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战地记者的新闻精神分析
2015-09-10段童瑶
段童瑶
【摘要】新闻精神是新闻工作者在实践活动中遵循的新闻理念和追求,它对于培养新闻工作者的专业能力、规范新闻实践活动具有指导意义。本文以抗战时期的战地记者为研究对象,将近代中国报人的新闻精神分为新闻职业精神和新闻敬业精神,分析其新闻精神的内涵和表现,总结其历史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闻精神 战地记者 抗战时期
一、文献回顾
(一)新闻精神
目前国内外对于新闻精神的界定尚未明晰。国外的新闻精神研究多与新闻专业主义相关。在国内,杨保军认为新闻精神是新闻工作者开展新闻实践的一种意识、观点系统和基本态度。刘建明将其概括为求实、忠于真理、自由、公共服务和人文精神。也有学者将新闻精神的内涵与具体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如朱清河认为穆青新闻精神表现在求真务实、为民服务、克己奉公、与时俱进四方面。总体来看,学界对于新闻精神的研究多是新闻精神的内涵和影响的理论概括,缺少对具体新闻工作中的新闻精神的剖析。
本文将新闻精神看作新闻工作者自身所具备的从事新闻活动的一种追求和理念,它作为一种社会意识,规范并引导着新闻工作者的实践活动。同时将抗日战争时期战地记者的新闻精神内涵贯穿于记者的具体行为中,既是对新闻精神的具体阐释,也是对当时新闻实践活动的总结。
(二)战地记者
有学者认为战地记者是“随军记者”,是新闻工作者的一种职业分工,他们根据亲身经历和见闻所采写的战地现场新闻或目击新闻是战地报道。有学者认为,战地记者是新闻工作者中专门从事战地新闻采访与报道的人。这些定义都突出了两个重点:一是记者;二是处于战争环境。展江曾指出战地记者的角色定位:战场第二主人公;从战斗员到非战斗员;联系公众的纽带;战争英雄塑造者;神话制造者和官方宣传家;当代的“饭店战士”;媒介人物。笔者将战地记者的角色定位为战争的记录者和影响者。记录者指战地记者通过对战争进程、环境和人物的记录,将战争事实和信息传递给公众。影响者指战地记者的新闻报道成为一种史料,其报道的内容会影响后世对于战争的看法。
抗日战争的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当时各报纸都通过及时、真实地报道重大事件来赢得读者,大多都持爱国立场,通过随军采访报道来鼓舞国人抗战的信心。此外,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战争对于人民的残害以及日本的种种侵略行径使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迸发出来,一大批“不忍独善其身”的有志之士选择了战地记者这一职业来抒发爱国情感。
二、抗战时期战地记者的新闻精神
本文着重研究其新闻精神内涵和表现,将其分为职业精神和敬业精神。职业精神包括真实客观和自由独立;敬业精神包括人道主义精神和不怕牺牲的精神。
(一)职业精神
l、追求真实客观
传递信息是新闻最基本的职能,也是战地记者最基本的工作。他们被派驻战场是为了近距离甚至零距离掌握战场情况并真实报道。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也是公众对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作为新闻传播的主体,记者必须尊重新闻事实,坚持求真求实的新闻精神。客观性是指战地记者要以不偏不倚的中立身份公正看待交战双方的行为和战争性质,战地记者应该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和责任,把不造假看作是自己基本的工作作风和职业道德,不随意歪曲事实、制造假新闻。
由于主客观原因,战地记者有时可能只观察到战事的一个方面或部分的消息,这有可能降低新闻的准确性、公正性和全面性,从而降低新闻的真实性。但是,在思想观念上记者不能降低对真实性的追求,尤其不能违背自己的职业道德去编造假新闻来蒙蔽、欺瞒公众和社会。“九一八事变”发生时,被称作上海“无冕之王”的记者顾执中在看到日军报纸夸大战争事实,鼓吹已占领吴淞炮台时,为了报道真实情况,他不顾高烧和身体不适,硬是冒着炮火赴前线证实。
2、追求自由独立
对于新闻自由的追求既是对人类自由的追逐和践行,也是实现新闻为社会和大众服务的宗旨。保持自由独立是记者应追逐的新闻精神,这体现于他们的实践活动中。外在条件上,战争双方的政策和对记者的管制影响着战地记者的自由独立;从自身素养看,他们对于自由独立的追求是更重要的条件。追求自由独立体现在:一是战地记者自身身份和行动的自由独立,即他们可以较少受到双方军队和政府的限制,但是在抗日战争条件下这样的状态难以达到;二是战地记者对于追求自由独立的英雄人物或大众的报道来表示对于社会的认同,同时起到舆论引导作用。
