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冷落了家书
2015-09-10肖贤举
肖贤举
“家书抵万金”。诗圣杜甫写下这脍炙人口的诗句,是用来形容家书的珍贵如万两黄金。千百年来家书始终为人们珍视。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血缘文化,维系着亲人的情感,也担当着家庭教育的重任。很多传世家书,不仅蕴含着亲情的温暖,而且闪耀着哲理的光辉。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和妻子读了曾国藩、傅雷、毛泽东等的家书,宛如聆听历经沧桑、洞察世事的长者之教诲,深受感动,从而对家书有一种割舍不下的情感,对这种“抵万金”的特殊文体和沟通方式厚爱十分。在大女儿、女婿上大学、出国留学和最初工作的那些年(1978年至1997年),我们便用家书跟他们沟通联系,每一个月左右给他们写封信,传授为人处事的道理和学习、生活准则。其中有鼓励、有批评。信寄出去后,便急切地盼着复信,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小小的绿色邮箱带给我们种种思念和渴望。一旦收到来自异国他乡的复信,心情十分愉悦,便立刻拆开来读,总是读了一遍又一遍,爱不释手。每个月写信、读信便成为我们最快乐的一件事情。
后来,随着通讯技术的现代化,大女儿、女婿就不再给我们写信了,而是打电话,发手机短信、微信,问候问候,报个平安。我们也只是接接电话,偶尔给他们写封信,将曾经期盼的家信疏远了。家信渐渐地远离了我们的生活。
又岂止是我们和我们的孩子疏远了家书?为父母的家长们又有多少能经常给不在身边的子女写封家书?在外的子女又有多少能常常给父母写封家书呢?父母对在外的子女不写或很少写家书感到不满。如今,用家书联系的人真的不多了,写家书的风气越来越淡了,鲜有人会用文字来倾诉对亲人的思念。有识之士担心人们以后连信也不会写了。
家书在普及和传播文化、训练和培养大众的作文水平及语言驾驭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记得我小时候就是从练习写信开始作文的,许多父母也是把孩子能写信作为培养子女的最初目标的。当然,现代通讯技术的普及,让人们充分享受了快速和便捷,电话拜年、短信祝福,省却了写信、寄信的诸多不便。然而,有些话和有些事不便、不好在电话里说出口,有些复杂的情感很难用手机短信、网络QQ表达出来,只有家书才能把不便、不好说的话和很难表达的情感写出来,因此更为深入详尽、细腻,也更加动人,这些都是现代通讯代替不了的。
在充分享受现代通讯技术成果的今天,切莫让家书淡出我们的生活。父母要多给不在身边的孩子写封家书,把人生得失、经验教训和为人处世的原则、方法传给孩子。在外的子女也要多给日夜辛劳的父母写封家书,问候问候,报上平安,让父母放心,这是对父母的一种慰藉,也是孝心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