际就强烈地感染了全世界。

如果媒介是人的延伸,那么广播媒介第一次让人类的耳朵自由了,并且通过耳朵激发了人们无限的想象。所以到了20世纪中期,尤其是在“二战”期间,广播就进入了黄金期,仅用了短短的十年时间。

20世纪30年代开始,日本广播就已完全被日本军队所统治,演变成为战争中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发表言论的冲锋号。事实证明,战争中的日本广播,在传达政府命令、引导国民思想、统治国民行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威力。战争中的日本广播演变为权力的忠实伙伴。它成为发动战争、煽动日本国民参与战争的机器②。一直到二战结束,日本裕仁天皇通过广播发表了结束战争诏书《玉音广播》。从此日本广播摆脱了无条件服从日本军国主义的统治。

不仅在日本,1910年俄罗斯第一家无线电公司成立以后,在几近70年的时间里,无线电广播一直是苏联领导人手中掌握的有力武器。战争结束后的苏联,无线电广播和军队都是战争的胜利者。那个时候,人人都喜爱无线电,个个都认为无线电是不可或缺的必需品,谁都不能想象有朝一日它会被当时尚于初创阶段的电视所取代。

随着电视的普及,广播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广播陷入了低谷期。由于广播和电视的功能不同,广播适合个人收听,而带着有声画的电视成为每个家庭茶余饭后消遣娱乐的重要工具。电视的兴起让风靡一时的广播脱离了中心地位,逐步走向边缘化。广播的发展大大落后于电视,听众明显减少,覆盖率在许多地方呈下降趋势。尽管广播工作者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仍然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随着电视和网络等新媒体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一段时间内广播媒体已然成为了“落后媒体”“老旧媒体”的代名词,也陷入“弱势媒体”的漩涡。

二、网络传播时代广播的生存与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以及它对人们日常生活的逐步渗透,传统广播电视的“规模”已不能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变化。网络传播时代科技的日新月异让媒介变迁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但是新媒介的出现不是意味着旧媒介的陨灭,而应该是一个媒介的积累过程。每一次媒介传播时代的变革必会带来改革与融合,广播亦是如此。

1、广播媒介的逆袭

在互联网、智能移动终端等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媒体普遍受到影响,相比之下广播却逆势上扬。

根据梅花网发布的《2014上半年电台广告投放回顾》报告③,2014年上半年,各大媒体的广告营收增长出现了明显的分水岭(如下图)。报纸、杂志类媒体的广告投放量均大幅下降,而电台类媒体则以5.8%的增幅平稳增长。

据统计,中国广播听众超过6.6亿人,其中城市听众回归速度迅猛,达到4.2亿人。并且随着购车数量的增多,传统新闻广播的收听率也有了一定的增加。汽车拥有量的骤增对广播听众回归贡献明显。另外目前在所有收听终端中,移动终端的使用率已经跃居首位,移动广播逐渐走俏,其主要收听方式:一是依托于移动通信网络或互联网络实时收听、点播网络广播节目,二是利用手机内置调频广播功能收听节目。广播的逆袭主要原因是广播独有的伴随性与非视觉媒体特性在媒介融合时代得以充分发挥,显示出不可替代的媒体个性④。

2、从传统广播到网络广播

网络传播时代的广播应该跳出传统的播放平台,寻求更广阔更加适合移动互联的渠道。网络电台正在萌芽,手机广播APP的兴起打破了传统广播的局限:(1)不受频率的限制。地方台变成了全国台,地方新闻也会引发全国关注。(2)网络电台可以提供节目的回放、点播、下载功能,广播节目不再是转瞬即逝。(3)手机界面加入图片、视频、文字等信息,广播不再是单纯的非视觉媒介,适度视觉化为广播带来了新鲜感。(4)网络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互动性,通过网络电台不仅是用户听众单独与主持人的一对一交流,用户与用户之间也可以通过节目的群组、贴吧等相互交流。从一点对多点的散射状变成了所有两点之间都相连的网状结构。

传统广播电台在互联网时代不必害怕自己的地位下降,而应该放低姿态与网络电台进行更好的沟通与合作。比如中央台中国之声在2015年两会期间与网络电台蜻蜓FM新闻频道进行合作,在蜻蜓FM专门建立了“中国之声听两会”栏目,将中国之声24小时播出的所有关于两会的新闻都在这个栏目中播出。蜻蜓FM在这个栏目中设置了三个虚拟台,将中国之声的新闻重新进行整合,除了同步直播、回播、点播重大发布会等,还重点推荐中国之声的主打节目,带来了不错的收听率。并且将中国之声日常节目中的小版块单独列为主打特色,重新推荐。中国之声利用新的播放渠道和平台,在保护好自己版权的同时,也打出了自己的品牌,收获了更好的收听率。