战地记者曹聚仁是努力践行自由独立的典型。在淞沪会战初期的舆论宣传战中,因为国民党呆板的军事新闻发布系统和复杂的工作流程使我方发布的新闻缺少时效性,而日方在战事紧张时每天发布五六次新闻,几乎垄断了新闻源。此时,曹聚仁自荐以师长孙元良秘书身份进驻军部。当时的协议是:新闻的发布责任完全由曹聚仁负责,与师部无关。因此曹聚仁是以独立记者的角色去采写新闻的。也正是因其自由独立的身份使得他可以独立进行新闻报道,可以聆听将领们分析敌情、讨论作战计划,为真实客观地进行战地报道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敬业精神
l、人道主义精神
新闻事业是一项公共事业,新闻媒体“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抗战时期战地记者在揭露日本侵略者的丑恶行径,赞扬中国共产党保家卫国行为的同时,也将报道深入百姓生活,进行民生视角的报道,包括对战场上牺牲将士的关怀和受迫害人民的关怀,以“平民化”视角来报道百姓生存状态,这表现了战地记者对生命的关注和生命高于一切的人道主义情怀。
战地摄影记者王小亭的作品《上海南站空袭下的儿童》记录了松沪抗战时日军轰炸上海的野蛮行径,浑身是血的小女孩短短一秒钟的镜头将法西斯的残酷展现无遗。这幅作品基于战争迫害下的人民的视角,用图片真实再现了战争对人民的残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战地记者朱启平的新闻名篇《落日》记录了日本在密苏里号投降的事件,以一个中国人的立场和感情进行报道,流露出一个普通中国人对于成功反抗外来侵略的激动之情和爱国情感,表现出深沉的人文关怀。
2、不怕牺牲的精神
战地记者之所以不顾生命危险出入于枪林弹雨之中,是因为他们恪守着自身的新闻职责。许多战地记者说,既然选择了这一行,就要上战场,就要敢于面对死亡。“如果你拍得照片不够好,那是你离炮火还不够近。”罗伯特·卡帕的这句话所表现的正是战地记者为了自己的崇高职责而无所畏惧、谈笑生死的精神。卡帕曾说:“惜力、惜命,不愿付出代价,就不会在事业上有所作为。”
在抗日战场上,有太多战地记者为抗日献出了宝贵生命,如宋大可、朱惺公、邵虚白、金华亭等。抗战期间,宋大可参加了抗日武装,不久加入山东军区主力部队成为一名美术编辑兼摄影记者。他曾说道:不到前沿,我怎能拍到实战的照片?他正是用这样的信念激励自己冒着生命危险奔走于枪林弹雨中。1947年9月7日,在鲁西南沙土集围歼敌人的战斗中,为了能够更近距离地观察战场将士们英勇战斗的情况,他毅然进入突击营的前沿阵地,但在战斗快结束时,宋大可不幸被炸身亡。
三、抗战时期的新闻精神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一)历史意义
从对战地记者自身来看,抗战时期的新闻精神不仅指导着他们的新闻实践活动,使他们深入前线获取最真实的信息,同时还影响着同时期新闻记者的新闻实践活动,激励着同时代记者或通讯员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全面审视战争情况,发挥记者的职责。另外,抗战时期战地记者怀着历史责任感,利用历史眼光报道新闻,他们的新闻素材为军队、政界人士等把握世界局势的变化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战地记者怀着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将最真实的事实告诉大众,让百姓认清战争真相,他们对战场具体情况和进程的报道,不仅让世界人民看到了中华民族保家卫国的决心和日本侵略者的无耻行径,也让人民群众坚定了抗战胜利的信心。
(二)现实意义
首先,在新闻精神的激励和引导下,战地记者本着对事实和历史负责的态度所创作的新闻作品,使他们成为抗日战争历史的记录者,这是一笔宝贵的知识财富。其次,在新闻精神备受挑战的今天,违背新闻精神的现象层出不穷。抗战时期战地记者的新闻精神可以在行动上指导新闻从业者客观中立报道新闻事实、规避不道德的行为,如权力寻租、新闻逼视、新闻买卖等,保持记者的独立性,坚持公众利益优先。思想上,他们的新闻精神激励着当代新闻工作者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来审视社会,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动力,在新闻实践活动中秉承为社会服务和为大众服务的宗旨,并将新闻精神作为约束自身的规范和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