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新闻如何有深度
2015-09-10向凯
向凯
【摘要】社区新闻,是当今传统媒体报道的一个组成部分。可是,社区新闻被视为一个“杂家”,其范畴一直杂糅在社会新闻、时政新闻和经济新闻之中,报道篇幅一般不大。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内容为王”、“做深度报道”,这些措施已经成为传统媒体应对冲击的共识。那么社区新闻,能否深度化呢?笔者试以新安晚报5月份的“高龄妈妈”这一社区报道为例,分析社区新闻如何在角度和策划上创新,做出独特、深度的新闻。
【关键词】社区 新闻 深度
持续关注社区热点人物
要做好社区新闻,首先要知道社区的定义。笔者查阅《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该《意见》将社区定义为: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由此,有的专家把社区新闻定义为“发生在某一社区里,与社区居民有关的故事、信息、新闻服务和新闻活动。”这表明,社区新闻带有极强的地域性特点,其很容易引起社区居民们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从社区新闻的定义可以看出,这类新闻的涵盖面极广,可以有社区人物报道,也可以有服务报道、社会新闻报道、社区经济生活报道以及社区政策解读报道等等。
65岁的盛海琳生活在安徽合肥市蜀山区的光明社区里,在2010年,这个普通的社区老人因为新安晚报对她的一篇报道,而为全国所知。
2009年,盛海琳失去了爱女和女婿,她成了失独者,那年她已经60岁了。当众多失独者在孤寂中度过余生的时候,盛海琳却决定,想再生孩子。2009年10月13日,已是高龄的她进行试管婴儿手术,医生将3个受孕成功的胚胎,移植到她的体内,其中两个胚胎同时成活。2010年5月25日,盛海琳双胞胎女儿提前降生,她打破了医学界的生育极限,成为中国最高龄产妇。这一事件经新安晚报独家报道后,该报又为盛海琳的双胞胎女儿举行了一场姓名征集活动,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
盛海琳的不平凡举动,让她成为了全国知名的人物。随着时间的过去,高龄产妇的新闻逐渐平静下来,可新安晚报记者一直没有中断关注,每到一个固定的节点,记者就会前往盛海琳的住处,拍摄一家人的生活,关心两个孩子的成长。
到了今年5月份,就是双胞胎5周岁的时候了。而且本月也有母亲节这一全国性的重大节日。新安晚报抓住这一难得的时机,对盛海琳进行重点报道。
深入生活让报道深入人心
一般社区新闻避免不了社区里的“家长里短”、“柴米油盐”等琐碎的事情。如果记者不能深入报道社区的生活场景,难免会让报道空泛、琐碎化,这样的报道即使刊发,也难以引起人们的共鸣。
在对盛海琳的报道中,记者通过5年的交往,已经积累大量的原始资料,并且取得了双胞胎一家人的信任,熟悉这一家人的精彩生活。因此,记者在着手报道时,轻车熟路,很多精彩的细节可以信手拈来。报道一开头,记者写了一段盛海琳和两个女儿弹钢琴唱歌的生活细节,这种平常的社区生活能让很多社区居民很快融入报道中。接着,记者写了压岁钱、带孩子等细节,这些在百姓的生活里几乎随处可见。但记者通过双胞胎从小把压岁钱存下来给挣钱不易的妈妈花;六旬高龄妈妈在带两个孩子时,连扶起孩子的力气都没有等故事,让读者读出了这家人的不容易,以及双胞胎孩子的精彩。
5月4日,新安晚报的重磅报道《一声“妈妈”,再累都值了》刊发,该社区报道引起了强烈反响,被各大网站纷纷转载。
策划让社区报道的影响持续
高龄产妇生双胞胎5周年的报道刊发,赢得了很多掌声。这种“周年纪念”的报道本该可以告一段落了。可是,很多失独者拨打热线,想向盛海琳“取经”。一些母亲则希望了解盛海琳如何培养孩子的。也就是说,盛海琳这一社区人物的报道,牵引出了两大群体的目光:一个是失独家庭,一个是广大的新生儿家庭。
