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小老鼠都一个样
2015-09-10苏清华
苏清华
我们平时从来不让女儿紫苏照着画画。但她3岁多的时候,一次跟我说:“妈妈,你帮我画只小老鼠吧。”我当时正在厨房里忙活,为了应付她,没有想太多,就在纸上画了一只老鼠。她拿上就走了。结果我们发现,之后她的作品里经常出现老鼠,但都跟我给她做示范的那只几乎一模一样,连头的方向都没有变。
这件事情让我恍然大悟:孩子的模仿能力非常强,你教她一个东西,她很快就能学会,但也就不再思索了。先入为主,只会遏制孩子的想象力。
“小老鼠”事件后,我和我的家人再没有给她画任何东西做示范。后来,她画了一幅《自画像》,她说:我很开心,我是一个小女孩,我有四个小辫,我的衣服有五个扣子,有一粒扣子丢了。由于她发现扣子丢了的时候,扣眼是一条线的样子,于是经过她自己琢磨,将这一细节也画出来了。
听她讲了这幅画后,我把她上幼儿园经常穿的那件衣服拿出来一看,果然,衣服上有一粒扣子丢了。你看,她开始把自己观察到的、想到的和看到的画在纸上了——这,才是正确的艺术表现形式。
艺术教育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尊重个性。有些幼儿园和小学的美术教育很难做到个性化,全班孩子都去画教师示范的形象,比如全班同学都画猫都画狗,这样的课程设计起来很容易,老师操作起来也很轻松;如果孩子们这个要画老虎,那个要画鸡,老师就很难控制——这就是幼儿园和小学美术教育很难做到个性化的原因。
真正有益的做法应该是:即便同样是建设孩子的色彩系统的课,也允许这个孩子画大鳄鱼,那个孩子画北极熊、巨嘴鸟,每个人都可以画自己想画的东西,这才是个性。
每个孩子的表达都可以是个性的,是他自己想表达的。我们应该尊这个性,让孩子画自己想画的。
孩子都是在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
我问一个孩子的爸爸:“您脸上的伤好了吧?”他说:“咦,苏老师,您怎么知道我脸受过伤?”我说:“因为您的孩子在画面上表达出来您受伤的状态了。”这个孩子画的爸爸,脸上受了伤,包上了白纱布,血都渗出来了——他按照自己的经历和想法,表达了他的爸爸受伤的状态。
每个孩子对于世界的感受和观察是不一样的,我们应该鼓励他们多去表达自我,多去创造。
有些家长把孩子送到国画班,今天学习画螃蟹,明天学习画荷花,后天学习画马,改天学习画齐白石的虾,每天都画国画。可是孩子的思维和兴趣是跳跃性的,非常短暂,让孩子总是做一件事情,他肯定会失去兴趣。
艺术的形式本来就多种多样,孩子也应该版画、国画、水墨、水粉、油画、彩塑多多接触;也可以用树叶画画,或者尝试剪纸、拼贴、利用废品创作。每天都有不同形式,每次都有新鲜感,孩子才会更加有兴趣,更加热爱艺术。
你看出里面的美德吗?
孩子用绘画来表达对世界的认识。这些认识,有表面的、美感的,比如一幅美轮美奂的风景画;也有更深层次的,即对“美德”的体现。
这个孩子画了一个人独自走夜路,表明有“勇敢”的美德;那个孩子画的是和小狗打一把伞,则有“分享”的美德;紫苏7岁的时候,在画里画着妈妈怎么照顾她,这是“爱”的美德;还有一位小朋友,画了两只眼睛像喷泉一样在哭,同时有两只大手在安慰他别哭了,这体现了“关心”的美德。
所以,当孩子向我们展示一幅画面完美的作品时,我们当然应该表扬;但是如果作品仅仅是两只大手抱在一起,也不能因此认为就是失败的作品。
因为幼儿美育,不仅包含了美感和美术,还包括了美德。