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私分野 股权众筹面临洗牌
2015-09-10阮修星
阮修星
处于互联网金融淘金风口的股权众筹,正面临一场大的洗牌。
引起这场洗牌的直接导火索,并非来自行业的过剩竞争,而是监管部门的规范和监管加码。在8 月7 日证监会发布的一份名为《关于对通过互联网开展股权融资活动的机构进行专项检查的通知》文件中,明确界定了股权众筹“公开、小额、大众”的特征,并严厉表示,“未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开展股权众筹融资活动。”
按照证监会的专项检查通知,目前市场上不少机构开展的冠以“股权众筹”名义的活动,则被纳入了通过互联网形式进行的非公开股权融资或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募集行为。为了合规,预计很多股权众筹平台不久将掀起“改名潮”,改为“互联网投融资平台”或“股权融资平台”,进入私募股权融资的范畴。在“公私分野”之后,一批不合规的小平台难免会遭遇被淘汰的命运。
野蛮生长
股权众筹模式2009年兴起于美国,2011年开始进入中国。在证监会给出明确界定之前,股权众筹融资的定义一直存在争议。普遍的看法是指公司向普通投资者出让一定比例的股份,投资者通过出资入股公司,获得未来收益。这种基于互联网渠道而进行融资的模式被称作为股权众筹。
2013 年,美微在淘宝卖股权,成为国内第一例股权众筹案例;2014 年,贷帮网袋鼠物流项目上线,成为国内首个有担保的股权众筹项目;2014 年5 月,管理层明确证监会对于众筹的监管。同年11月1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首次提出“开展股权众筹融资试点”。股权众筹逐步得到社会的认同。
尤其是今年以来,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成为热潮的背景下,国内股权众筹更是异常火爆,因此有人将今年定为股权众筹发展的元年。典型的案例是,今年5月29日,WiFi万能钥匙在筹道股权平台上发起股权众筹,短短几天时间内,该项目共收到预约认购5536份,认购意向金约72亿元,超募221倍;在投资者的强烈要求之下,连尚网络管理层最后追加了众筹股份额度,由此创造了国内股权众筹认购规模和超募倍数的纪录。
投资者对WiFi万能钥匙众筹项目的疯狂追捧,看中的无疑是中国股权众筹市场的巨大发展空间。据世界银行预测,2025年全球众筹市场规模将达到3000亿美元,其中有500亿美元在中国。从统计数据来看,股权类众筹项目融资金额占所有众筹融资金额的74.7%。如果以此进行计算,到2025年中国的众筹市场规模大约在370亿美元。而2014年中国股权众筹募资额仅为7亿多元,难怪京东、平安集团、阿里巴巴等巨头纷纷摩拳擦掌,在这片新兴市场中布局卡位。
根据网贷之家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7月底,全国共有正常运营众筹平台224家,其中股权众筹107家,7月新增股权型众筹项目988个。
检查风暴来袭
在股权众筹野蛮生长的同时,与之相伴的则是绕红线、打擦边球等风险的累积。在外界看来,整个市场似乎早已形成了“人人皆可做众筹”的氛围,然而,一些平台在实践中却存在信息披露不到位、对投资人不设门槛、自设资金池、投资项目风险过高等问题。甚至不少平台通过机构代持,将一些非特定投资人的项目打包成私募投资基金,游走于法律的边缘。
这些与监管发生冲突的违法违规行为,是导致证监会进行此次专项检查的主要原因。根据证监会8月7日发布的通知,此次检查意在了解股权融资平台的实际运行情况,发现和纠正违法违规行为,督促其规范运作;摸清股权融资平台的底数,排查潜在的风险隐患。检查的重点内容包括平台上的融资者是否进行公开宣传,是否向不特定对象发行证券,股东人数是否累计超过200人,是否以股权众筹名义募集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三天之后的8月10日,中国证券业协会发文调整《场外证券业务备案管理办法》个别条款,将《场外证券业务备案管理办法》第二条第(十)项“私募股权众筹”修改为“互联网非公开股权融资”,这意味着“私募股权众筹”的说法将不复存在。