笔者查阅资料获知,据卫生部《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估算,中国每年新增7.6万个失独家庭,全国失独家庭超过百万个。近年,人口学家易富贤进一步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推断,中国现有的2.18亿独生子女中,会有1009万人或将在25岁之前离世。不用太久之后的中国,将有1000万家庭成为“失独家庭”。而新生儿的家庭数量则更庞大。如何把盛海琳单篇报道的力量进一步挖掘出来,满足两大读者群体的阅读欲望?这是一个把盛海琳的报道深度化的机会。
于是,新安晚报与安徽省图书馆、清华大学出版社三方合作,决定在一个知名文化平台上,将盛海琳的报道力量进一步挖掘出来。
社区报道借知名平台发力
在安徽省图书馆,有新安百姓讲堂这一知名的文化平台。该讲堂自2006年开办,每周都会请社会各界名人,为市民们举办公益性讲座。经过长年坚持与发展,该讲堂已经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文化品牌,并荣获国家文化部所颁发的社会文化艺术政府最高奖——群星奖。新安晚报等三方紧紧抓住母亲节的契机,邀请盛海琳在母亲节时,为失独家庭和很多父母做一场讲座。
5月5日,新安晚报刊发《盛海琳周末与您畅聊育儿经》,公布了讲座的信息。并公布了报名的热线电话。盛海琳要讲的育儿经与人生感悟,恰好能满足市民们的需要。热线公布当日,就接到近百家庭的报名电话,有的还是从外地打来的。
不但读者反应强烈,而且合肥其他社区纷纷响应讲座报道。例如滁州路社区相关工作人员表示,该社区很多全职母亲想“组团”到讲座现场听讲。更令人意外的是,合肥望湖小学等学校的学生,也把这场讲座当作了鲜活的教育课。不少小学生表示,想参加这场讲座。新安晚报连续刊发《全职太太“组团”向盛海琳取经》等报道,展现了受众群体的丰富性。
新的形式让社区报道更加贴近人心
笔者通过分析国内纸媒刊登的社区新闻报道,发现社区新闻的报道容易变成生硬的政策解读文章,老旧枯燥的报道弊端时有出现。在盛海琳育儿经的讲座报道策划中,新安晚报记者在接热线电话时,专门听失独者、新生儿母亲两大受众群体的意见。通过事先沟通,记者发现,受众们的听课意愿,都是围绕互动和服务来的。他们希望讲座能有细致的育儿服务内容,也能和盛海琳互动起来。
通过事先征求意见,主办方决定,将讲座变成互动式的:讲座时请新安晚报资深记者登台与盛海琳面对面。将受众想知道的问题集中与盛海琳对话。面对面讲座之后,主办方又留充分的时间,让受众直接提问,这样,受众想知道的问题,就充分展现了出来。
6月l1日,新安晚报用整版篇幅,以《听盛妈妈故事,突然很想妈妈》为题,报道了互动讲座的盛况。讲座结束后,不少外地居民拨打电话,询问盛海琳讲座能否继续举办一场。一些参加讲座的读者,将报道珍藏起来,作为教育孩子的珍贵材料。湖南、云南等电视媒体致电新安晚报,表示想请盛海琳做客媒体,继续举办类似的讲座。
深度积累才能写出深度报道
在母亲节前夕,新安晚报记者推出了著名的社区人物,将积累近5年的报道素材都融入文章之中,写出了鲜活、深入的社区新闻。不仅如此,记者继续深入挖掘,倾听市民的心声,在母亲节时推出两大受众群体喜闻乐见的新闻,完成了将一个简单的社区新闻转化为深度报道的过程。
从这可以看出,琐碎化的社区新闻,其实也是深度报道的重要阵地。因为社区是市民们的“共同体”,其中有很多零碎的小线索。而这些小线索往往藏着市民们普遍关注的好线索。这需要记者成为一个有心人,不能当“浮在表面的记者”。抓住了一个百姓普遍关注的线索后,记者不能止步,要继续深入,关注线索所涉及的受众群体,多听受众的心声。通过深入社区、选取独特时机和独特角度、运用策划等多种方式,尽量将这一线索的价值全方位挖掘出来。这样,一个“单向度”的社区新闻,就能在记者的努力之下,向着深度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