3、拓宽广播媒介的渠道和平台

广播广告的逆势上涨和汽车行业发展密切相关,驾车人群规模的增加,从客观上提升了电台媒体的内容终端数量。

随着万物互联概念的火热,车联网自然也成了人们所热议的焦点之一。网络传播时代即使是开车族也已经不满足于传统的广播频率收听节目,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的需求变得更加个性化、多元化、碎片化,如何快速地从各种各样的信息中获取最有价值的内容变得至关重要。比如拿路况信息来说,用户已经不满足广播电台的主动播报,用户需要的是内容的精准性与个人路况的定制,以便能准确地避开拥挤路段。显然,现有的交通广播电台是无法满足这个需求的。传统广播媒介依托互联网平台,可以通过网络广播以及网络电台加入车联网,打造用户的“专属”资讯广播。

可穿戴设备也是广播可拓展的平台之一,小屏或无屏时代的回归给广播媒介又提供了一条出路,提升了音频的发展空间。通过可穿戴设备的智能化、个性化设置,网络电台和网络广播同样也可以做出用户专属的定制内容。

三、回归广播媒介定位

从诞生到进入黄金期,被电视挤压陷入低谷,再到网络传播时代的回暖,广播人的从未放弃、不断努力才让广播媒介开始逆变迁。广播有着比其他媒介更明确的定位,在摸清自身的特点之后扮演好广播媒介的特有角色。

1、非视觉化的声音陪伴角色

广播的非可视觉化的听觉特点恰恰解放了听众的双眼和双手,让听众进入自由流动的状态。现在大多数人上班都离不开电脑,许多上班族一上班就盯着电脑屏幕一整天,于是到了晚上或睡前,特别想让眼睛放松,用声音来陪伴。人们在乘车、等候甚至上洗手间时产生了系列的“碎片时间”,功能多样的网络广播就成为人们填满“碎片时间”的最好工具。就蜻蜓FM的收听数据来看,网络电台的用户收听行为和传统广播听众的收听行为具有一定的互补性。除了7:00-9:00和17:00-19:00这两个上下班时间段是收听高峰外,网络收听还有一个20:00-凌晨1:00的收听高峰,其他时段也没有明显的收听低谷。这说明无论广播以哪种渠道播放,它的陪伴性始终是广播最大,最安心的定位。

2、公共服务的贴近性角色

在互联网时代,要将互联网思维运用到广播上去。互联网思维就是用户思维,想用户所想,做用户想用。互联网做得最好的服务意识,在广播中也有了对应。广播因为其成本相对低廉,技术门槛较低,容易操作等特点,能够播报最新最热门的新闻和资讯,为听众提供最贴心的服务。公共信息服务的准确、实用和贴近性,是增加广播粘性的重要功能。

大到城市,小到个人都有不同的信息需求和收听习惯。公共信息服务在气象、交通、财经、市场等方面如何拓宽信息渠道?如何及时发布第一手信息?如何根据听众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信息?公共信息服务存在诸多盲区,急需补课和有效开发。

3、突发事件中的“生命线”角色

广播是突发事件中不可替代的“生命线”媒介,社区广播在重大灾情中可以成为政府、社会、公众特别是灾区民众的有效信息发布和整合平台。站在受灾群众的立场,面向受灾群众,提供最有效、最实用的抗灾、救灾信息。

总之,广播媒介在互联网时代虽然没有回到万众瞩目的黄金期,但是广播如果找准了自己的定位和角色,就会重新回到听众身边。广播媒介如果能继续深入地与网络融合,广播人继续本着求真务实、服务用户的态度,广播媒介才能完成逆变迁,广播才能做最长久的陪伴、最贴心的帮手和最及时的救灾员。

参考文献

①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商务印书馆,1999

②张彩:《日本广播概况》[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③梅花网,http://www.meihua.info/ a/48290

④黄学平、梁毓琳:《2012年中国广播收听市场分析》[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听众媒介广播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听众
周二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周二广播电视
周四广播电视
论媒介批评的层面
怎样让竞职演说“挟持”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