至此,我们可以清晰地得出监管层对目前股权融资平台的界定:通过互联网形式进行公开小额股权融资的活动,则为“股权众筹”,而从事这一活动,需要监管机构给予牌照,否则被视为违法行为;而目前一些市场机构开展的冠以“股权众筹”名义的活动,是通过互联网形式进行的非公开股权融资或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募集行为,并不属于股权众筹融资范围。
在业内人士看来,此次监管机构的新规定,相当于把众筹的范围给收窄了。国浩律师(福州)事务所合伙人郭里铮认为,“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的股权众筹平台都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股权众筹。”
对于新政,业内发出了不少关于“行业监管一刀切”、“股权众筹平台面临集体整顿”等存在争议的误读,但是,政策的积极初衷是毋庸置疑的。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杨东认为,上述监管通知的出台,主要是为了避免社交众筹、私募性质的众筹、基金众筹、集资众筹、传销众筹等“伪众筹”误导民众,同时也避免“众筹”这个概念在大量的违规操作中在社会上形成较大的负面影响。
根据证监会的最新表态,通过互联网进行非公开股权融资的监管规定和股权众筹融资试点的监管规则都在抓紧研究制定中。据杨东预计,若《证券法》修改顺利,证监会将出台股权众筹监管办法和私募股权融资的监管办法;若不顺利,可能会尽快先出台私募股权融资的管理办法,以及开展互联网股权众筹试点的管理办法。这些监管细则的出台对于行业的规范发展至关重要。
行业面临洗牌
对于行业来说,可以肯定的是,在监管新规来袭之后,原来的100多家正常运作的股权众筹平台,难免要面临重新洗牌。
首先,很多原本称为股权众筹的平台,不得不面临集体改名的压力。据媒体报道,新规出台之后,深圳的智金汇平台和运筹平台率先进行改名,另有多家平台也在计划更改公司名称以符合新规要求。天使汇、大家投等多家平台负责人纷纷宣布自家平台属于合法合规的“私募股权融资平台”范畴。业内预计,在此轮监管核查下,后续还将有更多平台集体面临改名压力。
即使是改了名之后,按照目前的《私募股权众筹融资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中的规定,现有的一些私募股权融资平台,也不完全符合“投资者累计不得超过200人,参与股权众筹的投资人(个人)金融资产方面不低于100万元,或最近3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30万元”,势必面临继续调整业务模式的压力。
其二,地方政府对众筹行业的规划和管理,可能会因证监会的专项检查有所调整。比如,贵阳此前大张旗鼓地表示要筹建众筹金融交易所,并作出“领筹人制度”、“股权众筹八大创新机制”等创新制度;广东省金融办发布的股权众筹试点工作方案,计划从7月起启动股权众筹试点,在今年底全省组建众筹平台50家,完成融资额5亿元。很显然,这些规划和方案都是按照原来的“大众筹”的概念进行设计的,不调整肯定是不可行的。
其三,按照业内人士的说法,取得股权众筹试点的京东、阿里巴巴、平安等平台,在政策落地后,可以在申领股权众筹牌照的同时,其余部分业务继续做目前的互联网非公开股权融资业务。只要在人数控制上,将非公开股权融资业务严格限制在目前的200人以内。但是这种“双管齐下”的做法,无疑增加了项目和融资额的风险监管难度。后续监管部门会如何管理依然是个未知数。
与此同时,要想拿到监管部门颁发的众筹牌照可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据杨东预计,成为证监会认可的股权众筹,平台不仅要有足够好的项目来源,还要对风控及投后有很强的管理,同时拥有强大的互联网系统和证券公司等其他资本渠道的合作资源,还要将消费者保护做好。
“大家投”创始人李群林认为,股权众筹里生存下来的平台必须满足两点要求:1.必须是合法合规的;2.必须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同时为投资人和创业者提供专业、优质的投融资服务。相对而言,不满足这两点之一的平台都将被淘汰,尤其是那些实力较弱的中小平台。
“大浪淘沙始见金”,对于互联网股权融资行业即将到来的洗牌,没有必要过多的忧虑和担心。我们相信,经历监管部门的规范和整顿之后,这个行业将释放出更大的活力,为中国的创业创新和中小企业的融资贡献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